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人物专访

麦田守望者——记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副院长何光源教授

来源:江苏公众科技网
摘要:华中科技大学激光楼背面,约一亩见方的土地上,一片即将收获的小麦沐浴在五月的阳光下……这一茬一茬的小麦虽貌似平常,却内含玄机,在经过了主人为它们准备的“转基因”工序后,它们便“身价倍增”了。这片麦地的主人,就是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何光源教授。首创——世界上率先获得转基因硬粒小麦也许是......

点击显示 收起

华中科技大学激光楼背面,约一亩见方的土地上,一片即将收获的小麦沐浴在五月的阳光下……这一茬一茬的小麦虽貌似平常,却内含玄机,在经过了主人为它们准备的“转基因”工序后,它们便“身价倍增”了。这片麦地的主人,就是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何光源教授。



首创——世界上率先获得转基因硬粒小麦



也许是在国外呆了多年的缘故,48岁的何光源在东方人沉稳的个性中,散发着西方人的开放气息。流畅的话语,不时洋溢在脸上的笑容以及打比喻时爱比划的双手,总让谈话对象感觉轻松而愉快。



何光源主要从事植物基因工程和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研究方向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1993年,他在匈牙利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1993年至2001年,他在英国洛桑研究所(RRes)完成博士后工作后,留任高级研究员。



在英国留学和工作期间,何光源主要进行小麦品质改良的遗传转化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建立了小麦高频再生与转化系统;首次获得了能正确表达外源品质基因、明显提高面团强度的转基因硬料小麦;比较了基因枪与电击法的差异,首次用电击法获得了麦类作物Tritordeum的转基因植株……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著名生物学家Roger  A  Leigh教授,高度评价何光源关于转基因硬粒小麦的研究成果为“world  lead  in  this  area”。



圆梦——让老百姓吃上国产小麦制成的优质面点



由于国内小麦的面筋强度弱、质量差,烘烤出的面点往往品质不好,再加上国产小麦抗性弱、产量不高,我国因此每年需从国外进口2000万吨小麦。鉴于中国小麦的严峻形势,  2000年底,何光源放弃了在英国舒适的环境和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国加盟华中科大。



“让老百姓都能吃上国产小麦制成的优质面点,是我们最大的心愿。”回国后,何光源致力于中国小麦的基因改良研究,并首先向制作优质面包的小麦发起了冲锋。他将有利于提高小麦面筋强度的1Dx5和1Ax1两种优质亚基基因导入鄂恩1号、鄂麦11和鄂麦12的幼胚及幼穗中,获得了湖北主栽品种的优质转基因植株。2001年,何光源与实验室成员开始主持我国转基因小麦基因安全评价研究,几年来,经过“中间试验”和“环境释放试验”,目前研究已进入“生产性试验”,下一步就是进行市场化运作。



籽粒硬度和面筋强度是小麦品质改良的两个重要目标性状。近两年,何光源致力于从分子水平来精准操作决定籽粒硬度的Pin基因和决定面筋强度的HMW-GS  1Ax1、1Dx5基因。他通过常规和分子育种手段,操作籽粒硬度基因和面筋强度基因,使之相互之间不同组合,定向培育建立硬质强筋、硬质中筋、硬质弱筋以及软质强筋、软质中筋、软质弱筋小麦的6种材料,最终得到了具有不同终极用途的小麦品种,以制作优质面包、优质蛋糕和其他面点。



6年来,何光源先后主持了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开发专项、“863”、“973”、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并承担或参与了中英国际合作项目研究、欧共体框架项目等多项国际合作课题。参编专著6部,现正主编专著4部,发表研究论文百余篇。



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何光源也积极推进与企业的合作。目前,他们已与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南街村集团有限公司、湖北宏源面业公司及武汉亚高生物有限公司开展了多层次、多领域的科研合作与交流。例如,何光源与亚高生物有限公司合作生产治疗S-腺苷蛋氨酸(生产治疗乙肝疾病的原料药)。该原料以前主要依靠从国外进口,1公斤需要8000美元左右,而国产化而后的价格仅为进口价的1/3,具有极大的市场前景。



引智——中英首个联合实验室落户华中科大



2000年12月14日,是何光源终生难忘的日子。在他的努力下,具有160年悠久历史的世界最重要的农业和生命科学研究中心之一——英国洛桑研究所与华中科技大学成立了中国和英国第一个联合实验室“中英HUST—RRes基因工程和基因组学联合实验室”。该实验室的任务是通过生物技术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抗性,改良作物品质,以及开展作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李振声院士、许智宏院士、张启发院士、李家洋院士、英国洛桑研究所副所长Peter  R  SHEWRY教授、英国剑桥大学植物学系系主任Roger  A  LEIGH教授等,一大批国内外生物学领域特别是基因工程方面的“大腕”们组成了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实验室每年举行一次学术年会,学术委员们精彩的学术报告以及为实验室的建设、科研提出的宝贵建议,均给实验室注入了新的活力。



不久前,英国Newcasle  University生命学院前院长John  Cram教授的加盟,再加上去年年底从日本引进的杨广笑教授,实验室现有教授3人,再加上兼职教授、副教授、讲师、博士后、博士以及硕士研究生,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术梯队已经形成。目前,实验室拥有植物组织培养、植物遗传操作、分子生物学、基因克隆及基因组学、蛋白质研究、遗传分析、保健食品、转基因药物、计算生物信息学及中草药研究等9个研究方向。



当初白手起家的实验室,现在已经面貌一新了。1000多平方米的实验基地早已投入使用。根据合作协议,中英双方共同提供资金、技术等;英方科学家定期来实验室指导和开展研究工作,中方选送人员到英国进行博士、博士后的研究以及短期的工作培训;双方共享研究成果。何光源自信地说:“有了这样的发展基石,实验室就有望建设成为国际高水平的植物生物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中心。”



今年年初,何光源将目光又投向了中草药的基因改良,并与同事杨祥良教授一起争取到“973”前期研究专项“大别山射干药材道地性的分子基础研究”。我们期待着,何光源在他事业的“麦田”中收获更多的成功。
作者: 2008-2-2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