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人物专访

李里特:追赶时光脚步

来源:中国农业大学
摘要:现在见到他,还是来去匆匆——如果时间有脚的话,他就像一个追赶时光脚步的人。李里特在大学里非常用功,成绩也好:主科平均超过98分,数学、物理拿满分,很少有意外。解放前曾经拿到过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的录取通知,终因没有路费而未成行,生前对他们三个儿子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不信咱胜不过洋人”。李里特前往的......

点击显示 收起

身材魁梧,慈眉善目,鼻直口方,如果不是知识分子式的儒雅与随和,你不会想到他是留学归来的博士、教授。也有人这样称他:“农民教授”。 

十多年前,东区食品系在金工楼办公,来来去去的人中,常见到有个高个老师,提着满是书的布兜匆匆来去。学长说起,这就是李里特老师。现在见到他,还是来去匆匆——如果时间有脚的话,他就像一个追赶时光脚步的人。 

●关键词:幸运 

人生转折口几次有惊无险,他差点无缘科研之路 

李里特非常幸运——在人生的转折关口,几次差一点儿没赶上。 

他是老三届。文革以后,他插过队、当过工人。赶上恢复高考,他高中基础好,复习迎考也用功。高考成绩出来了:真不错,陕西省渭南地区的第二名。他当时的目标是理工科名校。那时候青年人很多都有工科情结。按他的这个成绩,上学应该没问题——可现实之中,真有问题,不为别的,就因为年龄大。这一年,李里特已经29岁。看来,他只能再回工厂。李里特真的心有不甘。 

转机突然出现了:考虑到十年动乱以后的实际情况,国家教委放开一条口子:年龄偏大但成绩优异的考生,高校可以录取。尽管还有就近走读的限制,李里特还是喜出望外:有书读就行——他的父母在西北农学院工作,家住校园,走读?没问题。 

珍惜难得的机会!李里特在大学里非常用功,成绩也好:主科平均超过98分,数学、物理拿满分,很少有意外。多少年以后他回母校,当年的老师对他印象非常深刻,“老师要想考倒你,真难!”他不仅成绩好,其他方面表现也出色,老师、同学,包括他自己都觉得,留校是十拿九稳的事情。 

临到毕业前,又有意外发生了:留校青年教师也有年龄要求。想留校做科研?此路怕又不通了。去工作吗?李里特再一次走到人生十字路口。 

研究生重新招生的信息,让他眼前一亮。1981年全国研究生按专业统一考试,李里特没有意外地成为全国联考专业第一。他的成绩被竟被录取为文革后首批由国家教委公派的出国研究生。在1982年的春季踏上了去往日本的旅程。他期待的研究生涯翻开了。 

●关键词:留学 

父亲常说起,“不信咱胜不过洋人”。李里特日本留学的成绩总是第一 

从某种意义上说,李里特是沿着父亲那一代人的路往前走。李里特的父亲是西北农学院的高材生,在黄土高原上为水利事业奋斗了一生。解放前曾经拿到过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的录取通知,终因没有路费而未成行,生前对他们三个儿子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不信咱胜不过洋人”。 

李里特前往的地方是北海道大学。这所学校历史可追溯到日本近代第一所大学——札幌农学校。学校首任校长是美国人克拉克博士。100多年前,这位校长在卸任时曾经对送别师生大声说,“青年人,要胸怀大志!”,这句话后来就成为北海道大学的校训。 

鲁迅回忆藤野先生时说,“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李里特后来在一次接受采访中说,自己受鲁迅先生影响颇深,特别对这篇文章深有体会:他在日本留学时处处能感受到像藤野先生一样的教授。 

让李里特感念类似藤野先生的教授,当然还有相近的社会背景:在很多人眼里,1980年代的中国还是科技弱国,中国人能学到、能掌握多少科技?的确,从黄土高原来到日本,李里特耳闻目睹巨大的差别。两相对比,有新鲜、有钦佩,更让李里特激励的,可能还是父亲的那句话:“不信咱胜不过洋人”。 

李里特硕士期间研究方向为小麦干燥和加工品质,博士后期间则学习和研究各类粮谷类食品的加工技术和方法。在这些方面的研究中,北海道大学当时是走在比较前沿的位置。在这所以“开拓精神”“重视实学”著称的学校,不甘落于人后的李里特,以更加“敏锐”“勤奋”和“优异”给老师和同学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次,在北海道大学教授设计的数学试卷上,他得了漂亮的满分。教授因此而忧虑:“中国学生如果都这么厉害,哪有日本学生的一席之地?” 

