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人物专访

夏庆友:“21世纪丝绸之路” 上的探索者

来源:www.biotech.org.cn
摘要:自古以来,春蚕吐出的都是银丝,可如今家蚕亦能吐红、绿、蓝等40余个自然彩丝。家蚕还有望成为理想的“昆虫生物工厂”,用来生产大量有用的蛋白质,如生物药品、化妆品和重要生物工程材料……我国在构筑“21世纪丝绸之路”的过程中捷报频传。人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一位为国争光的年轻科学家――夏庆友教授。作为中......

点击显示 收起

你相信吗?现在,蚕儿也可以换个口味,以莴苣、苹果、白菜等为食物,不再是只吃桑叶;自古以来,春蚕吐出的都是银丝,可如今家蚕亦能吐红、绿、蓝等40余个自然彩丝;家蚕还有望成为理想的“昆虫生物工厂”,用来生产大量有用的蛋白质,如生物药品、化妆品和重要生物工程材料……



我国在构筑“21世纪丝绸之路”的过程中捷报频传。人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一位为国争光的年轻科学家――夏庆友教授。作为中国家蚕基因组研究的主要发起人和负责人之一,夏教授所热爱并从事的事业,就是读懂家蚕“A”、“T”、“G”、“C”4个字母写就的基因组语言,破译这本天书,绘制和谱写家蚕基因框架图。



如今,这幅美丽的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端庄地悬挂在西南大学科技大楼蚕桑学重点实验室的墙上。多少师生、同行与领导站在它面前久久端详,因为图上那细如发丝的彩色线条组成的色块、一串串变幻莫测的数据,仿佛都描绘着它诞生背后激烈的国际竞争背景,诉说着我国科学家强烈的爱国精神和不为人知的艰辛付出。  



     一条蚕的千年演变



家蚕是重要而独特的经济昆虫。多少年来,一条蚕支撑起世界上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蚕丝产业,一根生丝维系着庞大的国际丝绸贸易体系。蚕丝业也是我国传统优势产业。栽桑养蚕起源于我国,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蚕丝业不仅为中华民族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对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弘扬也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由于家蚕的特殊性能和诸多优点,在科研上被用作实验遗传动物已愈百年。随着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家蚕又在分子遗传与基因工程、生物反应器、医药等若干研究领域倍受青睐。不仅如此,家蚕中近百种致死突变的发现与研究,可为人类疾病的基因克隆、机理研究与控制提供“简单模型”和“便捷途径”,对医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家蚕还是占世界农业、林业害虫70%以上的鳞翅目昆虫的模式生物代表,通过破解家蚕基因组奥秘,有望找到全新的以环保为重要特征的农林害虫生物防控根治之路。由于基因组研究的特殊地位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家蚕已成为国际科技竞争的一大热点,许多国家为此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特别是日本,早已重拳出击,在1999年就投入了10亿日元组织全国优势力量开展了家蚕基因组的前期攻关。



   “总有一天你们会理解”



当时,正在日本九州大学基因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夏教授,深切感受和经历着这场激烈的国际竞争。1999年底,我校向仲怀院士赴日本期间,向夏教授通报了准备启动中国人自己的家蚕基因组计划,希望夏教授能够回国投入该项科学计划。



夏教授随即向日方提出提前中断截止于2005年的在日研究聘任协议,于2000年回到学校具体筹备中国家蚕基因组计划。夏教授听命于祖国和民族的需要,放弃日本提供的优厚待遇和良好的工作条件毅然回国。有学生对他的选择感到不理解,他的回答是:“总有一天你们也可能遇到这样的选择,到时候你们就理解了。”



2001年8月,“国际鳞翅目昆虫基因组计划筹备会”在法国里昂召开。有日、法、美、英等8个国家参加。这次会议正式确立以家蚕为鳞翅目昆虫的代表推进其测序研究,并确定了国际合作格局。可是,作为当今世界第一蚕丝大国的中国,事前未得任何消息,这令我国蚕学界震惊不已。



形势咄咄逼人!为了拿出有分量的成果来争得我们在国际上的发言权,在向仲怀院士的统筹下,夏教授团结带领蚕桑学重点实验室的骨干和青年学者,紧急启动了大规模的家蚕基因表达序列标签(EST)测序研究。



1年后,“首届国际鳞翅目昆虫基因组研讨会”在日本筑波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120多位科学家出席会议。中国与会专家5人。夏教授以《利用EST分析家蚕基因的表达》为题,发表了10万条家蚕EST序列数据的研究成果,使我国拥有的家蚕EST数据量超过当时拥有量最多的国家日本(35000条)。这使国际社会对我们的家蚕基因研究基础与实力有了新的认识。



基于这次会议,一个有中国作为主要成员国的国际家蚕基因组计划协作组织很快成立了。这一消息,极大地鼓舞了我国蚕业科技界的信心,大家无不为之振奋!一位蚕业界的资深前辈打来电话激动地对夏教授说:“你为我们中国争回了面子,我们谢谢你!”



