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学教育校园动态哈尔滨医科大学

附属二院为世界“大冬会”保驾 进行空中实战救治演习

来源:哈尔滨医科大学
摘要: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将于2月18日至2月28日在黑龙江举行,为保障全面、便捷、高质量的医疗服务,黑龙江省卫生厅对大冬会医疗救治出台整体战略部署。哈医大二院被大赛组委会指定为专门医疗救助中心,并被指定为亚布力赛场和冒儿山赛场唯一一家空中医疗急救医疗机构,为了保障赛事期间空中急救的安全性,在省卫生厅的......

点击显示 收起

 

    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将于2月18日至2月28日在黑龙江举行,为保障全面、便捷、高质量的医疗服务,黑龙江省卫生厅对大冬会医疗救治出台整体战略部署。哈医大二院被大赛组委会指定为专门医疗救助中心,并被指定为亚布力赛场和冒儿山赛场唯一一家空中医疗急救医疗机构,为了保障赛事期间空中急救的安全性,在省卫生厅的直接领导下,2月6日,哈医大二院进行了大冬会空中医疗急救实战演习。本次演习针对空中营救特点,采用国际先进的急诊急救流程,在飞龙专业航空公司的技术支持下,派出新型直升飞机直9,构建起空中—急诊—救治—护理的整体救护网络。通过空中急救实战演习不仅确保远方赛场重症伤员的及时治疗,还会为我省未来建立空中紧急医疗救助工作体系奠定基础。据悉,空中医疗救治实战演习在我省还是首次。

    空中急救作为国际大赛通行的急救方式,可以为重症伤员抢出宝贵的救治时间,是保证濒危伤者生命的必要手段,也是国际重大事件急诊急救程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黑龙江省卫生厅为大冬会参赛运动员和四面八方来宾的医疗安全做出整体战略部署,哈医大二院被组委会指定为大冬会医疗中心,医院专门成立了大冬会医疗救治领导机构,借鉴英美快速后方转运、依靠医院急诊救治能力的模式,启动了与国际急诊急救模式接轨的应急预案,该预案发挥了以往哈医大二院曾设立的国际救治绿色通道的经验优势,创新推出适合此次大冬会和我省实情的“一体化急诊救治模式”,使远离市区的亚布力赛区、帽儿山赛区医疗信息畅通无阻,依托医院强大的多学科综合的急诊救治能力,极大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急救成功率和急救质量。本次空中急救实战演习也是为了评估该急救模式在大冬会期间医疗保障与救援体系中的优势与不足。

    所谓“一体化急诊救治模式”就是以急诊“绿色通道”为基础,集合诊、治、疗等医疗功能,打破学科围墙,将院前急救、院内急救(急诊科、创伤病房)和重症监护治疗融为一体,其它各科群作为支撑,保证从抢救到监护的连惯性,对严重创伤患者的病情做出全面评估,从而进行整体治疗。该模式的运用,明显缩短了医疗流程,节省了确定手术的时间,在抢救严重多发伤和危重病人时能充分利用事故后1小时的“黄金”抢救时间,提高了抢救效率,降低了医疗风险,使医院急诊突破单纯“绿色通道”功能,变急诊“绿色通道”为急诊“救治单元”。

 

    模拟患者抢救过程:6日14时10分,大冬会哈医大二院医疗急救指挥中心的电话铃声骤响,空中急救演习正式开始。亚布力赛场一名模拟外籍运动员摔伤,大赛医疗急救队经过问诊和初步检查,确定颈椎骨骨折,急救队小心地为运动员上颈托,迅速抬上担架,送达亚布力赛场外的停机坪,同时立刻将伤者病情通报急救指挥中心,飞龙专业航空公司直9直升机从亚布力滑雪场承载着模拟重伤员起飞。(这架新型直9直升机与旧松鼠直升机相比,具有双发动机、载客量更大等特点,可容纳8—12人,适合医疗救援,曾在2008年抗震救灾中发挥巨大作用。)直升机运载该名外籍颈椎骨骨折重伤运动员和4名医护人员,飞往哈医大二院特设的医疗急救停机坪,黑龙江省卫生厅厅长李斌亲临演习现场观摩,演习总指挥、哈医大二院张斌院长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迅速召集医疗救治领导小组,由哈医大二院副院长郝天军根据飞机发回信息部署医疗抢救方案。

    十分钟内,哈医大二院设立的大冬会专用救护车、骨科、急诊科等相关科室的多语种特长的医护人员全部到达指定岗位,大冬会专用病房准备完毕,哈医大二院门诊、外科大楼的绿色通道迅速开放。

