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人物专访

宋纯鹏:“逆境”造就的生命科学奇葩

来源:开封日报
摘要:面对经济发达地区丰厚的资源、良好的待遇、优越的科研条件等诱惑,他毅然选择回到开封发展。面对没有经费,没有一间实验室,更没有先进的科研仪器等困境,他克服困难,带领课题组瞄准国际生命科学发展前沿启动研究计划,使河南大学生物学科研水平跻身国际生物学先进行列。面对河南高校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尴尬,他力促与......

点击显示 收起

面对经济发达地区丰厚的资源、良好的待遇、优越的科研条件等诱惑,他毅然选择回到开封发展;面对没有经费,没有一间实验室,更没有先进的科研仪器等困境,他克服困难,带领课题组瞄准国际生命科学发展前沿启动研究计划,使河南大学生物学科研水平跻身国际生物学先进行列;面对河南高校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尴尬,他力促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强强联合,实现了河南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他就是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副理事长、河南大学副校长宋纯鹏教授。

2013年1月18日上午,备受瞩目的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在一等奖空缺的情况下,由宋纯鹏主持的《植物应答干旱胁迫的气孔调节机制》项目摘得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这是自我国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奖以来,河南省首次独立获此奖项,填补了我省在该领域的空白。

1月22日上午,本报记者对宋纯鹏进行了专访。

面对逆境 艰难创业

1962年,宋纯鹏出生在豫东的民权县,父母均为农民。祖母和父母勤劳、朴素的作风,对生活、对人生的宽容、乐观、豁达,在困难面前永不放弃的信念深深地影响了他。这样的家庭环境,使他从小养成了勤奋、执著、宽以待人、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人生追求和品格。

当时,豫东地区条件非常艰苦,吃饭都成问题。那个年代充斥着读书无用的说法,也无书可读。但是,宋纯鹏始终没有放弃读书,只要能见到的书,无论什么书他都如饥似渴地读。1979年是全国恢复高考的第三年,18岁的宋纯鹏参加了高考,并以优异成绩考上了河南师范大学(时为新乡师范学院)生物系。进入大学的机会如此难得,宋纯鹏非常珍惜。生命科学的奥秘无穷无尽,很快吸引了年轻的宋纯鹏,并使他对生命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1990年,宋纯鹏从北京大学硕士毕业,来到河南大学生物系工作,从此开始了他在河南大学艰难的创业历程。此时,河南大学生物系刚刚重建,百废待兴,一切都得从零开始。生命科学研究需要相当多的支撑条件,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实验室建设。然而,当时河南大学生物系一无所有,没有一间实验室,更不用说那些昂贵的先进仪器了。与此同时,生命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竞争异常激烈。宋纯鹏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从一无所有、一片空白,在开封这个不太发达的城市,启动他的研究计划。

1991年,宋纯鹏白手起家创建了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室。创建之初,面对资金匮乏、基础设施简陋的困境,宋纯鹏带领实验室的建设者克服不利因素,从探索学科交叉入手,以先进的学术思想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当年,29岁的宋纯鹏获得了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而得到的3万元课题经费就成了实验室的启动资金。宋纯鹏戏称实验室最初的全部家当为“一个课题,两个老师,三间房子”。

“面对现实,我们选择了这样一条发展道路:不能依靠投入,只能依靠先进的生物技术,要用技术优势去克服设备和资金劣势,从而绕开了困扰学科发展的基础设施短缺的瓶颈。”宋纯鹏说。于是,他从实验室建设入手,在考察国内外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实验室以“学术思想”为主导,以“特色技术”为依托,以“国家需求”为目标的发展思路。在研究方向上,作为学术带头人,宋纯鹏紧密围绕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重大需求,以及河南省的区域特点,瞄准国际生命科学发展前沿,提出了植物逆境生物学这一研究主题。

