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行业资讯临床快报遗传与基因组

基因差异影响语言发展

来源:广州日报
摘要:英国学者的最新研究显示,学习语言能力和基因差异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人体内的某些基因,会影响人们学习“汉语”等音调语言的能力。所有的婴儿在刚出生的时候,就拥有学习任何一种语言的能力。但是英国科学家最近找到新的证据,显示基因可能给人学习所谓的“音调语言”,例如中文,以及大部分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语言带来......

点击显示 收起

  英国学者的最新研究显示,学习语言能力和基因差异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人体内的某些基因,会影响人们学习“汉语”等音调语言的能力。  

        所有的婴儿在刚出生的时候,就拥有学习任何一种语言的能力。但是英国科学家最近找到新的证据,显示基因可能给人学习所谓的“音调语言”,例如中文,以及大部分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语言带来帮助。  



        旧观念:语言由文化决定  

        对于像中文这样的音调语言,细微的音调区别就能完全改变一个中文词汇的意思。例如,你问候对方的妈妈,可能会变成问候对方的马。  

        这也是为什么对于母语不是音调语言的人,例如英语国家的人来说,学习“音调语言”会特别困难。而对于非音调语言,音调的变化表达不同的情感,但是不会改变词意。  

        传统观念认为,每个人所说的母语完全是由文化环境所决定的,基因在这方面的影响不会超过宗教信仰或者音乐爱好。  

        能够证明这个传统观念的一个明显证据就是:科学家指出初生婴儿无论祖先在哪里,他们首先学会的语言肯定是他们出生几年后听到的语言。  



  新发现:基因也有影响  

        最近英国爱丁堡大学的丹·戴迪休和罗伯特·莱德,首次发现学习语言能力和基因差异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人体内的某些基因,会影响人们学习音调语言的能力。  

        戴迪休和莱德把非音调语言地区的人和音调语言地区的人进行统计,结果发现前者更可能拥有两种新进化的大脑发育基因——“ASPM”基因和“微脑症”基因。与此同时,那些拥有“古老版”“ASPM”基因和“微脑症”基因的人,即使排除地理和历史因素,也更擅长掌握中文等音调语言。  

        科学家表示,把地理环境和历史遗传等因素考虑在内,两种地区的人仍然存在这方面的基因差异。  

        由于这两种基因都在大脑发育过程中起作用,戴迪休和莱德由此推理,它们对于大脑皮层组织,包括处理语言的区域,也会产生微妙的影响。但是他们提醒说,人们不能因此而推断非音调语言比音调语言更适应进化需要。  

        莱德说:“中国社会创造出高水平的科学技术和哲学体系,中文这种音调语言与现代的东地中海沿岸地区的非音调语言同样成功。”  



  大脑结构存在差异  

        此前研究发现,对于那些擅长掌握中文的英语国家人士和那些不擅长掌握中文的英语国家人士来说,两者的大脑结构也存在差异。  

        这项研究成果报告发表在美国学术期刊《国家科学院学报》上。莱德表示:“我们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基因和语言的关系提供了方向。”  

        加拿大的进化生物学家伯纳德·克里斯匹表示,这项研究成果揭示语言进化和生物学进化以及大脑功能之间的联系,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一个崭新的方向。



        专门的汉语、英语基因并不存在——不管在哪种语言环境里长大,小孩都能学会说话。但语言差异确实与基因差异有关,一项新研究发现,音调语言与非音调语言的发展过程,可能受到了基因影响。  

        汉语等音调语言有个特殊之处,即词语含义与音调直接相关,以非音调语言如英语为母语的人学习汉语非常费力,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此。音调语言在东南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很普遍,但在亚洲其他地区、欧洲和澳大利亚很罕见。  

        据美国《科学》杂志网站日前报道,英国爱丁堡大学的一个语言学研究小组试图寻找音调区分能力与基因的关系。他们收集了世界各地49个人群的基因数据,比较983个基因变异与26种语言特征的关系。  

        多数情况下,基因变异与语言特征几乎没有关系,但有两个基因与语言的音调特征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拥有这两个基因的特定版本的人群更倾向于说非音调语言。研究人员认为,这两个基因的变异可能导致脑部某些部位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影响了人区别音调的能力。在较多人拥有这些基因变异的群体里,更容易发展出非音调语言。  

        有关研究论文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网络版上。研究小组下一步计划针对个体进行研究,观察相关基因变异与学习音调语言的能力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汉语为什么是声调语言?神经学家也许能告诉你答案。

  众所周知,婴儿在哪种语言环境中长大,就学会说哪种语言。但是一项最新的研究显示,基因上的差异也许影响了不同文化发展出不同的语言。

  所有的语言都由辅音和元音组成。但是像汉语这样的语言还必须依靠声调,这种所谓的“声调语言”包括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以及东南亚地区的诸多语言,而在欧美等地区极少出现。然而,即使在讲声调语言的人口中,区分声调的能力也有显著差异。美国东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神经科学家Patrick  Wong等人发现,讲非声调语言英语的成年人在区分一种人造语言的声调时,表现出不同的能力,而且那些表现较好的人的听觉皮层拥有更多的灰质。

  英国爱丁堡大学(University  of  Edinburgh)的Dan  Dediu和Robert  Ladd等人因此试图了解这种分辨声调的能力是否与基因有关。他们通过分析49个不同人群的基因数据,研究了983个基因变异与26个语言特征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其中绝大多数相关性都非常弱,但是两个基因变异ASPM-D  和  microcephalin-D的相关性非常强。也就是说,拥有这种基因变异的人分辨声调的能力较差。论文作者称,也许这两个基因变异引起了与声调分辨相关的大脑结构的细微变化,从而导致拥有这种基因变异人口比例较高的文化发展出非声调语言。相关论文在线发表在本周的《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

  该项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将基因组学、大脑解剖学与语言学结合起来。尽管论文作者仍然需要排除其它影响因素,但是如果研究结果能够得到证实,将是一个重大的发现。

  研究人员下一步计划研究这两种基因变异是否影响个人学习声调语言的能力。(科学网  何姣/编译)
作者: 2007-6-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