    14时58分,飞机抵达哈医大二院停机坪,骨外科、麻醉专家、护士长早已第一时间守候在停机坪上,接到担架上的伤员,立刻推入救护车,救护车通过哈医大二院新门诊大楼急救绿色通道,直接驶进急诊大楼,停在抢救室门口。在急诊抢救室内,急诊接诊专家经过伤员的各项生命体征数据检查,患者被诊断为颈椎高位性损伤——颈椎骨骨折伤,这是骨科极为严重的常见损伤,颈椎高位性损伤会导致患者持续高热,短期内即可因呼吸肌麻痹、呼吸困难而出现肺部坠积性肺水肿、肺炎等并发症。严重时可能导致患者截瘫,终生残废或病残,致死率极高。针对该模拟患者病情,哈医大二院组织了由脑外科、骨外科、急诊科、麻醉科等急诊专家组进行的全面会诊,迅速制定整体治疗方案。

    此时重患已经通过哈医大二院的急诊绿色通道,患者从急诊科进入磁共振成像诊断科检查,然后被推进急诊科手术室。

经过骨外科、脑外科、普外科专家的联合抢救,手术圆满成功,术后模拟伤员转入ICU-C区,由ICU-C区主任负责进行术后观察、监控。至此大冬会空中急救演习圆满结束。

    据哈医大二院急诊科主任王新春介绍,急诊创伤医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以临床专业急性、危重病、灾难救助为特色的临床学科。其特点是以最少数据、最简单有效的救治手段和迅速果断的决策对危重病人展开抢救,使患者生命体征稳定,转危为安,急诊的有效抢救是为后续治疗奠定基础。但是,由于医疗诊治水平不均匀和地方性的现实差异,不同的国家和不同地区对急诊创伤学科有着不同的治疗标准,目前仍缺乏国际统一的创伤急救规范。

    我省急救目前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急诊科抢救创伤患者的固定专科医生配备不足;检查、诊断、手术、监护等相关科室之间配合不够协调;针对多发伤患者,缺乏整体急救计划;接诊医生主要采取分流或会诊形式,“绿色通道”功能过于单一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科学地配置医疗资源,运用合理的创伤救治模式变得至关重要,为此哈医大二院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一体化急诊救治模式”。 在第24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来临之际,哈医大二院又在“一体化急诊救治模式”的基础上启动了“大冬会”医疗救治紧急预案,以国际化医疗救治模式为国际化赛事提供有力医疗保障。医院成立了应急医疗队,医疗队的专家们分别来自与运动外伤有紧密联系的科室,如骨外、普外、脑外、眼科、耳鼻喉等科室。设立“大冬会”专门诊室,24小时服务,做到优先诊治、优先检查、优先取药。提前预留床位,随时准备收住病人。在设备、药品、制度等方面均做出了完整规划预案。

    哈医大二院急诊科依托东北面积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单体门诊大楼内,检查、诊断、手术、监护等一站式服务一应俱全,而门诊大楼又有整个大型综合性医院作为强有力的后盾。

    此次演习不但体现了我省医疗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为大冬会急救做了重要的经验补充,为我省探索有地方特色的急诊急救模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必然将成为未来我省应对突发应急事件紧急处置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链接:

    近年来,随着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对外交流合作发展迅速,哈医大二院患者群也发生了变化,外籍患者不断增加,据统计近两年共为来自俄罗斯、朝鲜、日本、韩国、阿根廷等国家100余名外籍患者进行接诊治疗,这些外籍患者多在脑外科、普外科、呼吸科、消化内科和整形美容等科进行治疗,仅脑外科两个病房每年接待俄罗斯患者近30名。

    2008年3月,哈医大二院启动了我省首个“国际医疗救助绿色通道”。该急诊流程是哈医大二院急诊科医生根据哈尔滨市120急救指挥中心的报告,了解患者病情进行分诊,可使病人直接送入医院病房,大大缩短了院内急救会诊时间,改变了原来的急救医疗模式。同时医院还出台新措施,正式成立了国际医疗救治绿色通道的行政保障组,主要负责指挥协调各科室对外籍患者的救治工作,同时负责规范监督国际医疗救治绿色通道的各项工作流程,医院还专门成立“国际医疗救助绿色通道”专家小组,具体负责医疗救治工作,设置规范的工作纪律,保持畅通的通讯联系,随时需要随时就到患者身边。

    作为一家有着悠久历史的三级甲等大型医院,哈医大二院在对国际友人进行医疗救治方面有多年来积累的基础。曾被卫生部任命为“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多次承担大型国际会议和国际体育比赛的医疗保健任务受到各界好评。十几年来,哈医大二院一直秉承“双语教学”、“双语查房”的教学模式和临床管理程序的优良传统,为外籍患者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在医疗技术上,医院形成了科室有特色、人才有专长的局面,使患者诊病可以“对号入座”,寻医目标更加明确,极大提高了诊断准确率和治疗的有效率,为外籍患者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证。同时,在护理上,为了尊重外籍患者的民族习惯,针对不同国家的生活习惯,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护理;在就医环境上,无论医院床位如何紧张也要保证为外籍患者提供优雅、舒适的单间环境。在诊疗费用方面,对待外籍患者,医院不另设收费标准,让他们享受与中国公民一样的交费待遇。

 

(撰稿:李华虹 方若冰 杨帆)

作者: 2009-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