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学教育校园动态北京大学医学部

柯杨在“全国基础医学教学改革论坛”上的讲话

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新闻中心
摘要:2007年教育部指定成立了医学教育指导委员会,按专业划分,“基础医学”作为一个专业被正式提出并组成了“基础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对教指委的功能要求是对各专业的教学通过研究提出政策建议,包括教育目标、标准、考核评估办法及教学改革与发展设想等等。这无疑是很重要的举措,尤其在医学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与问......

点击显示 收起

    2007年教育部指定成立了医学教育指导委员会,按专业划分,“基础医学”作为一个专业被正式提出并组成了“基础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对教指委的功能要求是对各专业的教学通过研究提出政策建议,包括教育目标、标准、考核评估办法及教学改革与发展设想等等。这无疑是很重要的举措,尤其在医学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与问题的今天,为我们医学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

  作为这一届基础医学教指委主任,我认为首先要对“基础医学”予以更明确的定义与定位。因此我们需要对医学教育的整体框架有个整体认识。医学教育在中国,不同于国外的一个特点是它的综合性。国外讲的Medical School一定仅指临床医生的培养。而在中国,医学教育、医学院或医科大学,一般含有临床医学、公共卫生、护理药学、医技(检验、影像、康复、麻醉、眼视光等)及其它(法医等)众多的医学及其医学相关教育内容。这些内容共同在“大医学”背景下实施,各专业既有共性:例如对本科起点学生的通识教育、医学基础知识传授、临床及社区的实践技能培养、公共卫生尤其预防医学知识的注入以及研究能力的启蒙。同时各专业又有各自的特性及其教育规律:如在知识内容结构上的不同、思想方法研究手段上的不同、知识传授方式上的区别,而且最终就业的岗位功能也是有很大区别的。

  由于我们在大医学背景下实施以上各专业医学教育,实质上顺应了医学模式改变对人才的需求之趋势,对综合性医学人才培养显现了如下几个必要性和优势:①可以更有效地统筹安排学生在校期间的流动。医学不同于其它专业,医学生在校期间要在不同的学院、地点接受教育。各学院之间的协调合作需要很好地统筹安排。在其中最重要的“流动”地点是附属医院。这也是附属医院必须要“附属”到医学教育之上而不是其它任何机构的道理所在。这种教育规律的遵循并非简单的行政上下级或各单位“级别”所规定的关系。②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结合的需要。任何医学院中如果只剩下了基础医学部分,不但违背了教育的规律,也无法有效实施研究上、学科上的交叉。只有基础医学的“医学院”在医学教育中是名不符实的。③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结合的需要。现代医学教育更加强调医生要有预防的知识、康复的知识。同时医生在推动医学发展的研究中最需要的是临床流行病学和统计学的知识。用流行病学思想方法设计研究,为临床“循证”提供病因学、治疗效果等的证据,提出临床标准和指南,是优秀的临床医生不可被取代的研究工作。而这些年我们的教育中对研究能力的培养更多的是引导医学生参与基础研究,实质上也是趋同于生命科学的研究,大大忽略了人群的、病人的研究。因此在教学改革中充分利用“大医学”背景的综合性,统筹公卫教育与临床医学教育十分必要,并且是我们与国际同行相比之下的“优势性中国特色”。④应用研究与应用研发的需求。药学研究、材料、技术的研发离不开应用的对象。大医学背景无疑也有利于这一关系的协调统筹。因此,在我国医学院校合并入综合大学近十年来,医学生受益于综合大学的通识教育,综合大学学科更全、交叉机会更多。而医学及医学相关学科内部的协调统筹、交叉整合无论对教育的实施和学科的建设发展都显得更加重要与突出。

  “大医学教育模式”是我国走出的一条成功之路,值得认真总结和保持与发展。同时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在这样的模式下我们遇到的问题:第一,在全国医学及医学相关专业的分层分类人才培养上,缺乏依市场需求的统筹安排;各类人才培养在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就业上,分类不清晰;在人才的分层分类统计分析上也混为一谈。使我们对医学人才、卫生人力资源心中无数。因此反过来也难以指导培养的定位与规模。根据官方统计的数字,我们只能看出总数和反应质量的总体学历、职称等情况。但不做分层分类统计的数字往往高估了我们各专业人才的数量,低估了不同专业需要的人才质量。第二,在大医学背景下的各专业特色不够突出,互相趋同。第三,整个医学教育中,综合素质教育的低效、教育教学方式的陈旧以及各专业派生出定位不够清晰的各种不同学制的问题,产生了的新困惑,影响了医学教育的正常改革与发展。第四,医学院校与综合大学的合并虽然提供了更广泛的综合学科氛围,但或多或少地冲击了医学教育本身综合性现有的优势,甚至突破了医学教育本身的规律。

