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校园动态中山医科大学(中山大学广州北校区)

附属一院小肠移植临床技术新突破

来源:中山大学
摘要:6月26日,附属一院器官移植中心在何晓顺副院长,朱晓峰教授的带领下,继2005年成功开展国内第一例母子亲体小肠移植术后,再次为一位短肠综合症患者成功地实施同种异体小肠移植术。该例小肠移植的成功实施及顺利康复标志着附属一院小肠移植技术取得历史性突破。那一夜,一群白衣天使经过昼夜奋战、精心呵护成功的挽救了他......

点击显示 收起

6月26日,附属一院器官移植中心在何晓顺副院长,朱晓峰教授的带领下,继2005年成功开展国内第一例母子亲体小肠移植术后,再次为一位短肠综合症患者成功地实施同种异体小肠移植术。目前,该患者于术后半月完全停止静脉营养,开始正常饮食,即将康复出院。该例小肠移植的成功实施及顺利康复标志着附属一院小肠移植技术取得历史性突破。

    河北的李某就是这一位幸运者,一年前在一场车祸中死里逃生。那一夜,一群白衣天使经过昼夜奋战、精心呵护成功的挽救了他的生命,然而却无法挽救他那因外伤及缺血而早已坏死的小肠,从此,曾经健壮的他,日益消瘦,体重骤减。他饥饿着,严重的腹泻却让他惧怕食物;他活着,却饱受比死更痛苦的煎熬。为此,他犹豫过,轻生的念头一次次出现在他的脑海。一份难舍的亲情,一份对家人的责任,一份对美好人生的眷恋支持着他走遍全国多家医院。

    当李某来到附属一院时,曾经160多斤的他只有80多斤,枯瘦如材的他更是增添了一份苍老和疲惫。附属一院器官移植中心学术带头人何晓顺教授多次查看病情,并迅速组织全院大会诊,最终拟定小肠移植治疗方案。

    6月26日,何院长亲自主持和指导了小肠动静脉吻合及小肠移植全过程。身经百战的朱教授主动承担了供体小肠整修,小肠移植后消化道的重建。手术持续了10 个小时,移植了整段小肠长约3m。本次手术借鉴了国内外小肠移植中心的先进经验,引进目前尚未在国内上市的抗排斥药CD52单克隆抗体(Campath)术中诱导部分免疫耐受,减小术后抗排斥药物的维持剂量,同时结合本中心抗感染,抗排斥的临床经验,使得病人迅速恢复。术后7天开始肠内营养,进食流质,术后半个月患者已完全脱离静脉营养,开始正常饮食,目前该患者体重增加2公斤,经肠镜等多项检查证实:肠道功能已恢复正常,未发现排斥反应迹象,近期即将出院。

    据了解,小肠移植手术复杂难度大,术后排斥反应及感染率高达90%,是比肝、肾、心脏等器官移植更困难的器官移植手术。目前,国外只有几家移植中心开展,国内该技术尚未成熟。随着外科技术、免疫抑制方案、排斥反应的监测与治疗、感染防治等器官移植关键技术的进步,使得小肠移植在国外一些中心取得突破性进展。作为移植界杰出的青年骨干何教授敏锐地把握了这一技术的发展动态,早期即带领科室骨干进行了大量动物实验研究,建立小肠移植动物模型;2005年率先开展国内第一例母子亲体小肠移植,并对小肠移植手术方式进行了创新,有效降低了手术风险;近年,又成功地为多例合并上腹部多器官病变的患者实施包含部分小肠、十二指肠、肝脏、胰腺等器官的器官簇移植,并取得良好的疗效,其中两例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至今存活,最长存活时间已大于18个月,目前生活自理,已恢复正常工作,除了口服小量免疫抑制剂外不需要其他药物治疗,保持正常肝功能并无需外源性胰岛素维持血糖稳定。目前我院器官簇移植技术一直保持全国甚至亚洲领先地位,该技术的成熟为本次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积蓄大量的理论基础和临床经验,进一步推动附属一院小肠移植技术发展到临床常规治疗技术。

    该例小肠移植手术成功的实施,并取得早期完全恢复小肠功能理想疗效,促进了附属一院器官移植中心小肠移植抗排斥反应理念的突破,促进了小肠移植手术的外科技术及围手术期处理等关键技术的提高,标志着附属一院小肠移植进一步走向成熟,为附属一院作为全国三大移植中心保持其在移植领域的领先地位奠定了新的基石。(器官移植中心   唐决)

作者: 2010-7-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