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人物专访

她是以色列“居里夫人”

来源:华西都市报
摘要:“铿锵三人行”诺奖新趋势拉马克里希南施泰茨约纳特继先前几天公布的2009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之后,化学奖再次为3人分享。与过去相比,诺贝尔奖似乎越来越倾向于归属多人,而非一人。|趣解跑得过死神拿得到诺奖许多人对诺贝尔奖的印象是,它经常颁发给老者。比如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仍然是老者。...

点击显示 收起

  “铿锵三人行”诺奖新趋势

  拉马克里希南  施泰茨  约纳特

  继先前几天公布的2009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之后,化学奖再次为3人分享。与过去相比,诺贝尔奖似乎越来越倾向于归属多人,而非一人。化学奖评审委员会说,这体现科学发展趋势,即研究人员合作日益紧密、交流日益广泛、以团队形式寻求突破。这次3名获奖者虽为各自独立展开研究,但在不同时期所获不同发现彼此启发、互相补充,堪称“非传统意义上的合作”。拉马克里希南说:“科学是一项(需要)高度合作的事业……许多人对核糖体研究做出贡献……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只是宏图伟业的几名代表。”



  |核糖体

  生命工程师

  DNA(脱氧核糖核酸)是核酸的一类,因分子中含有脱氧核糖而得名。生物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里,都有DNA分子,它们对于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棵植物或者一个细菌而言,都至关重要,因为这些DNA分子决定了生命体的外貌及功能。DNA是几乎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基础,它存储了大量的“指令”信息。具体而言,核糖体的工作,就是将DNA所含有的各种指令翻译出来,之后生成任务不同的蛋白质,例如用于输送氧气的血红蛋白、免疫系统中的抗体、胰岛素等激素、皮肤的胶原质或者分解糖的酶等等。



  |趣解

  跑得过死神拿得到诺奖

  许多人对诺贝尔奖的印象是,它经常颁发给老者。比如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仍然是老者。华裔科学家高锟生于1933年,美国人史密斯生于1930年,博伊尔则生于1924年。

  诺贝尔奖的颁奖原则就是要保证获奖成就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因为,基础性研究成果由提出到被广泛认可,往往有一个过程,需要很长时间的检验。比如1982年,澳大利亚学者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发现了幽门螺杆菌。20多年后,两人才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诺贝尔奖历史上最年长的获奖者是2007年经济学奖得主莱昂尼德·赫维奇。获奖时,他已是90岁高龄。诺贝尔奖也并非总是“姗姗来迟”,华裔科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从发表论文到1957年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只有一年时间。这被称为奇迹。而大多数诺贝尔奖成果都经过了长时间的考验,不过从1974年开始,诺贝尔基金会规定,诺贝尔奖原则上不能授予已去世的人。



  45年后为女性争光

  约纳特1939年生于耶路撒冷一个贫穷犹太人家庭。她的父母几乎没受过教育,但支持女儿好好念书。约纳特1962年和1964年分别获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化学学士学位和生物化学硕士学位,1968年获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X光结晶学博士学位,1970年在以色列创办当地唯一一间蛋白质结晶学实验室。2008年获联合国“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此次勇夺诺奖后,有人把她誉为以色列“居里夫人”。

  诺贝尔化学奖历史上,约纳特是第四名女性获奖者,而且从1964年以来就再无女性上榜。先前3人分别为玛丽·居里及女儿伊雷娜·约里奥—居里、多萝西·克劳福特·霍奇金。在诺贝尔奖百余年的历史上女性获奖者少之又少,虽不乏居里夫人这样两度获奖的传奇人物,但只有35位女性获诺奖殊荣。所占比例不到获奖总人数的5%。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袁奇):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了200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名单,以色列女科学家阿达·约纳特的名字赫然在目。她和英国科学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美国科学家托马斯-施泰茨一道,因为在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中做出突出贡献而获得了这一奖项。  



  打破女性45年无缘诺贝尔化学奖的沉寂  

  在整个诺贝尔奖百余年的历史上,女性获奖者的比例不到获奖总人数的5%。约纳特的获奖使得她成为以色列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也是世界上第四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女科学家。在她之前获得过此奖的女科学家包括1911年获奖的法国科学家居里夫人、1935年获奖的法国科学家约里奥-居里和1964年获奖的英国科学家霍奇金。此后的45年间,诺贝尔化学奖始终与女性无缘,直至约纳特打破这一沉寂。  

