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学教育校园动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基院“21创新论坛”迎来第八十讲

来源:党委宣传部
摘要:7月5日,基础医学院“21创新论坛”迎来总第八十讲。创立于2004年9月的创新论坛,开讲至今邀请了数十名海内外和院内外学者在这里传递医学领域最新进展、最新成果,参与人次近千,已经成为基础医学院的一块品牌。这三年里,主讲人既有我院的973首席科学家、教授学者,也有外国的科学院院士或年轻教授,不论他们的国籍、身......

点击显示 收起

    7月5日,基础医学院“21创新论坛”迎来总第八十讲。三年来,听讲者不但手拿纸笔,还啃着面包的学术报告会,已成为图书馆演讲厅午休时间熟悉的场景。创立于2004年9月的创新论坛,开讲至今邀请了数十名海内外和院内外学者在这里传递医学领域最新进展、最新成果,参与人次近千,已经成为基础医学院的一块品牌。
    这三年里,主讲人既有我院的973首席科学家、教授学者,也有外国的科学院院士或年轻教授,不论他们的国籍、身份、学科有什么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新”,完全吻合创新论坛设立的初衷,让师生有机会接受医学领域最前沿的知识,增强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在这些学术报告中,有些是研究成果刚刚发表,如第二讲,我院长江讲座教授盛祖杭介绍了由他指导的研究生的论文内容,这是国际上首次提出神经突出蛋白转运的新模式,论文于报告前一周刚发表在《NATURE》上。有些是承担课题研究的进展汇报,如第六十四讲,我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主任郭晓奎就以《钩端螺旋体基因组学研究进展》为题,介绍了他所主持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的最新研究情况和进展。有些是学科界专家泰斗亲身介绍,如第五十一讲,法国医学院院士和科学院院士,国际上深部脑内高频刺激术治疗帕金森氏症等脑疾病的创始人Alim-Lousi Benabid教授讲授深部脑内高频刺激术。还有不少是我校校友在各自领域有所建树成为教授后回来向母校汇报。
    这些报告会的形式完全沿用国际惯例,时间设在中午午休的一个小时,报告人主讲四十分钟,预留二十分钟与听众互动交流。报告之前由邀请人介绍报告人简历。按照主持人易静教授经常强调的,这不单是为了让听众了解报告人的专业背景和学术贡献,更为了让年轻听众知道那些大科学家是怎样一步步走向辉煌的。创新论坛的预排表经常更改,用基础医学院科研办工作人员的话来说就是时刻准备着,有好的报告人,好的报告题材,就发出邀请,立刻在创新论坛这个平台上展示。比如我国科学家在沉寂十多年以后的首篇Cell论文的作者、中科院神经所张旭研究员在论文发表不到一周就被论坛邀请。三年来我院的研究生除了在第一年修课期间大多规则地参加听讲外,很多人离开基础医学院进入医院后仍然争取机会回来听讲,甚至一些本科生也成为论坛的老听众。05级的一名博士研究生接受采访时说:“这样的学术报告会水平高、形式好,有些报告即使与我所在学科并不相关,我也会来听,他们的科研思路对我有很大启发。”而另一名硕士生则说:“创新论坛的学术报告会是导师提倡我们来听的,因为大部分的报告都是立足于基础医学这个层面,他们讲的新知识、新技术对我的科研能力培养很有帮助。”
    基础医学院副院长易静表示,学术报告是大学学术环境的标志,近三年基础医学院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就是建设了这样一个原本缺如的平台。在这样一个平台上,让海内外的学者向我们的教师展示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进展,也让我们的教师自己互相了解,更使得学生们能够获得一个接触科学家、接受科研氛围熏陶的机会。据悉,一些刚刚从海外引进的教师对这一论坛印象也不错,认为这种形式与美国的大学很像,但同时他们对听众中教授不多感到不解。谈到这些报告对学生的影响,易静形容说,这就像营养的汲取,当时可能浑然不觉,但经过一个阶段后,富营养和营养不良的成长发育效果就会显出不同。在有学术熏陶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以后会体会到从中获得的益处。至于一些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够高,反映出我们的科研活动还不够活跃、交流的欲望不够强烈,正好说明学术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作者: 2007-7-1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