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学教育校园动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记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王鸿利教授

来源:瑞金医院
摘要:学高为师德正为范两次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两次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卫生部和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上海市医疗成果奖,优秀著作奖,全国优秀教师……这一连串的荣誉记载着血液学专家、瑞金医院终身教授王鸿利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奋和努力,记载着他对于医学勇于探索、积极发现的科学态度,也记载着他严谨治学堪为师范的美德......

点击显示 收起

学高为师  德正为范
    两次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两次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卫生部和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上海市医疗成果奖,优秀著作奖,全国优秀教师……这一连串的荣誉记载着血液学专家、瑞金医院终身教授王鸿利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奋和努力,记载着他对于医学勇于探索、积极发现的科学态度,也记载着他严谨治学堪为师范的美德。要采访这样一位医疗、教学、科研等各方面都非常杰出的前辈,心里不禁让人充满了崇敬。推开办公室的门,所见的都是各类医学书籍,满满地占据了两个大柜子,桌上地上也都摞了厚厚的一沓。在书堆里埋头工作的正是我们要采访的主角王鸿利教授,他看起来非常和蔼可亲,见我们到来,他放下手中的书本,象自家长辈一样和我们攀谈了起来。

越学越有味道的学生时代
    王鸿利自小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做事认真而富有条理,也正因为这样,他的学习成绩一直非常优异,大学时代就一直担任课代表、大班长和团总支副书记的职务。
    1958年王鸿利顺利考入了第二医学院,那个时期国内开展了许多运动,总有大量的时间花在了各种会议上。因此周日成了王鸿利雷打不动的复习时间。别人打球、玩牌,他总是复习功课,整理笔记。那时候住寝室的学生规定晚上9点30分熄灯睡觉,而他不到11点不会回寝室,凡是有灯光的地方,无论是走廊、游泳池、体育室、甚至连盥洗室都曾经是王鸿利复习功课的地方。每逢午休时间,别人都是一下课就去食堂买饭,他也不急着去,一个人在教室里多看看书,整理整理笔记,把老师上课所说的内容快速消化一遍,等到差不多了再去食堂。此时大伙都买好了饭,而他也就省去了打饭排队的时间。“医学是越学越有味道,越学越有兴趣”,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他就是把学习当作兴趣,见缝插针地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时间。天道酬勤,学生时代的王鸿利34门功课中32门取得了满分5分的好成绩。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王鸿利毕业以后以优异的成绩留在了“瑞金”,成了一名内科医生。此时的他深深地感到作为一名医生光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更好地为病人诊治就必须有更多的实践经验。当时每个住院医生要管10个床位,除了查房、写病史这些常规工作,凡是他所负责的床位病人做超声、胸透、胃肠道钡餐等检查,王鸿利都会陪同前往。一方面能够更多地了解影像学的知识,另一方面能够更加全面地掌握病人的病情。而凡是有能够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王鸿利都不会放弃,从血常规到眼底病变的观察、从静脉插管到气管切开。
    60年代,我国血吸虫病广泛流行,成为对群众危害性最大的疾病之一,国家大力开展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王鸿利被派往松江县城西公社金星大队,参加血吸虫病的治疗工作,那段经历至今仍让王鸿利记忆犹新。那时的农村生活条件异常艰苦,没有住宿的地方,临时将原本养猪的猪棚拦出一半给这些下乡服务的医生住。现在真是难以想象这种人畜相邻而居的环境,一到夜晚二三十只猪在木栏边拱来拱去,声音和异味实在让人难以忍受。而且蚊子又特别多,虽然隔着蚊帐,可有时还是会被咬的又红又肿。可一到白天,大家又在一线为病人服务了。
    第二次下乡,王鸿利被派往了新桥公社的新桥卫生院,那时的环境有所改善,可是医疗任务还是很繁重,除了日常工作以外,还要做大量的血吸虫毛蚴孵化工作,检查结果为阳性的就要采取治疗措施。一般选在农闲的时候,组织大伙在大 队公社集合,屋内铺着稻草垫上棉被作为治疗室,屋外架着锅炉烧针桶消毒。当时打锑剂是最常用的血吸虫治疗方法,可由于注射剂量大,会产生Ⅲ°房-室传导阻滞的副作用,不及时抢救甚至会危及生命。由于当地医疗条件很差,遇到重病患者得靠农民担架抬出村子才能坐上救护车送医院救治。当时胡庆澧和王鸿利分别是下乡医疗小组的正副组长,他们商量之下而是采用了7天注射疗法,这样相对3天注射疗法来说减少了单日的注射量,降低了副作用发生的可能性。正是他们对病人谨慎的治疗态度,他们组在下乡治疗期间没有遇到意外发生。
    下乡的医生除了医疗工作,还要干农活,锄草、插秧、分猪肥、引水,样样都得干。回想起当年的情景,王鸿利不禁笑着摇头说“医生的专长是治病,干农活还是农民在行!”每当开春前和国庆后,正是插秧的好时节,那时每人分了一块区域插秧。农民插的又快又齐,干完了自己的再替别人插,到最后王鸿利往往被四周的人所“包围”,等他直起腰一看,才发现自己插的水稻有些歪歪扭扭,就是不如农民兄弟的整齐。

