Literature
首页医学教育校园动态北京大学医学部

同心同德 不辱使命——记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抗震救灾医疗队

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新闻中心
摘要:0级特大地震灾情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教职员工心系灾区人民,密切关注救援工作,尽其所能、全力以赴投入到抗震救灾热潮中。5月14日下午3点45分,口腔医院接到市卫生局的紧急通知,要求派出4名人员组成的医疗队前往四川灾区。但是,与同胞受难、为国分忧的重大责任相比,他们毅然舍弃了小家,坚定地选择了奔赴抗震救灾前......

点击显示 收起

      自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特大地震灾情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教职员工心系灾区人民,密切关注救援工作,尽其所能、全力以赴投入到抗震救灾热潮中。         5月14日下午3点45分,口腔医院接到市卫生局的紧急通知,要求派出4名人员组成的医疗队前往四川灾区。在俞光岩院长、林野副院长迅速部署和指挥下,在最短的时间内组成了以口腔颌面外科主治医师、共产党员安金刚为组长,麻醉科田丽娜护士、司机班司机张慧杰和分院司机朱相和为组员的第一批赴灾区的医疗救援队。四名同志毫不犹豫,临危受命。安金刚同志说:“接到这一任务后,我一点也没有感到突然。我是颌面外科主治医师,专业是颌面创伤。专业对口,年富力强。我还是院急救小组的成员,还参加过奥运急救培训,而且还是共产党员。去灾区工作,我是颌面外科最合适的人选。”两位司机同志不谋而合,他们的孩子今年都面临高考,此时正是最紧张的备战阶段,他们多希望陪伴在孩子身旁。但是,与同胞受难、为国分忧的重大责任相比,他们毅然舍弃了小家,坚定地选择了奔赴抗震救灾前线。          5月16日深夜,医疗小分队抵达成都。5月17日,得到确切的任务:从重灾区绵阳向重庆转移危重病人。5月18日至19日曾连续36小时不眠不休转战于成都、绵阳和重庆三地转运伤员。之后,每天晚上12点接受指挥部下达的任务,每天早上大多在3点半、5点起床,下午多在5、6点钟返回驻地。此后,小分队就奔波于绵阳、德阳、成都、江油、乐山、夹江等地的医院,将伤员们向重庆、成都的机场和当地的火车站转运。四名同志共同战斗、相互关心,齐心协力,迎难而上,结成一支坚定团结的小分队。期间,曾在救护车中蜷缩半晚以躲避余震,曾半夜挣扎起床去转运病人。有烈日、有酷暑;有汗水、有泪水;有疲惫、有震撼。但是,他们说:“这些都不算什么。各个城市医院里到处都是伤员,我们的想法就是尽快把他们运出去,让他们得到完善的救治,让最前线的伤员及时能运下来,让那些医院里的同行们得以喘息。我们来到灾区就是吃苦的,不苦不累,还算什么抗震救灾?我们来到灾区,就是要踏踏实实地为受灾的人民做一些事,尽一份力,尽自己的所长救助伤员。”         救治伤员之余,小分队的同志们也闲不下来,他们用相机、手机和手中的笔记录下前线的情况以及这段难以忘怀的经历和深深的感触。通过网络和短信辗转千里发送回口腔医院,让后方的同志们及时看到最直接的画面,去感同身受这场史无前例的灾难中所表现出的民族精神。张慧杰同志在发给俞光岩院长的短信中说:“我作为一名参加过中越反击战的老兵,有幸又参加了这次的抗震救灾医疗队来到四川,看到灾区的景象让我心灵非常震撼。我不是党员,但我会用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去努力。请院领导和党委放心,我一定认真圆满地完成这次抗震救灾任务。为北京争光,为北大口腔医院争光!”         经过15天的日夜奋战,北大口腔医院医疗小分队四名同志圆满完成抗震救灾任务,于6月2日顺利返京。在川期间,他们行程共计4000多公里,转运24名危重病人。曾连续近20小时不间断行车,克服了山路崎岖、险情丛生的恶劣道路条件,克服风餐露宿、身体疲劳连同心理压力的困难,克服余震不断的威胁……最终完成“千里大转运”的创举。他们不辱使命,载誉而归,出色地完成了抗震救灾任务,得到了四川当地政府和北京市卫生局的肯定和嘉奖。四名同志也在这次艰巨任务中经受住考验,发挥所长,得到锻炼,展现了北大口腔人的良好风貌。   (文/北京大学口腔医院  杜晓鹏)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