  基础医学作为一个学科在国际上并不存在,作为一个专业更是绝无仅有。但是在我国,长期以来,我们将生命科学中的核心内容与医学临床需要的基础知识融合成大的知识平台,与临床医学衔接,培养了大量的优秀医学人才。目前基础医学仍然作为医学教育的核心部位,就教育来说,要面对大医学教育中各专业的学生,有最大量的学生流;就科学研究来说,这个学科是医学院校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阵地,更是目前产生新知识推动生物医学发展的主力军。因此,作为研究型大学,基础医学贡献很大。由于基础医学并非本科教育的专业(只有少数学校处于探索阶段),生物医学科学家的培养更应该体现的是研究生教育的功能。因此,对于基础医学,我认为应通过“教指委”成员的讨论进一步明确它的定位,那就是为医学各专业的高层次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提供经过分化的核心知识。基础医学院本身的人才培养应聚焦在研究生层次。同时,通过教指委这一平台开展研究,借鉴先进经验,实施和大力推动基础医学教学改革并最终促进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面对这样的重任,北京大学医学部经过了近三年的研究和大讨论,比较不同的模式、请进来走出去的学习培训,首先制定了我们自己的改革方案。具体方案在此次大会上由其他老师报告。在此,仅将我们对改革的必要性、对问题的认识、基本观念和思路,提供全国同行讨论。

  为什么要改革呢?因为我们的医学教育已不能适应医学对人才发展的需要,而基础医学的情况尤甚。我将基础医学在教学实施上存在的问题归纳为如下七个方面。

  1、知识爆炸引发的课程爆炸。各医学院普遍的现象是医学生学时越来越长。上个世纪的一百年间是生命科学知识发展并加速度发展的百年,这种情况本世纪仍在延续。老师们出于责任心,想将所有的内容灌给学生,结局是学生负担越来越重,他们没有自己思考、自学消化的时间,也没有开阔眼界学习其它感兴趣的知识的可能。连业余时间都很有限。医学生普遍拘谨,成熟程度低,主动学习能力差,这与我们的课业负担及延续高中式教学方法不无关系。我们应该看到,医学知识还会继续增加,而我们不可能无限延长学生在校时间。

  2、基础医学知识发展快,当深入到基因、分子水平时,学科间的界限渐渐模糊,技术方法也日渐趋同。在这样的情况下,普遍地仍然以旧有的学科为中心,各教研室独立作战的方式教学,产生了大量的重复,进一步占用并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

  3、在我们大多数医学院,仍然延用书本知识传授、教师为中心、背考指挥的陈旧教学方法。教师们习惯性地照本宣科,以期达到“基础知识扎实”的目的。但讲授的内容有些很陈旧,已不适用。有些一时用不上,使用时又已忘光。更有些因脱离问题、脱离实际,理解不深,自然效果不佳。加之医学基础知识中有很大成分的内容是对人体或生物的解构式的认识,靠背记的知识,本不必依据书本在课堂上过多讲解。这是对高智商医学生的智商浪费。以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接触医学知识,学生进入大学后并不感到自己的独立性,我们也失去了对应试教育“奴役”的学生们最后一次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机会。

  4、基础医学教育与临床隔裂并占用时间过长。只有在中国,我们是单独地实施基础医学教育,而且由于上述原因占用时间过长。而基础和临床隔裂的教学模式也进一步产生了基础知识中与临床关系密切的一些学科在临床教学中的重复,如病生理、药理、解剖、病理等,耗费了更多的时间。临床医学是实践科学,教育的规律已展示了“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效果最佳。有人质疑道,临床医学生一辈子做临床,学临床,我们问什么不让他们多学点基础知识?这是理念上的错位,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并不是去除了基础知识,而是换一种方式学习,改变按部就班、教师主导为学生自主地学。目前从大家初步的探索已经体会到这样的方式保护了学生的兴趣、好奇心,自然也就保护了他们的创新激情,而且效果很好。这不正是我们一直孜孜以求的目的吗?

  5、非“问题引导”的实验课程,提高了教学资源成本和时间成本,却收效甚微。在国际的医学教育中并不存在基础实验教学。必要的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的特点,如解剖,组胚、病理等。但是脱离了研究的目标及问题去单纯接触一些研究的实验技术则值得反思。事实已经证明了效果不佳。我们的大学生已不是初中生,不需要再通过一些动手,如养养细胞、摸摸设备的实验诱导对科学的兴趣。如果他们不懂原理,又没有具体的科学问题,不可能产生预想的好效果。

  6、在大医学框架下,基础医学的教育面对不同专业的需求,但分化和针对性不够。一份趋同的菜单统一给了各个专业,显然是需要改进的另一大重任。

  7、基础医学教学的要求在教育管理者头脑中存在困惑。一方面我们希望研究型大学的教师同样重视教学、投入教学,尤其是投入教学改革。另一方面,教学评价的指挥棒已习惯性地指向课时量、教材的编写等一些与真正教改需求相悖的指标,因此建立合理协调的教师评价和激励体系至关重要。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还在不断的探索。在北医,我们在理念上的共识是,从基础医学入手,为学生减负、改变教学方式、融临床为一体;各专业分别对待、重点为其它专业服务;相信我们的学生、解放我们的学生、解放我们的教师。同时在研究生教育中,加强基础医学学科的发展。我们认为,唯如此才能在发展中巩固“基础医学”这一独特学科的地位。也因此,医学教育改革,基础医学是关键。

作者: 2009-9-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