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人物专访

记军事医学科学院张学敏研究员

来源:生物谷
摘要:张学敏1963年11月出生于湖北武汉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81年毕业于华中师大一附中,1995年7月在军事医学科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现为该院生物医学分析中心主任、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何梁何利奖、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等获得者,国际著名学术杂志JBiolChem编委。严谨、勤奋、敏锐,这是大家谈论张学敏研究员时......

点击显示 收起

张学敏1963年11月出生于湖北武汉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81年毕业于华中师大一附中,1995年7月在军事医学科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现为该院生物医学分析中心主任、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何梁何利奖、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等获得者,国际著名学术杂志J  Biol  Chem编委。主要从事肿瘤研究。



严谨、勤奋、敏锐,这是大家谈论张学敏研究员时使用最多的词语,他几乎把自己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在工作中,学生们都知道“要比呆在这栋楼里的时间,张主任肯定每天都能进前三名!”同事们佩服地说,“不知道他哪里来的这么多精力,对每个课题的工作进展都了如指掌。在实验室周会上他总是很敏锐地从我们的汇报中发现问题或总结出闪光点——我们总会获得启发,无论实验成功或失败。”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大家都喜欢把自己的进展和想法与他交流。久而久之,单位学术氛围越来越浓厚。现在,无论他在不在场,大家都很乐于进行这种“思维的碰撞”,并从中得到科研灵感。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也养成了互相帮助的团队合作习惯。



张学敏十分重视对下级科研人员的培养。每当遇有重要学术活动时,他都会带一些年轻人,与国际著名科学家进行交流,让整天闷在实验室里的“初生牛犊”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一位青年学术骨干说:“他真的是把学生当作科学家来对待和培养,给我们很多自己都不敢想象的机会,这是一种高起点、高期待的熏陶!第一次跟国际知名科学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谁都会感到很紧张,甚至说话都前言不搭后语,但接触得多了,自然而然地就学会了怎么进行科研交流。这样的交流除了让我们受到学术熏陶,在言行和举止等方面也得到非常大的锻炼。”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努力,张学敏研究员已培养出30多位思路活跃、勇于探索的青年骨干,其中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全国百优博士论文”、“总后科技新星”的获得者,他的团队中多人被破格提升,一批年轻人先后成为国家重要科研项目的课题负责人。



张学敏在生活上对大家的关怀也是无微不至。不论谁生病住院,即便是聘用工,他都探望或慰问,无一例外。当谁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他知道后都会主动提供帮助。一位十多年来一直在中心担任门卫值班的老人,2008年因白内障双眼失明而无法继续工作,生活出现困难,但在回到家乡后,每个月还能收到单位寄去的生活费,至今没有间断。张学敏告诉大家,我们要记住每一位为单位做过贡献的人,特别是这位老人,他十几年如一日,坚持每天晚上12点检查实验室安全,确保全楼实验室灯、窗、门、气、电都无虑。直到返回家乡的前一个晚上,他还摸着墙走完每一层楼梯,完成了最后一次实验室安全检查。



工作中的张学敏,是一位温文儒雅的学者,一位关心下属的领导,也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张学敏研究员对下级科研人员和学生的关心还体现在对他们“心理状态”的关注。“科研工作是非常艰辛和枯燥的,每天面对的大多是失败的探索,我们很多人用七、八年的‘努力’才取得一些科研进展。失败经历得多了,人会抑郁的!”他的一位博士生半开玩笑地说,“如果不是张主任在身边给我指路和开导,我早就转行了。‘希望相随,有梦则美’,他总是给我们鼓励和打气,我们才能坚持,才能取得今天的成绩!”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张学敏带领科研团队围绕炎症与肿瘤发生关系,应用蛋白质组学、免疫学和细胞信号转导等多种学科交叉的方法和技术,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开展蛋白质功能和药物新靶标发现等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他们发现了一个炎症和免疫调控因子CUEDC2,通过控制炎性因素激活的NF-kB信号强度,完成机体对炎症反应的精确调控,避免炎症过度反应并损伤自身组织。在此基础上,他们进一步揭示了“炎症诱发肿瘤”的一些关键分子事件,对肿瘤防治重心前移到对“炎症诱发肿瘤”进程进行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除此之外,在结合临床研究中,他们与解放军总医院韦立新教授课题组合作,还发现炎症调控分子CUEDC2的过量表达导致了乳腺癌对内分泌治疗产生耐药。内分泌治疗是通过抑制雌激素与受体结合,使ERa阳性乳癌患者得以长期生存的重要手段,但是受治者中1/3会因耐药问题而复发。因此,提升乳癌疗效依赖于特异性标志物的出现和新治疗靶点的发现。著名核受体专家(02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评委会主席)Gustafsson在国际著名《Nature  Medicine》杂志上撰写专文,评价上述发现为乳腺癌提供了一个新的预测内分泌治疗敏感性的特异标志物,并为克服耐药提供了新的治疗靶标和策略选择(Nat  Med,17:658-60)。



近年来,张学敏作为通讯作者以Article形式在Nature  Immunology、Nature  Medicine、Nature  Cell  Biology、PNAS、JCI和The  EMBO  J等国际著名学术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原创性和系统性的研究成果,而且全部工作都在国内完成。除此之外,他还对eIF5a和SOX4等肿瘤调控分子进行了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其中主要研究成果获得200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谈到所取得的荣誉时,他时常说“我是赶上了好的时代,正是因为有了国家和军队创造的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才有了我工作的舞台,我对此深怀感恩。”面对成绩,他时常提起所带领的团队,“现在是团队合作的时代,谁都不可能靠个人的力量取得成功。”他屡屡提到,一个优秀的团队,有一群怀揣梦想的青年,能够跟他们一起并肩工作,是件很快乐的事情。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