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人物专访

让每一个人都有笑脸

来源:文汇报
摘要:张志愿说:“搞医学研究一定要有坚持真理的态度,绝不能跟着导师错上加错。于是,补骨成为蒋欣泉近10年来重点研究的对象:“我的目标就是让每一个人都有笑脸。可“乱花渐欲迷人眼”,研究者很容易迷失方向。”张志愿和蒋欣泉反复讨论,最后师徒俩达成了默契:作为临床医院的研究者,一定要做最接近临床实践的研究。...

点击显示 收起

  蒋欣泉每天至少在实验室待12个小时,十年如一日,可他非但没有觉得枯燥,反而觉得乐趣无穷,激情高涨。这让他的导师,市九医院院长、口腔颌面外科专家张志愿非常自豪,他说:“10年前,我面试选择他,看中的就是他的专注力和有一股子‘耿’劲。”



  那是在2000年,张志愿招博士生,刚刚从同济医学院附属口腔医学院毕业的蒋欣泉报考了这位导师。面试的时候,张志愿在言谈中犯了错,这位“耿”学生就立即直言指出,尽管语气不温不火,但态度非常坚定。张志愿说:“搞医学研究一定要有坚持真理的态度,绝不能跟着导师错上加错。”



  就这样,蒋欣泉来到了九院——这个被他视为中国口腔医学最高峰的地方。从一开始,张志愿给他定下的课题方向就是再生医学。



  在口腔医学的领域内,骨修复一直让医生们头痛不已。在口腔肿瘤患者里,为了清扫肿瘤,许多患者都无法保全颌面部的骨头,从此失去了口腔咀嚼和笑的功能;在普通牙科患者中,由于保护不当等许多主客观因素,导致中国老人的牙槽骨萎缩非常普遍,掉牙的比比皆是,且年龄偏低。要修复“种”牙,首先也必须植入骨组织。



  “在九院每年4000多例骨肿瘤患者中,有1000例将会失去咀嚼功能,而普通牙病患者的缺骨现象更多得无法统计。”现有的补骨方法通常是从患者身体的其他部位取骨,“拆东墙补西墙”,既会二度造成创伤,效果也并不完全令人满意。



  于是,补骨成为蒋欣泉近10年来重点研究的对象:“我的目标就是让每一个人都有笑脸。”



  再生医学,是一个国际上热门的医学领域,基因组学、细胞学、组织工程等各条分支百花齐放。可“乱花渐欲迷人眼”,研究者很容易迷失方向。“到底做什么?”张志愿和蒋欣泉反复讨论,最后师徒俩达成了默契:作为临床医院的研究者,一定要做最接近临床实践的研究。在众多再生医学的成果中,选择符合口腔医学现实的不同组合。



  蒋欣泉是令老师满意的。在寻找组合的过程中,专注力让他获得了相当大的研究成绩。2005年至今,经业内权威杂志发表的、SCI收录的论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共有10篇。他先后获得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国际口腔医学领域被誉为“青年诺贝尔”奖的IADR/Hatton奖。



  目前,最让蒋欣泉看到希望的有两种方法,一种使用骨皮质成骨细胞,也就是在人的牙槽骨上刮取一定量的成骨细胞,经体外培养,借助材料支架,重新长出骨头,但这种方法培养骨细胞的时间非常长;另一种采用骨髓干细胞培养骨组织,它解决了培养的时间问题,但转换却更加复杂。



  “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过程其实非常复杂,有的涉及研究,有的则关乎病人伦理,以及政策的审批程序。”为了缩短从实验室到临床治疗的距离,研究必须寻找最简单却最直接的道路。



  如今的蒋欣泉带起了自己的研究团队,向有希望的成果攻关。“骨皮质成骨细胞的成功概率还是相对较高的。”由于不需要通过伦理观,没有过度的审批环节,骨皮质成骨细胞再造骨的可能很大。这项研究已经进入狗、羊等大动物的实验阶段,“实验中,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也有相当比例的失败。”



  中国工程院院士、口腔颌面外科邱蔚六院士说,颌面的骨再生,一定要解决骨量、外形及功能三方面的问题。再生的骨一定要能种入牙齿,承担起咀嚼的重要功能。



  下一步,蒋欣泉想将此与自己的另一个研究成果结合,也就是在培养骨细胞的过程中加入一些奇特的“生长因子”。例如Ne1l—1,这是一种被视为与婴儿颅缝早闭有关的基因。在蒋欣泉团队和美国加州大学共同研究中发现,这种基因用于修复大鼠的骨块,不但成骨面积大,而且骨组织更加致密,也就是更“牢”。



  “尽管我们发表了许多的论文,但论文成果如果不上临床,钱就等于白花了。”蒋欣泉正计划和九院的修复科合作,逐步启动临床实验。



  “我们还有许多研究工作要做。这次获得上海银蛇奖一等奖既是鼓励,也是鞭策,但谈及成功,还为时尚早。”他说。
作者: 2009-7-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