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行业资讯临床快报克隆与干细胞研究

连发Cell子刊、PNAS文章,丁盛走在干细胞研究的前沿

来源:生物通
摘要:2006年日本京都大学的山中伸弥博士将4种基因转入小鼠的皮肤纤维细胞,诱导其转化为具有胚胎干细胞样特性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为世界上干细胞及再生医学研究开启了新的篇章。利用体细胞重编程获得多能干细胞的方法避免了胚胎干细胞研究存在的伦理争议,并为大规模生产干细胞用于廉价和一致的药物开发铺平了道路。华人......

点击显示 收起

2006年日本京都大学的山中伸弥博士将4种基因转入小鼠的皮肤纤维细胞,诱导其转化为具有胚胎干细胞样特性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为世界上干细胞及再生医学研究开启了新的篇章。利用体细胞重编程获得多能干细胞的方法避免了胚胎干细胞研究存在的伦理争议,并为大规模生产干细胞用于廉价和一致的药物开发铺平了道路。



自从山中伸弥博士用四种转录基因诱导皮肤细胞重编程诱导生成iPS细胞后,  这一技术面临着一个重大缺陷就是插入到细胞的基因会永久性地改变宿主细胞的DNA,此外操作周期长,对许多关键问题认识不深,也使科学家们对iPS技术的风险性提出巨大的质疑。近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致力寻找更安全高效的新技术,以获得可广泛适用于再生医学及疾病治疗的安全稳定的细胞。华人科学家丁盛一直走在这一研究领域的前沿,开发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新方法即利用合成小分子来诱导细胞重编程以及直接转分化。



丁盛博士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现同时受聘于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格拉德斯通心血管病研究所(Gladstone  Institut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和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近年来在干细胞研究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性成果,曾多次在著名干细胞杂志《细胞干细胞》(Cell  stem  cell)上发表研究论文



早在2008年,丁盛实验室就报道发现一些小分子可以替换体细胞重编程中的两个基因。2010年丁盛课题组开发出一种新型的类药小分子连同Oct4基因成功地将人类皮肤细胞重编程为干细胞。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  stem  cell》杂志上。



今年4月,丁盛课题组再度在国际著名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发表研究论文称他们通过在化学成分确定的培养基中加入一些小分子后成功地诱导人类胚胎干细胞(hESCs)生成了可长期自我更新的原始神经前体细胞,并证实这些神经前体细胞具有定向分化为多种神经元的能力,且不会增高肿瘤形成风险。这一成果标志着研究人员具备了快速生成稳定可更新的神经干细胞及下游产品的能力,从而确保能获得大量临床数量级的干细胞(一周超过100万个细胞)用于临床实验,并最终运用到临床治疗中。



近日丁盛博士领导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在原来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他们利用一种新开发的技术绕过iPS阶段成功地将人类皮肤细胞直接转化为了具有信号传导能力的神经元。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7月28日的《Cell  stem  cell》杂志上。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通过在化学成分确定的培养基中加入一种miRNA(miR-124)与两个转录因子(MYT1L  and  BRN2)的方法成功地将新生儿及成人原代皮肤成纤维细胞直接转化为功能性的神经元。这些人类诱导神经元细胞(hiNs)不仅显示典型的神经元形态,表达多种神经元标志蛋白。并且能够产生动作电位,相互之间形成神经突触并传导信号。



丁盛博士的合作者、斯坦福医学研究所的Stuart  A.  Lipton博士说:“这一新技术使得研究人员能够利用患者自身细胞在培养皿中快速构建出神经变性疾病模型。相比于过去长达数月的周期,这一过程仅需要数日的时间,”





  “这一研究对于那些遭受神经变性疾病例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氏病和亨廷顿舞蹈病等疾病的患者及家庭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美国格拉德斯通神经学研究负责人Lennart  Mucke博士表示:“丁博士的最新研究为他们带来了新希望,表明通过细胞替代疗法利用患者自身的细胞生成新细胞替代那些疾病或损伤的细胞,将使那些目前医学上束手无策的疑难疾病的治疗变为可能。”



(生物通:何嫱)
作者: 2011-8-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