“水资源短缺是限制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旱地农业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2%,干旱所造成的损失几乎是其他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总和,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如何克服或减轻不良环境对作物的胁迫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尽可能地挖掘作物的抗逆潜力就有了重大的战略紧迫性和必要性。”在宋纯鹏看来,该领域的研究将极大缓解水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严重限制,对我国农业及相关产业发展产生深远的推动力。

很快,宋纯鹏的研究就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并在国家级重大课题申报上连年取得突破。1997年,宋纯鹏获得第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经费资助,成为河南大学获得该项基金课题最多的教师。他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的H2O2作为信号分子参与ABA诱导的蚕豆气孔关闭的研究结果得到了同行认可,系列研究已被列为该领域重点阅读的经典文献。

放弃国外优越条件 毅然回国 没有广泛的学术交流,就没有一流的科学研究。要想在科研工作中创新,就必须拓宽知识视野,提高学术修养,激发学术灵感,充分掌握研究领域最前沿的情况。因此,1994年,宋纯鹏受国家教委委派,到英国Lancaster大学访学一年。1999年,他又到美国Arizona大学从事植物抗逆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研究,他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获得国内外专家称赞。凭借其在生命科学领域世界一流的研究水平,宋纯鹏完全可以在国外找到一家科研条件优越的单位,可他却毅然回到了河南大学。谈起当初为什么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河南大学时,宋纯鹏说:“我的事业在这里,我对河南大学有很深的感情,这里的生命科学学科正在逐步发展,生命科学学院的实验室是我和同事一手创建起来的,那里凝聚着我们的心血和汗水。”

2003年2月28日,宋纯鹏及家人从国外回到北京。不久,他就担任了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并当选河南省特聘教授。他非常重视对人才的培养,重视学术队伍建设,积极倡导选派有前途的青年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进修,实验室先后有多位教师前往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开展合作研究。在他和同事的努力下,2003年,实验室获得河南省第一个植物学博士点; 2004年,实验室更名为植物逆境生物学实验室;2005年3月,植物逆境生物学实验室被确定为河南省省级重点实验室;同年7月,被确定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在带领课题组不断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同时,宋纯鹏在他的研究领域也取得了不俗成绩。在2006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人选评选中,他申报的《气孔保卫细胞多因子刺激调控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分子机制》项目经过同行评议、专业评审组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严格评定后,成功入围,实现了河南大学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中零的突破,成为当年河南省唯一一位入围的优秀青年科学家。2011年9月,宋纯鹏被科技部聘为“973”计划(即“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成为我省高校第一位“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973”计划是我国科技界影响最大、水平最高、资助力度最强的基础研究计划。2012年12月14日下午,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宋纯鹏被授予2012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20多年刻苦攻关 斩获国家自然科学奖

人们往往将自然科学奖看做是我国基础研究水平的象征。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国家自然科学奖是授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作出重大科学发现的公民,这些重大科学发现必须符合三大标准:前人尚未发现或者尚未阐明、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得到国内外自然科学界公认。换句话来说,就是取得的成果要前所未有,科学价值能震惊国内外。

获奖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更难。像河南大学这样的地方高校,想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更是难上加难,但是宋纯鹏却做到了。2013年1月18日上午,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在一等奖空缺的情况下,由宋纯鹏主持的“植物应答干旱胁迫的气孔调节机制”项目摘得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这是自我国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奖以来,河南省首次独立获此奖项。这也是此次唯一一所全国地方高校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因而,这个奖项具有特别的“含金量”。

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获得自然科学奖的课题,平均出成果时间为14年。这样长的时间,说明要出成果就必须有“铁杵磨成针”的恒心和毅力。而宋纯鹏主持的这项科研成果花费了他和他的课题组20多年的心血。自1991年开始,宋纯鹏带领课题组围绕“植物应答干旱胁迫的气孔调节机制”这一主题,从提高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重大需求和植物抗旱生物学研究的前沿出发,发展多学科先进的实验技术,以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为目标,研究作物干旱反应机理的相关重大科学问题,创造性地探讨植物干旱反应调节的基因表达分子机制,为基因工程技术提高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开辟了新途径,对提高植物水分的利用效率和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谈及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宋纯鹏心情有些复杂。他说:“此次获奖是对我们课题组的莫大鼓舞,也是对河南大学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的重大鼓励,同时对我们中原地区的基础研究、源头创新具有巨大引领作用。”

