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显示 收起
科技创新助推学院发展活力
――2007年度学院科技工作回眸
时间的列车已然带我们驶入了充满期待的2008年,回望2007年的时光轨道,我们欣喜又自豪,尤其是我院的科技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与发展。围绕“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项目研究为纽带,以人才培养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目标”的工作方针,学院再一次创造了科研经费的历史新高,各类人才和科研成果奖项纷至沓来,学科与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医学院人又一次书写了硕果累累的一页。
经费再创新高,项目稳步推进
2007年,在全体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院申请到的科研项目和经费数又创新高:共争取到各类纵向科研项目607项,其中,国家科技部项目28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13项、其他部委项目34项、上海市科委项目133项、局级项目201项,以及交大(含医学院)项目98项。共计经费达23454.36万元。
一手抓项目经费,一手抓项目推进,使我院的科研工作进入了项目推动人才队伍建设,优秀人才推进项目发展的良性循环的轨道。如:由基础医学院陈国强教授承担的《白血病细胞分化新机制的深入研究》已在影响因子5以上的国际刊物发表论文7篇,接受发表2篇,总影响因子达到54.436。附属六院贾伟平教授开展的《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慢性并发症的筛查及诊治网络的构建》,在国内首次对糖尿病并发症多种筛查方法进行了综合性评价研究,并构建了社区糖尿病防治数据平台和建立糖尿病高危人群预测及筛查模型。附属儿童医院黄淑帧教授主持的市科委项目《奶牛胚胎体外生产技术在良种奶牛繁育中的应用研究》,已形成了每年可生产5000枚以上良种奶牛胚胎的能力的中试示范基地。
科技英才辈出,奖项层出不穷
2007年,多项本市科技界的至高奖项被我院的科研人员收入囊中:中国工程院院士、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戴?戎教授获上海市科技功臣,市委书记俞正声亲自为其颁奖;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院长张志愿教授获上海市科技精英。此外,附属儿童医院曾凡一教授获中国青年科技奖等等。
还有更多像他们这样励精图治、严谨治学的科研人员也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默默付出并收获着成果。去年,我院共获得各级科技成果奖80项(作为第一完成单位7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8项,中华医学科学技术奖11项,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1项,上海市科学技术奖23项,宋庆龄儿科医学奖1项,上海医学科学技术奖32项,上海药学科技奖1项。
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中心2007年对2006年《SCIE》科学引文索引,我院在《SCIE》被收录的论文共400篇,居全国高等医学院校第4位。
专利申请、成果转化,各放奇葩
成立仅两年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致力于专利申请和科技成果转化,2007年,我院共申请专利90项。其中,中国发明专利67项,国际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9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授权中国专利53项,其中:发明专利32项,实用新型专利21项。
该中心还正式组建了护理技术创新研究室,设立了护理技术创新基金;与美国“奥斯迪亚”公司正式筹建海外新药试验协作平台;组建的医学信息远程监护研发中心,已开始投入市场运行;与东莞市日丽投资实业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由该公司每年分别资助50万元和200万元,用于我院“护理技术”和“创面修复”2项合作课题的研发等等。
学科与基地建设稳步推进
重点学科建设是提升学院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2007年,正遇教育部开展重点学科考核、新增与认定工作。我院原有的6个学科顺利通过考核外,又有4个学科获准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即遗传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内科学(心血管)和外科学(骨外)。同时,神经病学、口腔基础医学被新增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重点实验室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科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2007年,在卫生部的重点实验室评估中,我院“卫生部医学胚胎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以94.58分荣登全国卫生部重点实验室之榜首。
作为学校“985工程”重点建设内容之一的医学科学研究院,经过将近一年的建设也进入了实质性推进阶段,尤其是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实现了良好的开局。2007年的最后一天,经过公开遴选和引进海外优秀人才相结合的方式,最终确定14位课题组长和35位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的资助名单。而医学科学研究院也将在未来几年里重点建设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和竞争优势的学科团队、优秀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型教师,从而实现学院又好又快的发展。
2007曾经带给我们机遇和挑战,也带给我们收获和遗憾;2008年,学院的科研工作将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营造和谐的科技发展环境,继续保持基础研究稳定发展,鼓励应用性研究和转化型研究的开展;以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抓好学科基地建设,提升国家重大重点项目的竞争力,向建设一流医学院的目标努力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