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学教育校园动态北京大学医学部

周其凤:重温总书记讲话精神 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新闻中心
摘要: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去年5月3日,在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前夕,胡锦涛总书记亲临北大视察并在师生代表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为什么办高等教育、办怎样的高等教育、怎样办好高等教育、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北京大学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指明了努......

点击显示 收起

北京大学校长 周其凤

    去年5月3日,在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前夕,胡锦涛总书记亲临北大视察并在师生代表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为什么办高等教育、办怎样的高等教育、怎样办好高等教育、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北京大学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今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进入第二个10年的开局之年。在这样一个继往开来的时刻,重温胡锦涛总书记讲话,倍感亲切。我们要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讲话精神,认真思考如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光荣传统,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更好地把握现在、谋划未来,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继承五四传统,发扬北大精神,进一步增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能否尽快建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型大学,事关我国教育发展乃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我们要用执著的努力为北京大学光荣历史再写新篇,这是对五四运动最好的纪念。】

    从创办京师大学堂至今,北京大学已经走过了111年的历程,一个多世纪以来,北京大学始终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进步,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也以独特的办学风格和文化气质著称于世,形成了深厚的北大精神。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北京大学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作用,他高兴地看到,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在北京大学生生不息,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在北京大学代代相传。这是我们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宝贵的精神资源和文化优势,一定要倍加珍惜,不断发扬光大。

     在北大精神的丰富内涵中,爱国主义是核心和根本,在它的形成过程中,五四运动具有特殊的意义。90年前,由北京大学的青年学生率先组织发起的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也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不仅启动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转折点,还促成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形成了以具有新的时代特征的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五四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五四运动所开创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是动员和鼓舞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一面光辉旗帜,感召着一代又一代北大人为着民族复兴伟业而执著奋斗。

   作为一个历史范畴,爱国主义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主题,每一代北大人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责任。五四运动以来,围绕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这两大历史任务,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艰苦斗争和不懈奋斗。今天,中华民族已彻底告别了积贫积弱的历史旧貌和任人宰割的悲惨命运,并经过漫长的探索和实践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强国富民的正确道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人民的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胡锦涛总书记告诫我们:今天,大力弘扬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就是要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时刻心系民族命运、心系国家发展、心系人民福祉,使爱国主义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

    当前,北大人弘扬五四爱国主义精神、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就是要集中精力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党和国家对北大提出的发展要求和目标定位。它凝聚着几代北大人的梦想,也承载着全民族的殷切期望。能否尽快建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形成知识创新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的战略高地,培育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科集群和科技领军人物集群,促进一批又一批站在世界科技革命前沿的拔尖创新人才竞相涌现,事关我国教育发展乃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自觉性,用执著的努力为北京大学光荣历史再写新篇、再续辉煌,这是对五四运动最好的纪念。

着眼民族复兴,服务国家战略,进一步提高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任何时候都不忘记我们工作的意义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动力是什么、依靠是什么,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作为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组成部分,始终坚持服务国家的战略方向。】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状况,民族复兴成为历史主题,五四运动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30年的奋斗,我们争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又经过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奋斗,将一个贫弱的旧中国改变成为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中国。

    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北京大学的面貌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国家兴,教育兴,则北大兴;反之亦然。胸怀祖国,情系人民,以天下为己任,已经成为北京大学历久弥新的光荣传统,成为北大人不变的赤诚。

