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校园动态中山医科大学(中山大学广州北校区)

第十届亚洲分子糖尿病研讨会暨首届中山糖尿病论坛在广州召开

来源:中山大学
摘要:由中山大学主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承办的第十届亚洲分子糖尿病研讨会暨首届中山糖尿病论坛于2008年11月29-30日在广州隆重召开。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教授、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兼卫生厅厅长姚志彬教授分别发来贺信,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院长陈规划教授发来欢迎词,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杨文英教授致开幕词,亚......

点击显示 收起

    由中山大学主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承办的第十届亚洲分子糖尿病研讨会暨首届中山糖尿病论坛于2008年11月29-30日在广州隆重召开。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教授、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兼卫生厅厅长姚志彬教授分别发来贺信,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院长陈规划教授发来欢迎词,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杨文英教授致开幕词,亚洲分子糖尿病理事会主席Kishio Nanjo教授致欢迎词。    亚洲分子糖尿病学术研讨会代表了亚洲该研究领域的最高学术水平,首届亚洲分子糖尿病研讨会于1999年在日本举行,其后由亚洲各国轮流主办。本次会议是继2002年上海主办第四届MDIA研讨会后中国大陆第二次主办该学术研讨会,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项坤三院士和杨文英教授担任本地组委会主席,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翁建平教授、纪立农教授、陆菊明教授和贾伟平教授任组委会执行主席。来自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50人以及中国大陆内地从事糖尿病基础及临床研究的代表近400人参加了本次大会。会议共收到论文90篇,涵盖糖尿病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代谢组学、免疫学及流行病学等研究方向。本次会议的另一个亮点就是总结、发布了亚洲人群糖尿病致病基因的最新研究结果,为今后分子糖尿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进一步明确了将来的研究方向。    翁建平教授的大会主题报告通过详实的研究数据生动地重现了国际首例因核纤层蛋白C缺失导致的LMNA病由中山大学内分泌代谢病学科发现并确诊的历程,揭示了核纤层蛋白造C缺陷引发该病的可能分子病因,并就其早老分子发病机制开展了深入的功能学研究,证实核纤层蛋白C缺失与细胞DNA稳定性下降和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retinoblastoma,Rb)缺失有关,Rb缺失致使DNA稳定性下降的细胞进入合成期活跃复制,因此激活了p53基因,导致细胞过度凋亡、组织退行性变。    大会特邀报告先后由日本、中国香港、韩国、中国大陆及美国的分子糖尿病研究学者展现了本地区采用全基因组相关分析获得的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最新研究报告,发现了2型糖尿病新的易感基因,确认了原来已经发现的2型糖尿病候选基因,进一步为临床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提供了新的依据。在探索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的进程中,全基因组相关分析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阐明糖尿病的分子病因有力的技术手段。    来自韩国分子糖尿病及遗传学研究专家的教育报告展示,通过动物模型研究发现,长期接触旱田除草剂阿特拉津可以抑制线粒体复合物活性和氧耗量,诱发线粒体功能异常和胰岛素抵抗。从环境因素、能量代谢与糖尿病发病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阐述了长期接触化学毒物可以诱发糖尿病和肥胖等代谢性疾病。日本学者的教育报告则揭示了Wolfram综合征患者胰岛?细胞程序化凋亡的分子遗传学机制。    随后合并召开的首届中山糖尿病论坛则突出临床糖尿病诊断与治疗的实用新技术和新方法,专辟的临床辩论会从2型糖尿病的治疗药物选择、胰岛素应用和强化降糖的临床获益三个辩题展开,通过正反方激烈、有序辩论和听众的热情参与使得与会者对涉及到的临床问题明晰了,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交流沟通的平台。    正像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教育部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山大学内分泌代谢病学科首席学科带头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翁建平教授总结本次会议所说,分子病因学是糖尿病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近年来,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等重大科学研究基金都对分子糖尿病研究领域投入巨资支持,本次会议的胜利召开必将推动我国以及亚洲在该研究领域的深入发展。中山糖尿病论坛传承于泛珠三角糖尿病论坛,每两年一届,论坛的主题就是突出临床研究新进展,推动基础与临床研究的紧密结合,推进基础研究的成果向临床实践转化,促进我国临床研究水平的快速发展,努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糖尿病分子病因研究背景材料    1. 糖尿病分子病因学的概念    糖尿病分子病因学研究涵盖遗传学、免疫学、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等方面的研究,其中遗传学研究包括单基因突变及其功能学分析、家系连锁分析、群体关联分析、转录因子和蛋白激酶基因变异等;免疫学研究包括自身免疫反应,如淋巴细胞功能、细胞因子和炎症因子在糖尿病进程中所起的作用等;胰岛素抵抗研究包括缺乏活动、饮食不节引起肥胖、脂肪肝并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及在此基础上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发生改变等;胰岛B细胞功能研究则包括寻找新的干预手段来阻止或延缓B细胞功能的衰退等。    2. 