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行业资讯临床快报遗传与基因组

基因体检 让你未病先知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摘要:根据诊断的结果,清华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大夫告诉他:“通过可视化基因图谱检测,可以断定您现在虽然没有糖尿病症状,但20年以后(或不到20年)你患糖尿病的几率是98%。基因体检,这是一个绝大多数中国人还没有体验过的新生事物。什么叫基因图谱检测。一滴血就可预知你将来会得什么病如果你想知道将来自己会不会患......

点击显示 收起

        7月29日,30岁的王先生走进了清华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专家门诊。与其他患者不同的是,在某企业做主管的王先生此行并不是来诊断他现如今得了什么病,而却要看看他几十年后会得什么病。根据诊断的结果,清华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大夫告诉他:“通过可视化基因图谱检测,可以断定您现在虽然没有糖尿病症状,但20年以后(或不到20年)你患糖尿病的几率是98%。”果真如此吗?“患者”王先生有些将信将疑,这也激起了记者强烈的好奇心。基因体检,这是一个绝大多数中国人还没有体验过的新生事物!它果真能“未卜先知”吗?什么叫基因图谱检测?它在中国的应用前景如何?  8月6日,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再次来到了清华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一滴血就可预知你将来会得什么病

        如果你想知道将来自己会不会患上下列9种疾病,你现如今就可以到清华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去进行基因体检了。只需要一滴血,两个小时后就可以知道——若干年之后,你会不会遭遇它们的侵扰。这9种疾病分别是:高血压、脑梗塞、冠心病、胃癌、关节病、糖尿病、老年痴呆、肥胖和乙肝。这不是江湖骗子的行医神话,这项诞生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生物医学检测中心的基因检测技术,可以同时对100多种疾病进行检测,精确度和特异性可分别达到98%和99%(实验室数据)。这是记者第一次到清华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时从院内大夫送给记者的小册子上得到的信息。

        果真有如此神奇吗?基因体检,这项属于高科技范畴的技术也让记者这个“门外汉”懵里懵懂。

        “这项技术其实是由清华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医学研究院生物医学检测中心联合搞的一个医学临床项目。由于认识上的原因,目前这项技术还只是停留在少数健康意识超前的白领阶层中,但项目的科学性不容置疑。所开展的9个项目检测已经完全走过了实验室阶段,开始在临床上应用。”清华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专家门诊教授、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医学顾问、长期进行医学基因研究的杨秉贤教授向本报记者如是说。

        杨秉贤向记者介绍说,基因检测是利用目前先进的基因芯片技术来测定人的基因信息,并预测其未来的健康状况。通俗地讲,如果说传统的诊疗手段还停留在“早诊断、早发现、早治疗”日程上的话,那么,基因检测则完全做到了“未病早防”。杨秉贤向记者透露,虽然每项费用为200元左右的这项检测技术在国内还没有被广泛接受,但在国外,几十上百种疾病的基因检测已经大规模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了。



        基因治疗可以使人体这个“翘翘板”保持平衡

        “20年后我要得糖尿病?”坐在专家门诊里的“患者”王先生手里拿着自己的检测结果报告单,显得有些沮丧。“我需要怎么办”?王先生对未来的糖尿病充满了担忧。

        “早知道是为了早对付它,而不是让‘患者’坐以待毙。”杨秉贤向王先生讲解说。科学研究已经证实,人类先天遗传基因异常和后天外部环境以及不良生活习惯所引发的基因异常是导致人体疾病的根本原因。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先天基因缺陷,各种环境因素如射线、化学品等也可引起后天的基因突变,缺陷或突变基因与正常基因的不同组合可以使人体发生各种疾病。杨教授将人的肌体形象地描述为一个“翘翘板”,他说,人要达到健康就需要始终保持平衡状态,正常基因和缺陷、突变基因也始终处于对抗状态,一旦缺陷基因占了上风,人就要患上这种基因的疾病。

        “如果我们提前知道了这一点,就可以提前进行干预。”杨教授举例说,比如对癌症就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措施进行干预:第一,刺激应癌基因,使之处于激活状态,从而抑制癌症基因;第二,启动抑制基因技术,抑制癌症基因,使癌变基因“翻身乏术”,永远“老老实实”处于受压制状态;第三,研制疫苗。杨教授透露,前两项技术——基因药物临床治疗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像癌症等疑难杂症的疫苗目前还处于研制阶段。



        基因体检回避还是选择

        “现在我活得好好的,干嘛要被它笼罩上一层恐怖阴影呢?”在记者“你是否做基因体检”的随机调查中,  23岁的陈小姐给了记者这样的回答。调查时记者也发现,这项给人类医学带来福音的科学技术并没有取得人们的一致响应,许多人特别是多数年轻人像陈小姐一样选择了“不会去做”。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员、英国伦敦大学心理学博士尹文刚教授在分析上述心理现象时说,人都有对未来生活充满美好设想的愿望,这种心理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尤其是年轻人,健康意识还较为淡漠,更不愿在生活中过多地去揣想“疾病”这一词汇。但这种心理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如何看待科学的问题。任何一门科学的诞生恐怕都是为了使它能够造福人类,但如果是因为克隆技术出现了“克隆人”、因为对染色体的鉴定出现了“性别歧视”,这些有悖伦理的做法显然已走向了科学的反面。就基因体检这项科学技术来说,它诞生的目的显然是为了使人类更健康,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科学要为人所用,摒弃它不利的一面,作为个人,掌控权在你手中,如果你觉得它给你带来的负担已经远远大于它有利的一面,你尽可以选择不做。

        “但相对于已有的科学的治疗办法而言,回避它肯定会使你在疾病到来时显得被动。”杨秉贤教授告诫人们,21世纪的许多疾病多是生活方式不良引起的,对于那些“吃”出来的和“做”出来的疾病,提前知道从而主动预防要比被动应对更为关键。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