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行业资讯临床快报神经科

我国科学家发现神经元突触发育新机制

来源:www.medcyber.com
摘要:2006年05月11日新华社11最新一期国际著名杂志《神经元》2006年5月4日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段树民研究员及其学生有关突触发育的研究成......

点击显示 收起

2006年05月11日 新华社 11 最新一期国际著名杂志《神经元》2006年5月4日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段树民研究员及其学生有关突触发育的研究成果,这是我国科学家首次在该杂志发表封面文章。

记者在9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突触是神经细胞间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人脑中,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必然要经过一个突触,突触前膜中的神经递质谷氨酸释放到突触后膜中谷氨酸受体上,这个信号传递才能成功。

神经科学家早期在脑内发现一类只有突触结构而没有信息传递功能的突触,通常称这种突触为沉默突触。以往经典学说认为,沉默突触是由于突出后膜只表达了谷氨酸NMDA受体,但缺乏谷氨酸AMPA受体,因而不具有接受信号传递功能,相当于发出的信号没有听到,形象地比喻为“聋子”。

段树民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在突触发育早期,有一类沉默突触并不是由于突出后膜缺乏AMPA受体,而是由于突触前神经元不能释放神经递质谷氨酸,相当于没有发出信号,形象地比喻为“哑巴”。他们还发现,增加突触前神经元的活动,可以将这种沉默突触快速转化为有功能的突触。

沉默突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有功能的突触,这种转化可能是突触成熟及学习和记忆的基础,这引起了神经科学家的极大兴趣。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这种转化是由于激活了突触前神经元小G-蛋白CDC-42,增加了突触末梢骨架蛋白的聚合,从而促进了神经递质谷氨酸释放。

同期杂志发表评论指出,该工作“清晰地阐明了突触发育早期沉默突触转化为功能突触的深入机制……”,很好地解释了“早期研究发现的一些互不联系的现象”。这一研究成果将对突触发育和突触可塑性研究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作者: 2006-5-1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