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行业资讯临床快报克隆与干细胞研究

克隆将走向何处

来源:解放日报
摘要:恐怕没有哪句话会比莎士比亚的这句经典台词,更适合描述克隆技术眼前的困境。同在刚刚过去的11月,克隆猴子胚胎前一刻宣布大获成功,似乎“克隆人”已指日可待。后一刻,人体皮肤细胞直接改造成全能干细胞的新技术又接踵问世,在医学上,这项技术能达到和克隆几乎一模一样的效果,由此克隆马上从香饽饽似乎又变成了鸡肋。......

点击显示 收起

  生存或毁灭?这是个问题。



  恐怕没有哪句话会比莎士比亚的这句经典台词,更适合描述克隆技术眼前的困境。虽然这项技术自诞生起就伴随着激烈的争议,但在研究进展上却从未有过如最近这般戏剧性的突变。同在刚刚过去的11月,克隆猴子胚胎前一刻宣布大获成功,似乎“克隆人”已指日可待;后一刻,人体皮肤细胞直接改造成全能干细胞的新技术又接踵问世,在医学上,这项技术能达到和克隆几乎一模一样的效果,由此克隆马上从香饽饽似乎又变成了鸡肋。



  克隆将走向何处?在世界上第一只体细胞克隆动物“多利羊”诞生10年后,干细胞研究领域在2007年11月宣布的两项突破性研究成果,让克隆的未来显得如此扑朔迷离。



  克隆猴大赛



  记者走进中科院昆明灵长类研究中心的大楼,没有听到想象中猴子的吱吱乱叫。一尘不染的楼道里非常安静,有几间办公室敞开着门,视线所及都是冷冰冰的仪器,偶尔有几位穿着白大褂的研究人员。



  11月14日,美国科学家成功克隆恒河猴胚胎的消息,在这里掀起不小的涟漪———这里是中国克隆猴研究的大本营,这个国家973项目(即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学名叫“非人灵长类克隆及治疗性克隆的机理研究”,于2006年正式开始,计划在5年内利用和克隆多利羊相似的手段,获得体细胞克隆恒河猴,并从克隆胚胎中分离干细胞系。



  除了美国和中国外,“据我所知,新加坡和韩国也在做这方面的研究。”灵长类研究中心副主任严晔告诉记者。猴与人同为灵长类,有太多的相似性,几乎所有人都相信,克隆猴是克隆人之前的最后一道坎。但相比其他动物,猴子也更难被克隆,这是一场考验智慧与耐心的较量。



  在这场克隆猴大赛中,现在,美国俄勒冈国家灵长类中心的科学家暂时领先。11月14日,科技杂志《自然》报道了该中心科学家沙乌科莱特·米塔利波夫小组的成果:利用细胞核转移技术,成功克隆出恒河猴胚胎,并提取出两个干细胞系。这是人类首次以体细胞克隆的方式获得灵长类胚胎,如美国细胞高级技术研究所科学家罗伯特·兰扎评价说,“就像冲破了一道屏障”。



  在此之前,2004年,韩国黄禹锡曾经宣布成功克隆了人类胚胎并取得干细胞系,可是一年后,黄禹锡被曝造假。随后学校的调查发现,压根没有任何一个胚胎被培育成功,黄禹锡在《科学》杂志上的相关论文也被撤销,几乎身败名裂。这次,为了防止类似的丑闻再一次出现,《自然》杂志邀请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科学家戴维·克拉姆和他的同事组成独立小组,对克隆猴的成果进行验证。克拉姆教授告诉本报记者,米塔利波夫小组所取得的干细胞系确实来自于克隆胚胎,它们和“母体”———一只10岁雄性恒河猴拥有一样的染色体标记,就是这只猴子皮肤细胞的细胞核,被植入另外一只母猴的去核卵细胞中,完成了克隆胚胎。



  米塔利波夫小组从最初起步到现在,已经奋斗了10年,仅卵子就耗去了1.5万个。虽然他们仅获得了胚胎,并非克隆猴婴儿,但这项成就依然称得上重大。11月22日,《自然》再次以封面文章的形式报道了这项成果,指出该方法“也许也适合生成来自人类的胚胎干细胞”。



  多利羊之父“转型”



  “(克隆猴)是一个不错的成就,但存在诸多限制,效率也太低。”



  就在克隆猴的成功引发对克隆技术新一轮的展望与争论时,“多利羊之父”、英国科学家伊恩·威尔默特却突然宣称:他决定放弃克隆了多利和恒河猴胚胎的核转移技术,转向研究一种同样能获得全能干细胞的新技术———体细胞诱导术。威尔默特是英国少数被允许开展人类胚胎克隆研究的科学家,他的这一“转型”,令无数人为之大跌眼镜。



  几天后,学术杂志《科学》和《细胞》公布了令威尔默特做出这一决定的最新成果:美日两个研究小组发现,在人体皮肤细胞中植入几个外源基因,可诱导皮肤细胞发生重组,转化为具有全能性的类胚胎干细胞。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小组的一位研究人员、也是论文的第一作者俞君英博士,是一位中国姑娘,出生于浙江诸暨,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生物系。



  记者采访了俞君英和其在威斯康星大学实验室的负责人詹姆斯·汤姆森教授。汤姆森是干细胞研究领域的重量级人物,1998年在世界上第一个分离出了人类干细胞系。汤姆森说:“我们和日本科学家的工作,都深受多利羊的影响。是多利羊令我们意识到,发育是可逆的。无论如何,克隆技术都有其自己的价值。但是,新技术能够为患者获得治疗性的全能干细胞提供更便捷途径。在这一点上,我同意伊恩·威尔默特教授的选择。”