实现河南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突破

1984年,由原国家计委牵头,科技部、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等部门共同组织实施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选择国内有优势的一些大学和研究所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以解决基础研究整体实力薄弱、力量分散等实际问题,提高我国基础研究水平。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原始创新的摇篮,同时也是一个区域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全国已有国家重点实验室近200个。

但令人尴尬的是,在我省高校中,却一直没有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与河南这样一个拥有1亿人口的人口大省和传统的农业大省、新兴经济大省和工业大省的地位是不相称的。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省长郭庚茂等领导多次表示要在河南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不是因为你没有,国家就可怜你或照顾你,给你一个,你必须去和全国的实验室去竞争。”宋纯鹏说,“只有你研究水平、硬件建设、人才和管理水平等各方面都达到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水平,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此,宋纯鹏决定走出去,与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共建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结合平台,通过强强联合,实现新的突破。地处安阳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作为全国棉花科研中心,该所主持了多项全国性棉花重大科研项目,获得了多项国家级重大科研奖项。宋纯鹏所领导的实验室基础研究成果突出,备受关注。因此,双方各自优势明显,合作前景广阔。在河南省科技厅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双方一拍即合,开始共同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8年8月23日,河南大学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在安阳签署科技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发挥各自的学科优势,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联合申报和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科研课题。2010年9月,河南大学植物逆境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和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联合申报了“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11年,科技部公布了49家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单,由河南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联合建设的“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列其中。2012年3月10日上午,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举行揭牌仪式,这是河南省高校建设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标志着我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

工作日属于学校 周末属于实验室

除了担任河南大学分管科研工作的副校长外,宋纯鹏还是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无论是科研、教育,还是管理工作,宋纯鹏都兢兢业业,尽职尽责。“比较难啊,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这点必须得承认。”宋纯鹏叹了口气说,“但是做好自己的工作是责任,你负责哪方面的工作,你就得把那方面的工作做到尽善尽美,否则的话,你就愧对你的位置。如果一个人连这样的责任心都没有,他就什么都干不好。”

科研、教育、管理三者兼顾,都要干好,实际上是一件很艰难的事,肯定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宋纯鹏说:“别人上班的时候你在上班;别人休息的时候,你要去实验室做科研、带学生。你总得有所牺牲,那只有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和陪伴家人的时间去做这些事。”虽然宋纯鹏的工作很忙,但他总是一早就到实验室,8时准时去行政楼,在下午下班后再去实验室,周末更是“泡”在实验室。这早已成了他的习惯。宋纯鹏自我调侃说:“weekday(工作日),我属于学校;weekend(周末),我属于实验室。”

繁忙的宋纯鹏实在抽不出时间陪伴家人,他一直觉得对不起他们。“我对他们付出的很少,但他们都给予了我很多理解和支持。家里的很多事情都是爱人在管,她做了很多牺牲,除了工作,她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家庭,我是除了工作之外就是工作。如果没有她的牺牲,家庭的运转、孩子的教育、父母的赡养都会成为问题,我特别感谢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宋纯鹏歉疚地说。

当问及宋纯鹏最大的爱好是什么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是读书,各种类型的书陪伴着他出差旅途、闲暇。当记者问“如果满分是100分,你会给自己打多少分”时,宋纯鹏谦虚地给自己打了60分。他说,虽然自己已经尽了最大努力,但仍然有很多遗憾。

谈及心愿,宋纯鹏说:“作为河南大学的一名老师,我希望河南大学能有更大的发展。这样,她才能肩负起在河南这个区域发展中应该肩负的责任,支撑中原经济区建设,造福亿万河南人民;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我希望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够有更大突破,能为对生命科学的认识作出更大贡献,能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取得更多优秀成果,造福人类。”

作者: 2013-1-2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