“要做就做一个好医生”
    “要做就做一个好医生”,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是王鸿利时常告诫他学生的,而在这几十年的从医生涯中,他自己也一直是这样身体力行的。无论当年作为一名年轻的内科住院医师、还是后来检验科的主任医师;无论是临床医学院的医学教授,还是作为瑞金医院的副院长;无论是一名血研所的研究人员,还是被评为了瑞金医院终身教授,王鸿利始终没有间断临床的工作,始终坚持在门诊一线为病人解除病患。
    当被问及有什么让病人感动、值得我们年轻一辈学习的小插曲时,王鸿利笑着摆手说:“不值得一提,我只是做了一个医生应该做的……”。倒是他的学生王学锋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说起这样一个小故事:那是1989年春天的一个清晨,王鸿利赶到医院准备参加一个医学院的会议,可走着走着就突然晕倒,此时正好有一个研究生骑车经过,立即将他送到急诊室抢救,经过诊断是心肌梗塞。可就在他重病住院的时候,还有一件心事一直放心不下。原来当时有一个病人,因为病情复杂辗转求医,后慕名前来找王鸿利求诊,可恰逢他生病住院,病人和家属当然十分着急,可是他们不知道,此时躺在病床上的王鸿利也在惦念着他们。他主动查找出联系方法让家人打电话找到病人,并把他托付给另一位相关疾病的专家才稍稍安心。这使病人和家属非常地感动,心想这样一位大医院的著名专家,在这种时刻还一心想着病人,有这样的好医生,病人就更多了份希望。住院期间王鸿利还是心系病人,常常躺在病床上和同事分析、探讨疑难病人的病情,仍然了解病人最新的情况。

潜心钻研  硕果累累
    医疗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往往一个新的发现和突破,就能解决一些目前难以攻克的疑难疾病,能够更加有效地造福于广大患者。王鸿利将自己的执著和严谨投入于血液学检验和研究工作中,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对血液学,特别是血栓与止血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王鸿利建立了临床诊断、家系调查、表型检测、基因诊断和功能研究的完整诊断体系,大大地推动了我国血栓与止血方面的医疗发展;由他提出的血栓与止血实验的优化组合,实验室检测下的出血病、血栓病个体化治疗的观点,有效地提高了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水平,相关内容已被写入全国规划教材。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大量循证检验医学工作积累的基础上,王鸿利代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向卫生部提出对所有手术患者应联合进行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检测,以便及时发现止血缺陷患者,保障手术安全,卫生部对此给予高度重视,部2000年412号文件将王鸿利起草的意见发放至全国各级医疗单位执行。自此,我国避免了因疏于术前实验检查而导致围手术期异常出血事件的发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众所周知,血友病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出血病,患者自发性或轻微损伤后的出血常伴随终身,凝血制剂替代治疗是迄今唯一有效的手段,但其价格贵且有传播输血相关传染病的风险。因此,血友病给患者本人、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痛苦和负担。杜绝有病胎儿的出生是当今预防血友病的最有效措施。王鸿利带领课题组在国内率先发掘了相关凝血因子基因内外具有高诊断信息量的多态性位点并用于血友病携带者及产前诊断,目前对200多个血友病家系的实施结果显示其诊断率和准确率均为100%。使瑞金医院成为国内唯一常规进行出血病、血栓病基因诊断的医疗机构,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他潜心钻研,硕果累累,近年来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教学成果奖20余项,为我国的卫生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学高为师  德正为范
    王鸿利在医疗科研上成果卓著,在教学上也成绩斐然,近年来接连获得了中国优秀教师、上海市教学名师奖、上海市育才奖、宝钢教育奖等荣誉。“学高为师,德正为范”,他在教坛上始终这样孜孜不倦地栽培桃李、辛勤耕耘着。凡是听过王鸿利教授讲课的学生都对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鸿利上课不爱用讲义,可他讲起课来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学生们都非常喜欢听他的课。用他的话来说,所需要的讲义早已深深印在了他的脑海里,连自己都记不住的东西,如何要求学生去记、去掌握呢?
    作为一名临床医学院的教师,一名博士生导师,王鸿利作出模范表率。他严格要求自己,不停钻研医学,不断自我完善;他爱才惜才,对学生谆谆教导而又严格要求,不断给学生创造出锻炼和培养的机会。曾有一次,他的科研成果获奖,得到颁发给他个人的几千元奖金,可当听说他的研究生投稿被采用,却因为没有资金,不能赴外地参加全国学术交流的时候,他毫不犹豫立即掏出了所有的奖金,资助了这位学生。正是这种爱才如子的关怀,使他所有的学生都感激并爱戴这位像慈父一般的好老师。这些年来他培养了2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如今这些学子也没有枉费导师的悉心教导和培养,他们中不少人已经成为学科发展的栋梁之材。
    除了在学业上的关注,生活中王鸿利也时时关心、帮助学生。在物质供应相对匮乏的时期,王鸿利不时让太太准备丰盛的美食,把学生邀请到家里来,美美地饱餐一顿。这让那些身处异乡的学子们至今记忆犹新,每当想起备感温暖。而对于其中经济困难的学生,王鸿利更是嘘寒问暖,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并鼓励他们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做人做事做学问,尽心尽力尽责仁”是王鸿利一生的座右铭,数十年来他在医、教、研的第一线默默耕耘,他的为人、他的学识、他对科学的执著、对患者的热情默默地感染着他身边每一个人。如今谈到王鸿利,大家都知道他毕业于二医,是瑞金医院的终身教授,可当年在选择大学、填写志愿的时候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小插曲。高中时代王鸿利有一个非常要好的同窗好友,因为两人都对医生这个神圣的职业充满向往,于是相约报考医科,不过原本当时王鸿利在志愿书上填写了上海第一医学院,而好友则是希望报考第二医学院。为了能继续做同窗,那位调皮的好友偷偷地用笔在志愿书上添了一划,“一”就成了“二”,而性格和善的王鸿利并不与他计较,之后更是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二医,踏上了他的医学生涯。

作者: 2008-1-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