     破釜沉舟拼一场



然而,合作的道路并不平坦。2003年4月,日本方面突然封锁信息,回避中国方面的合作洽谈。他们在得到政府强大的财力支撑后,也迫于日本政治方面的压力,决定单方面启动家蚕基因组测序,企图独揽家蚕基因组知识产权。他们还宣布把2003年作为“从日本出发的新丝绸之路的元年”。



紧要关头,向院士、夏教授等实验室领导作出决定:拿出全部家底自筹资金3000万元,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华大基因组研究中心精诚合作,他们也自筹3000万元,共计投入6000万元,立即开展家蚕全基因组测序,破釜沉舟与日本拼一场!项目组以原西南农大为后方,以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为前线,任命夏庆友教授为前线工作组组长。就这样,最重的担子压在了夏教授的肩上。



2003年,时值“非典”肆虐。夏庆友教授带领研究团队赶赴北京中科院基因组研究所,开始了中国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的攻关。研究所外没有街道,早、中、晚基本上就吃食堂供应的盒饭。研究组工作人员吃盒饭、啃方便面,三个月吃了几百盒盒饭;搭地铺,睡沙发。作为攻关主帅的夏教授,日夜奋战在科研的第一线,有时连续四五个晚上不能睡觉。他说:“人挺不住的时候,只能靠一种精神。”



2003年11月15日,重庆市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在重庆联合举行“中国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绘制完成”新闻发布会,向世界宣布:我国科学家成功绘制了世界上第一个家蚕基因组框架图。2004年12月10日,以夏教授为代表的我校家蚕基因研究工作组完成的框架图研究论文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至此,中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家蚕基因组研究国际竞争中取得了胜利,21世纪丝绸之路曙光乍现。



     我们还在零公里处



当家蚕基因组研究成果向世界宣布之后,日本方面受到极大震动,他们不相信眼前事实,但又不得不承认失败,只好派出考察团来渝寻求合作。夏教授平静地说:“我们还在零公里处,要走的路还很长。人们会问我们拿这些框架图做了啥?为农民造了哪些福?开拓了哪些产业?这些问题,都要我们去回答。”



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研究团队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目前又在家蚕发育变态和激素调节、性别决定机制、抗病机理、蚕丝蛋白质合成等多个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一直困扰蚕桑界的蚕丝颜色课题被攻克,并在我市涪陵等地推广使用。而找到了家蚕“控制性别”基因,让家蚕生“男”不生“女”,更使蚕丝产业整体效益提高20倍。



最近传来的家蚕基因组芯片“诞生”的喜讯,再为中国家蚕产业发展以及人类防病找到了有效途径――以夏教授为代表的我校科学家一次又一次向世人展示着基因科学的神奇!



2009年3月13日,西南大学首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夏庆友在为期3年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聘任合同上签字。此时的夏教授,已身披诸如“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教育部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巴渝学者特聘教授”、“2005纺织工业年度创新人物”、“日本蚕丝科学进步奖特别大奖”、“香港桑麻基金会纺织科技大奖”等种种头衔及奖项,但他没有太多的惊喜,他更深切地明白肩头的重任。



他依旧潜心工作着、永远忙碌着,始终坚持蚕学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的主攻方向,始终坚持踏实奋进的科学探索精神,始终坚持立足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功能分析和基因组信息的产业应用为主线,兢兢业业地不断探索和绘制21世纪的中国新丝绸之路。



     相关链接:



     夏庆友简历



夏庆友,1965年生,中共党员,重庆永川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毕业于原西南农业大学,1996年获博士学位。1997年赴日本九州大学基因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任特别研究员。2000年受母校召唤,放弃国外大学提供的优厚待遇和工作条件,毅然回国。现任西南大学蚕学与生物技术学院院长、农业部蚕桑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际鳞翅目昆虫基因组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总协调人。



夏庆友1985~1991年从事家蚕遗传与育种研究工作,主研承担了国家育种攻关课题等10余项重大课题,培育家蚕夏秋用基础蚕品种5对,培育实用蚕品种1对并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1991年开始从事家蚕分子生物学研究,在国内率先开展家蚕分子标记和分子系统学研究。在国外工作期间,承担了日本文部省重点基础项目及中、日国际合作项目的研究。回国后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项目前期研究等近10个国家级课题及国际合作项目。目前主持和主研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家攻关、教育部重点等重大课题10余项。承担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多门课程的教学,并担任学院生物技术教研室主任,现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30余名。近年来在国内外刊物共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上全文发表了家蚕基因组研究成果。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论文累计SCI影响因子达50分。
作者: 2010-10-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