  这里要解释一下什么是全能干细胞。人体发育起始于一个单细胞的受精卵,最初几天,受精卵分裂为一些完全相同的细胞。它们均可发育成胎儿,即可以无限增殖并分化成为全身200多种细胞类型,进一步形成所有组织和器官。这些细胞就是胚胎干细胞,也叫全能干细胞。在自然界,全能干细胞只存在于胚胎早期,但如果成体细胞能转化为全能干细胞,意味着当我们的器官出现问题,也许只要提供一些皮肤碎屑,就能获得新的器官,而且,它们与我们的基因相符,完全不会产生排异。



  多利羊的成功提供了一种可能:利用克隆技术,得到基因与母体完全相同的胚胎,然后提取干细胞。但这项技术自诞生之日起就蒙上了伦理的阴影:若哪个疯狂的科学家把克隆胚胎植入人体,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便是货真价实的“克隆人”,将完全颠覆人类的生殖观念。另外,即使“克隆人”不出生,此类胚胎干细胞来自于早期发育的囊胚,这一阶段是不是生命,能否随意处置,看法也是南辕北辙,这些争论在克隆猴胚胎诞生后,愈发激烈。



  美日科学家新的研究成果,终结了干细胞研究伦理上的负罪感,这大概是新技术最大的优势。



  克隆划上“休止符”?



  新技术的出现,是否意味着克隆可以就此划上“休止符”了?



  目前判断核转移克隆和体细胞诱导术孰优孰劣,似乎还为时过早。虽然在伦理上占有优势,但体细胞诱导术也有自己的弱点。最大的问题是,在把新的基因导入皮肤细胞时,必须利用“逆转录酶病毒”作为载体,但这种病毒植入人体,可能使患者本身的基因产生突变,引发肿瘤或其他疾病的产生。“在评估和克服这项技术产生的风险前,利用新技术制造的类胚胎干细胞还不能用于器官移植等临床应用。”俞君英博士告诉记者。



  日本京都大学的山中伸弥则担心,应用这项技术,将来也许通过皮肤细胞就能制造出精子和卵子,这能帮助那些有生育问题的患者,但也可能会引起滥用,他告诫说:“有必要在制造和利用类胚胎干细胞方面作出适当规范。”



  半斤八两,克隆也存在着技术障碍。在克隆猴胚胎诞生之前,有很多不喜欢克隆技术的人相信:灵长类是根本无法被克隆的。这确实有科学根据。《科学》杂志上曾刊登过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该中心的研究人员将多种恒河猴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去核卵细胞中后,发现克隆胚胎表面上看似分裂正常,但细胞内的染色体却出现了紊乱。研究表明,染色体在复制和排列过程中需要借助的纺锤体出现了结构混乱,对纺锤体形成至关重要的绝大多数蛋白质也出现了缺损,由此胚胎根本无法提取干细胞系。



  俄勒冈国家灵长类中心的科研小组克服了这一障碍,但成功率仍然很低。此次实验中,研究小组总共利用了来自14只母猴的多达304个卵子,但最终只成功获取了两个猕猴胚胎干细胞系,成功率仅为0.7%。同时,小组还曾将100个克隆的猴子胚胎植入50只母猴的子宫,期待能够有克隆猴降生,但他们的这一尝试失败了。负责人米塔利波夫表示:“现在期待成功对猴子进行生殖性克隆还为时过早,更不用说人了。”



  不过,为克隆猴真假进行验证的戴维·克拉姆教授,对核转移克隆技术仍抱有强烈的信心。他告诉记者,米塔利波夫小组取得的成果是突破性的,如果他们能够完善研究成果,将对人类胚胎的治疗性克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利用胚胎干细胞治疗疾病的设想也将成为可能。



  如果有一天……



  ——专访华人女科学家俞君英博士  



  记者:国内有报道称,你告诉记者,“如果新技术被证明是成功的话,有可能会拿诺贝尔奖”,这是真的吗?



  俞君英:我已经听到了类似的“谣言”。要澄清的是,我从没说过任何自己会获得诺贝尔奖的话。我奇怪的是,诺贝尔奖和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大家更应该关注我们的研究将在什么程度上改变未来的医学,而不是这些没影的胡说八道。如果有一天我们的技术成果能够真正造福人类,我和汤姆森教授都将非常高兴。我想,这也是我选择从事干细胞研究,并将继续在这一领域工作的唯一原因。



  记者:你和同事的研究成果被称为“生物学领域的‘第一架飞机’,将彻底改变干细胞研究领域”,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改变?只是意味着我们可以不用克隆的方式就能获得全能干细胞吗?



  俞君英:新技术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是,获得全能干细胞的方式将不用来自胚胎或克隆,从而变得更加便利。但新技术还提供了另外一种想象———既然我们加入一些外源基因,就能把成体细胞逆转为全能干细胞,或许也能够用同样的方式,任意改变成体细胞的结构和作用。比如,把心脏病患者的纤维原细胞改造成肌细胞,已经有研究证明,具有再生能力的肌细胞注入心脏,能够使坏死的心脏细胞重新复活。



  记者:你认为未来几年这项技术将如何发展?



  俞君英:在几年内,它将很快应用于新药筛选,并且促进众多疾病模型在试管层面的建立。但在器官移植治疗方面,还需要更多的研究。现在摆在研究者面前最重要的问题,恐怕是如何去除外源基因带来的影响。



  俞君英,1997年从北京大学毕业,随后赴美留学。她参加的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一个研究小组近日宣布,通过向皮肤细胞植入一组4个基因,他们成功培育出具备胚胎干细胞功能的干细胞。
作者: 2007-1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