也是从研究生时候起,李里特开始和一批出色的外国同行建立起并保持着学术上最密切的联系。直到今天,在他的案头、书橱,还有不少日文最新研究资料文献。 

●关键词:特色 

做与别人不同的研究,他不仅喜欢而且更长于创新 

1988年李里特回国,成为当时北京农业工程大学食品系的青年教师。那时候,我国食品学科新兴不久。 

留学归来的博士,能做出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建立保鲜冷库,可算是他入校以后吃的第一只螃蟹。 

1990年代初,河北衡水一家企业找到他,希望指导建设利用自然冷源的超千吨保鲜库。而在这之前,日本、加拿大的研究者也只在年均气温6—12℃左右建成千吨规模的实验库。衡水地处大陆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利用自然冷源建个大家伙? 

生产上用得着,人家又找上门来,李里特就想试试。他在攻读博士期间研究的正是果蔬保鲜贮藏理论,冬天天气一到冰点下,他就骑车去北海,不是游玩,他是奔着冰去的——冷季利用水结冰释放的潜热,维持果蔬不受冻害;暖季再以冰为冷源,提供必要的低温高湿条件——走的是高效实用、节能环保的路线。 

查阅资料、设计、计算、修正……前后两年多时间,他都在琢磨这事,从中摸索出分层并行差压送风冻结的新方法。直到保鲜库建成,李里特都没有十足的底气。尽管他对设计的任何一个细节都进行了仔细的推敲和演算,可在温暖半干旱型的华北地区,究竟行不行得通?还得实践说了才算。好容易捱到第二年中秋节后,再进保鲜库一看,头年贮存的冰块还有三分之一没有融化。李里特觉得一身轻松:这个超大冷库,利用冰块实现保鲜,成了!后来报道说,这是世界上第一座,也是当时唯一一座贮量超千吨的大型利用自然冷源的果蔬贮藏保鲜库。 

如果从回国时候算起,李里特在食品加工领域耕耘了20多年,在农产品保鲜贮藏、食品的电磁处理加工技术开发、面食研究、大豆制品研究等6个领域都有涉猎。在不同的领域中,李里特喜欢做一些很少人甚至没有人做过的研究。 

电生功能水是另外一个例子。就在设计保鲜库建成的时候,李里特开始对电生功能水发生兴趣。那时候,很多人都对电生功能水有不同看法,李里特瞄准了方向,有自己的想头。条件艰苦,他却带着研究组乐在其中。一个饭盒、两个电极,就是最简易的实验制备装置——这项最初不起眼的研究,10多年以后又让人大吃一惊:由此开发了我国首台电生功能水发生装置,首创性地将电生功能水应用于降解果蔬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防治植物病害。 

再比如对中国传统食品的研究。以往在我国食品加工工艺学教材中,没有一个字写馒头、面条、豆腐加工,技术都没有中国的,更不用说文化了。很多人觉得传统谷面类食品司空见惯,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李里特却认为,传统食品中,融合着前人智慧;但同时,这些食品的现代化开发也需要创造意识和多学科新技术的综合应用,应该研究、值得研究,也能研究出学问。为此他多年来一直对这些保持着关注和研究的热情,他指导的不少学生都在谷面类食品加工科学与技术方面先后进行过探索。而在不久前教育部食品学科研讨会,他引领的传统食品现代化、国际化的研究风气,成为讨论的热点之一。 

●关键词:奖励 

研究小小玉米芯,他带领团队拿得两个国家奖 

上世纪90年代初,李里特从学术会议上了解到,日本从中国大量进口玉米芯生产高价值的东西,究竟是什么,不得而知。这个消息让从事食品研究的他联想到:难道日本已经掌握了用玉米芯制备低聚木糖的关键技术? 