    西南联大时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北大与其他学校一起培养了李政道等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北大积极为国家重大科研计划培养和输送人才,在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功勋中,有12位是北大校友。改革开放以来,北大涌现出王选等一代又一代优秀学者和科学家,形成了以汉字激光照排技术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科技成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据统计,在已经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14位科学家中,有8人是北大教授或校友。最近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徐光宪院士就始终强调个人的研究兴趣服从国家需要,半个世纪以来,徐先生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曾4次调整科研方向,他带领的团队,每次都能看准前沿,不断取得具有重要科学影响和重大应用价值的成果。北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潘文石,着眼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为了保护和研究国家珍稀动物大熊猫、白头叶猴等,在秦岭和崇左的深山老林中坚守十几年,付出了超乎常人想象的努力,同时,还用自己的知识为山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今天,我们要回答好为什么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这一基本问题,依然要从北大的传统、从北大与国家和民族的联系中去把握,任何时候都不忘记我们工作的意义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动力是什么、依靠是什么,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作为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组成部分,始终坚持服务国家的战略方向。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要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要牢牢把握自己的命运、不断开辟美好前景,说到底,必须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尤其必须造就一支庞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党的十七大站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建设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特别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些都对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呼唤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国家战略,这是我们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正是有了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的重点投入,才会有北京大学近10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我们要进一步领会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国家战略,是民族工程,是世纪规划,把我们的工作与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创业维艰,奋斗以成。

    在新的发展阶段,如何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给我们提出了两个基本的任务,一是要努力造就高素质人才,二是要不断创造一流学术成果。

    努力造就高素质人才,需要我们一方面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将教书育人作为学校的中心任务,任何时候都不动摇。我们要按照总书记的希望和要求,教育和引导学生志存高远,刻苦学习,勤奋钻研,在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上狠下功夫,努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牢把握人生的正确航向。在提高综合素质上狠下功夫,既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又积极陶冶文明素养;既努力增加知识积累,又积极加强品德修养;既努力锻炼强健体魄,又积极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真正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在提高实践本领上狠下功夫,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向人民群众学习,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切实提高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努力成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一所学校办得好不好,决定性的因素是教师。大学乃大师之学,无大师则无大学。当前,我们和国际上一流大学的差距,不是学生生源,也不完全是钱和物的投入,最主要的还是教师队伍的结构和水平。面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重任,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集聚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大师、教育名家至关重要,我们要扎实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继续加强师资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和文化氛围,为教师创造更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和工作生活环境。教师是学生成长进步的引路人,我们要按照总书记的希望和要求,使我们的教师切实负起传道授业的光荣职责,注重把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丰富教学内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不断创造一流学术成果,需要我们一方面抓好学科建设,坚持以学术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基础和前沿交叉学科为重点,针对学科发展前沿进行战略布局,针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重大科技问题进行学科布局,努力推出更多国内外领先、能够填补空白的原创性成果;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科研体制机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发扬北京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研究传统,营造宽松环境,切实把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出来,为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贡献智慧和力量。

    造就高素质人才和创造一流学术成果,离不开优良的校风,优良的校风是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培育优良学风、教风的保证,它全面地反映出一个学校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特色,也是一个学校办学水平重要标志。111年来,北京大学经过京师大学堂时期、五四时期、西南联大时期、建国初期,直至百年校庆以来等重要阶段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校风。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一流大学应该有一流校风。北京大学作为我国著名高等学府,既要在教学科研方面走在前列,又要在校风建设方面起表率作用。我们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认真总结校风建设的经验,客观分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校风建设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教师队伍中加强以淡泊名利、甘为人梯、认认真真教书、扎扎实实治学为内容的师德修养,在学生中加强尊敬师长、关心同学、热爱学校、热心公益的教育。抵制赝品、拒绝平庸、克服浮躁,不断丰富和发展蓬勃向上、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

    在教育教学中,高校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是多方面的,我们要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努力使北京大学成为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成为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的引领力量,成为政府决策咨询的思想库和智囊团,成为弘扬先进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的智慧源泉,成为地区与全球合作交流的桥梁,将北大的发展深深融入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和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之中。

认真总结经验,提升发展理念,进一步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

    【我们要自觉把思想从那些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校理教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全过程。】

