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人物专访

我愿做一座桥——访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陈凯先教授

来源:《中国医药报》
摘要:在采访陈凯先院士之前,就曾经听到药学界不少学者对他的高度评价:谦和亲切,没有架子。上周,借陈凯先院士来京参加中国药学会第22次代表大会之机,记者对其进行了专访。果不其然,陈院士温和平易的学者风范,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考取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研究生,其间还被......

点击显示 收起


  
  在采访陈凯先院士之前,就曾经听到药学界不少学者对他的高度评价:谦和亲切,没有架子。上周,借陈凯先院士来京参加中国药学会第22次代表大会之机,记者对其进行了专访。果不其然,陈院士温和平易的学者风范,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换了个角色
  陈凯先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二系放射化学专业;后来考取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研究生,其间还被派遣到吉林大学学习量子化学;研究生毕业后,他留在了上海药物所工作,主要从事的是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研究;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年前,他又被委任为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校长。
  许多人的发展一直在某个固定的领域里,按照某一个方向发展,没有大的转变,而他的轨道却是在不同的学术领域内转折穿越,并且还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与众不同的发展足迹,给他带来了什么?
  “与专业人员相比,我的专业背景可能杂一些,但是也有好处——数理专业的背景会使我站在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思维来看问题,更综合地考虑问题。我想我可以做传统与现代、实践与理论、中医药和现代医药之间的一座桥梁,找到科学发展中医药之路。”现在,面对记者的提问,他对自己这个中医药大学校长的角色作了清楚的诠释。
  ■两手都要抓
  “我到上海中医药大学已经有两年零4个月了!”提到中医药,陈凯先依然很谦逊,“在此之前,我对中医可以说一点不懂,对中药了解一点点而已,这一段时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现在,我对于中医药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更加坚定了我对于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信心。”
  刚刚走上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岗位之初,陈凯先思考最多的问题莫过于,中医药怎样才能科学健康发展?他上任之后,没有立即点燃“三把火”,而是悄悄地去拜访名老中医、广泛地召开各层面的座谈会。在这个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他对中医药与现代科学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有了更深的了解和体会,而且更加体会到将中医药与现代科学联手的必要性。
  那么,路该如何走呢?不久后,他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两手抓”,即一手抓传承,一手抓创新,一下子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陈凯先指出,尽管我国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规模变大了,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学生的理解程度却打了折扣。中医药文化的传承是个大问题,所以必须抓好原汁原味的中医药传承工作,把继承下来的精华保留好、发展好。他们对中医药高等教育的规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上海中医药大学强化了中医药“师带徒”的传统模式,成立了名医工作室、名师工作室,以期在培养中医药人才上另辟新路。
  至于“另一手”,陈凯先阐释为,要大大加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解放思想,百家争鸣,不能固步自封。上海中医药大学在人才培养、中医药理论、药物临床研究、复方中药研究、名老中医验方挖掘等方面有相当的优势,但是在中药的现代化和标准化问题上存在障碍。而这恰恰是中科院的强项,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在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鉴定、筛选、药效和药理研究,生命技术和新药研发,药物安全性评价和公共技术平台等方面具有的明显优势。于是,陈凯先搭建了一座“鹊桥”,使上海中医药大学与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建立了全面合作战略伙伴关系。
  ■有了新使命
  在中国药学会第22次代表大会上,陈凯先被选为中国药学会的副理事长之一。当被问及有何感受和希望时,他谦逊地说,这份工作对于他来说,虽然是一个新事情,过去没有经验,但是他会在实践中,多向老同志学习,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做好。
  他特别强调,中国药学会已走过百年风雨历程,拥有光荣的传统和辉煌的历史。今天,我国的药学工作者也面临着新的历史使命——争取在10~20年内,缩小我国同发达国家药物研发水平的差距,形成以创新为主的药物研发体系。而他,将和我国的药学工作者一起努力,自觉承担起这个责任,发挥应有的作用,和中国药学会一起使我国的药学事业在新时期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我们也相信,凭着对事业的追求和责任,陈凯先院士必将在他的领域获得更为引人瞩目的成绩。
   中国医药报记者 刘云涛
  【相关链接】
  陈凯先院士我国著名的药物化学家,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研究领域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他从事药物研究多年,近十多年来致力于药物分子设计的研究。他多方面地发展和改进了药物分子设计方法和技术,提出了分子结构多样性的新判据,建立了利用计算机产生具有结构多样性的分子库并进行筛选的方法。他利用这些理论计算方法,从分子和亚分子水平研究了药物与生物靶分子的相互作用,构建了一些重要受体的三维结构,提出了药物作用的分子位点。他积极开展基于药物与受体三维结构的药物设计研究,其中一些药物设计研究工作已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发现了多种很有希望发展成新药的化合物。他的这些具有创新性的比较系统的研究工作,为发展我国药物分子设计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且促进了药学、化学、物理学、生命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很高评价。
  陈凯先院士担任科研领导工作多年,具有比较宽广的视野和较强的战略分析和组织领导能力。他认真分析我国新药研究开发和医药产业面临的形势和挑战,提出并组织实施了“攀登计划”项目《创新药物研究的现代理论和方法》和“973”项目《重要疾病创新药物先导结构的发现与优化》;他负责中国科学院的新药研究重大项目的组织和实施,组织国家新药筛选中心等创新体系建设,他还多次参加中科院、上海市和国家有关生物医药科技规划的研讨和制定,为推进我国创新药物研究和药物创新体系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作者: 2007-7-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