低聚木糖,被人称为“超级益生元”,是迄今为止公认已知的保健功能性最优的功能性低聚糖。木聚糖广泛存在于植物中,而玉米芯含量可以达到40%,它含有丰富的半纤维素是世界公认的木糖醇制备的最理想原料。从20世纪60年代起,低聚木糖的制备就成为世界各国研发的热点,但是一直没有人找到其中的诀窍。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在日本留学时,就开始关注低聚木糖制造技术的进展:我国在“八五”、“九五”期间也曾立项攻关,但关键技术始终没有突破。有信息表明,日本一家公司开始工业化生产,但是这家公司对外严格实行技术保密,决不在任何杂志或场合透露技术方面的信息。 

日本公司收购我们的东西,回过头来又把产品高价卖给我们。一定要把这项技术掌握在中国人手中!李里特把这个项目作为团队课题,开始了攻关,决心要找到开启“废料”玉米芯里的宝藏。 

制备木聚糖,有物理、化学、生物等途径。他把方向锁定在酶法。这种方法从技术上来说,关键就是要找到专一性强、活性高的酶,把半纤维素分解成低聚木糖——这就是说,要找到有价值的产酶菌株。李里特带着团队一有时间就泡在实验室中,没有双休日和节假日。试验,失败;再试验,还是失败;接着试验……枯燥的不断重复的寻找在持续了近5年以后,有了惊喜的发现——“找到了活力高的酶,就等于找到了开启玉米芯宝藏之门的钥匙”,李里特说。在这之后的进一步探索中,他们通过多酶体系,解决了低聚木糖工业化生产的酶解效率、产物组成两大难题,使粗酶液酶活力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25倍。 

借助这项技术发明,2000年底我国首次实现低聚木糖工业化生产,成为世界上第二个规模生产高纯度产品的国家。李里特团队因此获得2006年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 

酶法制备低聚木糖在技术上取得重要突破。但是探索的过程中,李里特注意到:制备低聚木糖酶成本不菲,而在生产线上较高的温度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到酶活性。在生物界有没有嗜热真菌帮助解决这样的难题?这一思考有这样的背景:如果低聚木糖酶仅仅用于食品业,问题还不太大。研究发现,它作为酶制剂,在饲料工业、制浆造纸工业等方面还有更大的空间。他想,自己已年届50,在退休前还是能带领学生担一些责任的。 

这是在生物技术方面的又一次探索。团队还是选择玉米芯为酶的诱导物,从自然中寻找合适的菌株。他和他的研究生利用出差、学术会议等机会,从全国各地的垃圾堆、树林等地取回了1000多份土样,希望从中有所发现。对土样中的菌株进行分离、筛选、优化、诱导,成为团队几年中的主要工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种菌株进入了研究团队的视野:嗜热拟青霉J18和嗜热棉毛菌CAU44能够利用天然玉米芯高效生产木聚糖酶,后者摇瓶发酵率达到以往科研报道中微生物产木糖酶的最高值。两种木糖酶都具有很好的温度稳定性和酸碱稳定性。菌株的发现,奠定了嗜热真菌高产耐热低聚木糖酶这一原始性创新的基础。 

2012年2月14日,李里特再一次来到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会场。他和江正强教授共同捧回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证书——江正强是他的研究生之一,现在在食品学院工作,2004年成为这个学院最年轻的教授。这些年间,江正强也是李里特研究工作的主要助手,特别是在生物工程方面,江老师的研究引起越来越多的注意。学生的成长比自己的科研成果更让李里特老师欣慰,“他们一定会比我走得更远”。 

年过六旬,李里特还在不停地追赶时光的脚步。在这期间,除了科学研究上的成果,他陆续还在我国发表了许多新理念:最早倡导“弘扬中华食文化推动传统食品现代化”,“传统主食工业化是食品工业的主要方向”,“食育和德育、智育、体育同样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农业现代化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经营企业化、生产集约化和产品规格化标准化”,“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把生产型农业转变为经营型农业”……。这些理念正在对我国食品领域、农业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学生记者陈璐 、曾经的同事闻静超以往报道对本文有贡献,在此谨表谢意。——作者)

作者: 2012-5-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