    过去10年,在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的支持下,北京大学迈出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迎来了建校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通过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我们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工作中已经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绩。例如,我们形成了以87个国家重点学科为主体、前沿交叉学科布局初具规模、文理医工综合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体系,根据美国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公布的过去10年论文引用数据,我们有十多个学科进入了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前1%;我们形成了以60位院士、22位文科资深教授、100位长江学者、135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中心创新团队为核心的,总数达300多人的老中青相结合的拔尖人才梯队;我们形成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本科教学理念和培养模式,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和导师遴选方式更加科学。总的来讲,经过10年发展,我们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实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一些学科和专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

    但是,与世界著名的一流大学相比较,我们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还需要作出艰苦的努力。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已经有数百年的发展历程,北京大学的历史才一百多年。对此,我们务必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有紧迫感,又不能浮躁。我们还要清楚地认识到,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资源相对匮乏的条件下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必然要面临许多这样或那样的复杂矛盾和艰巨挑战。以办学经费为例,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捐款基金都超过百亿美元,每年的运行经费约为20亿美元左右,我校与之相比差距非常大。要解决这些现实矛盾和问题,我们必然要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创造一流学术成果等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必然要在学校建设和管理等各项工作中积极探索更好的路子。

   总结10年的经验,我们体会到,在中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从客观的国情和校情出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注意把握4个重要关系、实施两大发展战略:

    这4个重要关系是:第一,世界眼光与中国特色的关系。我们既要遵循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一般要求,又要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努力做到一般与个别的有机统一。第二,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创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根本目的,不是单纯地追求研究结果,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研究过程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型人才。我们要以研究的思维和方法不断改进教学工作,实现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两协调、两促进。第三,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我们既要高度重视北大的历史传统对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积极推动作用,又要适应形势的变化,赋予传统以新的时代内容,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第四,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改革是动力、稳定是保证3个方面的统一,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统筹兼顾,努力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广大师生的思想和行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鼓励创新、促进发展的和谐校园。

    两大发展战略是:第一,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我们要充分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经验,根据自己的历史传统和基础,既要讲究文科、理科、医科、工科,以及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均衡发展,又要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发挥自身优势,办出特色。有特色才能有竞争力和高质量,有前瞻眼光才能有大跨越和大发展。第二,质量优先发展战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质量是生命线,是根本的追求。我们要处理好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关系,牢牢把握坚持质量优先、以内涵发展为主的根本原则,着力夯实发展基础、提高发展效益、增强发展后劲。结构是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保证,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培养和造就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类高素质人才。

    在制订和实施发展战略中,我们要将北大的发展放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大格局中来考虑,既要讲竞争,更要讲合作。要客观理性地对待社会上的各种关于高校的“排名”,将主要精力集中到如何适应培养对象的需要、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以及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上去。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正在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北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工作也进入了关键时期,如何保持学校发展势头,争取发展得更好、更快一点,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实现大的突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北京大学一定要肩负起崇高使命和历史责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继承优良传统,借鉴国外经验,发挥自身优势,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著的努力,加快推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步伐,谱写北京大学发展的崭新篇章。

    实践越是向前推进,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就越突出。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实践证明,科学发展观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显示出强大的理论力量和现实意义。当前,高校根据中央的部署,正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是我们振奋精神、理清思路、把握现在、谋划未来的重要契机。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精神,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各项工作。

    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要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时代意义,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丰富思想内涵,深入思考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实践要求,认真抓好学习调研、分析检查和整改提高3个阶段的工作,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坚持科学发展、加快推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步伐”这个实践载体,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认真总结和分析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实施“985工程”10年来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基本经验和存在问题,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深入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办什么样的世界一流大学,怎样加快办世界一流大学”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自觉把思想从那些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是不是科学发展、要不要科学发展、怎样实现科学发展的问题上形成共识,适应新形势、顺应新变化,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校理教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全过程。

    我们坚信,有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引,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0年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坚实基础,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依靠广大师生员工,坚持不懈地团结奋斗,就一定能早日将北京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北大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 2009-5-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