  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约纳特成为了以色列的英雄。在获奖消息公布后,以色列总统佩雷斯致电向她表示祝贺,他说:“我们为你感到无比的自豪。你的获奖是对整个国家的贡献,我们的心情都很激动。”总理内塔尼亚胡也称赞她给以色列带来了荣耀,说她赢得了人类智慧的奥林匹克奖——诺贝尔奖。  



  成功依靠着坚定的信念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下属普通医学科学研究所所长杰立米·博格在评价约纳特所取得的成就时说,约纳特的成功是“一件需要信念的事情”。博格回忆起约纳特1987年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谈起自己研究理念时的情形:当时,约纳特提出了通过对细菌核糖体及其他相关有机体实施冷冻并通过X射线对其造影成像以研究其结构的想法。在当时的情况下,约纳特的想法可以说是勇气十足,也可以被人形容为疯狂至极,因为它大大超越了当时条件所允许的范围。而此类基础研究也是那些希望很快见到效益的投资公司避而远之的内容。  

  约纳特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所从事课题研究的重要性,知道“这是一项一旦成功就足以获得诺贝尔奖的研究”,但是困难也相当大。刚开始,有人甚至告诉她,“你不可能成功,因为很多人都已经尝试过但都失败了。”   

  然而约纳特坚持了下来。作为核糖体研究领域的先行者,她在20多年来的科研生涯中一直致力于研究核糖体蛋白质合成机制及相关抗生素作用模式的课题,并借助一种被称为“X射线晶体成像”的技术,发现了不同抗生素与细菌核糖体结合的20多种不同模式。约纳特说:“一开始我自己也没有把握——但是我们确实成功了。”  



  研究成果关乎人类健康  

  今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三位科学家都成功绘制了不同抗生素与核糖体结合的三维模型。根据瑞典皇家科学院7日发表的一份声明,“这些模型将直接有助于拯救生命和减轻人类的病痛”,因为“核糖体对于生命极为重要,它们也是研发新抗生素的关键。”究其原因,许多抗生素都是通过阻断核糖体的方式来杀死细菌的。弄清楚抗生素作用于细菌核糖体的机理,对于解决细菌抗药性的问题非常重要。  

  我们都知道,细菌抗药性的日益增强已经成为世界医药界和各国政府面临的一大问题,特别是一些对普通抗生素具备超强抗药性的超级病菌的出现和流行,更成为人类健康的重大潜在威胁。约纳特等人的研究恰恰为医药界开发能更好地作用于病原菌核糖体的新型抗生素等问题打下了基础。  



  女性从事科学研究也能大有作为  

  对于自己的女性身份,约纳特去年在接受以色列媒体采访时就强调,自己在从事科学研究时从未考虑过性别问题。  

  据约纳特介绍,她1939年出生于耶路撒冷一个非常贫困的家庭。父母受教育程度并不高,但是他们发现了女儿的天赋,并且尽一切可能为她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即使上学路上要转好几次公共汽车,也要把她送到离家很远的一所好学校就读。  

  父亲去世以后,约纳特一家搬到了特拉维夫,当时的家境更为贫困,“甚至连可读的书都很少”。那时候好不容易得到的一本有关居里夫人的书给了约纳特莫大鼓舞。这位两获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的传奇故事更激起了她投身科学的愿望。  

  当然,老师的大力支持也是约纳特日后走上科研道路的一个重要因素。约纳特回忆说,是她的小学老师把她推荐给特拉维夫的一所精英学校的校长。而这位校长慧眼识珠,尽管约纳特交不起学费,还是接受了她。作为回报,约纳特给保加利亚移民的小孩子讲算术。  

  也许正是有这样的个人经历,约纳特对人们对女性从事科学工作所抱有的偏见不以为然。她说:“过去人们常常对女性从事科研怀有偏见,认为数学和科学并不是女人所能擅长,并且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她们不可能成为好的科学家。但女人占整个人口的一半,不鼓励女性涉足科学领域相当于人类白白损失了一半的脑力资源。要是能给予她们鼓励,女性也能大有作为。”
作者: 2009-10-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