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行业资讯临床快报心脑血管相关

中国专家首次研究发现致死性心律失常发病元凶

来源:www.zyzwtp.com
摘要:记者5月31从哈尔滨医科大学了解到,我国学者首次捕捉到导致心律失常新靶点——一种被称为“miRNA”的非编码遗传物质,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揭示了其致病机理,结果证实miRNA的失衡,正是引起致死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元凶”。Mohler评价说:“杨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miRNA是心律失常电重构和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调节物质,抑......

点击显示 收起

      记者5月31从哈尔滨医科大学了解到,我国学者首次捕捉到导致心律失常新靶点——一种被称为“miRNA”的非编码遗传物质,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揭示了其致病机理,结果证实miRNA的失衡,正是引起致死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元凶”。

    由哈尔滨医科大学药理学家杨宝峰教授领衔完成的这一重大原创性成果,刊登于今年4月出版的英文期刊《自然医学》上,国际著名心脏生理学家MarkE.Anderson和PeterJ.Mohler评价说:“杨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miRNA是心律失常电重构和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调节物质,抑制miRNA可明显降低心梗患者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这为心源性猝死的防治带来了新希望。”

    心力衰竭与心律失常是导致心脏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我国心力衰竭患者近千万,心力衰竭确诊后4年死亡率高达50%,每年因恶性心律失常猝死者近百万。由于遗传背景、生活环境和疾病谱的差异,一些对西方人群有效的防治措施并不完全适合于国人,同时,目前临床主要使用的四大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均疗效不佳。

    miRNA为大约22个核苷酸所组成的非编码遗传物质,目前人们对它的认识仅停留在“组织特异性、阶段依赖性表达及进化保守”层面上,未能从根本上揭开其神秘的“面纱”。杨宝峰课题组发现,与正常人类心脏相比,冠心病患者miRNA表达可增高2.8倍。课题组通过细胞转染技术将miRNA应用于心律失常模型大鼠体内进行试验,结果发现miRNA是心律失常的致病因子,并且加重心律失常。研究还发现,miRNA主要通过调节体内的某些蛋白质的变化,而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

  

作者: 2007-6-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