糖尿病分子病因研究的历史和意义    人类对糖尿病的分子病因学研究由来已久,1979年Tager最先发现一例糖尿病患者血中胰岛素分子异常,首次证实了胰岛素分子结构变异导致其生物活性下降是糖尿病的致病因素之一,由此掀起了糖尿病分子病因学研究的高潮。从1型糖尿病的遗传背景、单基因突变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到胰岛β细胞功能不全以及2型糖尿病的基因群体关联性研究,糖尿病的分子病因学研究正成为当今糖尿病领域的热点。    糖尿病分子病因学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筛查糖尿病的某些易感基因,探讨基因功能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起病与发展的影响,为进一步基因治疗及家系内筛查以进行发病前诊断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及早发现高危人群,同时改变环境中的影响因素,改变高危人群的个人生活行为习惯,寻找新的干预手段来阻止或延缓β细胞功能的衰退,以早期预防或延缓糖尿病的发生。糖尿病分子病因学研究不但使得人们糖尿病有丰富多彩的遗传学及环境因素发病机制,而且还逐渐将糖尿病按照分子病理学机制进行归类,使得糖尿病分子病因学研究直接服务于临床实践应用。    3. 糖尿病分子病因研究进展    群体和家系分析表明,1型糖尿病是多基因遗传病,易感性十分复杂,它的发生是散布于整个基因组的多个位点上等位基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迁涉到多个基因,环境因子变异广,缺乏清晰的遗传模型,以及存在遗传异质性因而发现易感基因很难。尽管存在上述问题,生物工程技术的进展使得解剖复杂病的遗传背景成为可能,目前在法国、北印度、乌克兰人群中已经发现了几个新的糖尿病基因座位。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相信会有更多相关基因被发现。另一方面,1 型糖尿病又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某些环境因素引发了机体慢性自身免疫反应,致敏的淋巴细胞对胰岛β细胞产生抗体,并分泌一系列的细胞因子攻击胰岛β细胞,使之发生破坏并迅速发生功能衰竭。    2型糖尿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异质性疾病,其分子病因十分复杂,通常认为其发病与遗传及环境这两大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有可能涉及到胰岛素受体到受体后糖代谢的各个环节。同时,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基因参与其发病,同一个体又可能有若干个致病基因,单一基因只是以不同的概率参与疾病的发生,且受环境因素及多种行为危险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多因子病。所以阐明2 型糖尿病易感基因及其与环境因素及行为危险因素相互作用的发病机制并非易事,但却是防治2型糖尿病的前提之一。因此,寻找型糖尿病的易感基因一直是人类基因研究的主要任务。目前,研究型糖尿病易感基因的策略有以下几种:定位克隆策略、候选基因法、定位候选基因策略、应用差异显示技术。近年来,PPARγ、IRS、CAPN10、UCP、TCF7L2等基因成为与2型糖尿病关联性研究的热点。    但是,在过去的20余年里,糖尿病分子病因研究进展最快的莫过于发现线粒体糖尿病、青少年的成人发病型糖尿病、胰岛素基因或胰岛素受体基因突变所致糖尿病等等一系列单基因突变糖尿病。1999年WHO将这些单基因突变糖尿病与内分泌病、胰腺外分泌病、药物、感染等所致糖尿病及可能和糖尿病相关的遗传性综合征等归为特殊类型糖尿病。以往被认为多基因病的2型糖尿病中,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被证明是遗传异质性所致,即受单个主基因控制的特殊类型糖尿病。随着特殊类型糖尿病研究的深入,将为预防、延缓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和减轻胰岛素抵抗寻求新的治疗方法提供新途径。    4. 中山大学和广东省糖尿病中心在分子病因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    据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科首席科学家、广东省糖尿病中心主任翁建平教授介绍,中山大学内分泌代谢病专业拥有一支年富力强、精诚团结、协作良好的优秀学术团队,近年来屡创佳绩,在国内分子糖尿病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的学术知名度。该研究团队较早地开展了糖尿病分子病因的研究,建立了南中国地区人群的基因库,从事特殊类型糖尿病的基因筛查和2型糖尿病遗传基因与群体关联性的研究,陆续发现了中国大陆地区首个A型胰岛素抵抗病例、首个成年起病的青少年糖尿病2型(MODY2)家系、首个脂肪萎缩型糖尿病及LAMN病病例,进行了易感基因TCF7L2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相关性的研究,后续针对上述特殊类型病例进行的基因功能学研究初步揭示了疾病发生的分子基础。    在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细胞功能研究方面成就卓著。胰岛素抵抗方面的研究获得了多项国家级科研基金资助,探讨了内脏脂肪沉积和β细胞功能失代偿的情况下机体胰岛素信号转导、炎症通路的激活以及内质网应激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已取得了令同行关注的科研成果,在国际知名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    新诊断2型糖尿病早期强化胰岛素干预治疗对?细胞功能影响的基础研究及大型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先后获得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卫生部重点临床专项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资助。研究发现,新诊断T2DM患者早期强化胰岛素治疗能使β细胞功能更好地恢复并得到较长时间的维持,获得更好的疗效,为糖尿病治疗带来了创新性的治疗理念。新的治疗理念与传统治疗方案相比发生了很大转变,包括从传统的阶梯式疗法向早期积极控制血糖达标转变、从常规治疗向强化治疗转变、从重治轻防到防治并重的转变、从单纯降糖向控制多重心脑血管等危险因素转变。该研究的系列成果先后发表于国内、外临床医学及糖尿病研究领域的顶尖杂志,包括Lancet, Diabetes,Diabetes Care,Diabetology, Mol Endocrinol等,引起国际该研究领域及相关相关领域的极大关注和高度评价,国内、外主流媒体包括中新社、法新社、路透社等配发专题述评。    上述研究为我国在糖尿病分子病因领域的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奠定了坚实的后续研究基础,在国际上争得了宝贵的一席之地。

撰文/三院党办

作者: 2008-1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