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行业资讯临床快报消化系统

上海科学家用分子方法成功解析人体肠道菌群

来源:www.medcyber.com
摘要:2006年05月31日上海交大19上海交大赵立平教授实验室的博士生申剑,用分子方法解析人体肠道菌群结构的论文,近日被国际权威杂志、美国微生物学会主办的《应用与环境微生物学》接受。......

点击显示 收起

2006年05月31日 上海交大 19 上海交大赵立平教授实验室的博士生申剑,用分子方法解析人体肠道菌群结构的论文,近日被国际权威杂志、美国微生物学会主办的《应用与环境微生物学》接受。这是我国人体微生物分子生态学领域的研究成果首次被该刊物接受,标志着我国在该方向的研究进入国际前沿。

人体内生活着大量微生物,它们是人体的“亲密朋友”。尤其是肠道内菌群,对人体消化、营养、免疫和抗病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部分癌症糖尿病肥胖症甚至儿童自闭症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与肠道菌群结构失调有着密切关系。肠道菌群也直接影响着人体对药物的反应。

肠道菌群种类繁多,如何分析其种类组成是研究其与人体健康关系的关键?传统的方法是依靠分离培养,但速度慢,而且受技术局限,只能培养出其中30%-40%的细菌,许多细菌培养不出来;即使培养出来的细菌,往往也只能作粗线条区分。

交大科研人员一直致力于用分子方法来“解读”人体肠道菌群的结构。此次被国际权威杂志接受的论文中,主要是描述如何解析梭状芽孢杆菌组成的。这是人体肠道菌群中数量排在第二位的类群,与营养吸收关系密切,个别种类如过度生长,会产生毒素影响人体健康。科研人员从粪便样品中提取DNA,通过专一性扩增和电泳技术形成类似“条形码”的图谱,细菌的组成可以用条带的数目和粗细来表示。据悉,用传统的分离培养方法分析肠道菌群样品,需要好几个星期;用分子方法只需几小时,且更精确。去年,交大科研人员已用分子方法,对人体内最大数量的菌群———类杆菌作了解析,其成果也在国际刊物发表。

赵立平教授实验室建立的新分析技术,可以对大量样品中的微生物组成进行快速分析,在营养保健、临床医学和系统生物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科研人员举例说,目前市场上许多保健品,都宣称能调节肠道菌群,但很少能拿出过硬证据。如用新的微生物分析技术,就能快速准确地检测出各种保健品中有益菌的种类、含量,描绘出人们服用后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对于保证微生物保健品的质量,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具有重要意义。该分析技术日前已通过市科委组织的专家组验收,实验室将与本市有关部门合作,为保健品检测把关。
作者: 2006-6-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