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张晓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发表文章,Mechanoenzymatic Cleavage of the Ultralarge Vascular Protein von Willebrand Factor。
这是张晓晖博士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间的研究成果。
文章通讯作者是来自哈佛大学医学院免疫疾病研究所的Timothy A.Springer教授,Timothy A.Springer是美国科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的结构分子生物学家,特别是在分子免疫学的研究,对于分子黏附受体及其构象变化的信号传导机制有着杰出的贡献。同时,在白细胞趋向炎症灶移动的分子机理方面做出了重要的成果,为研究相关疾病的防治措施提供了思路。
据SIBS消息,张晓晖与哈佛大学Timothy Springer、Wesley Wong等人运用单分子操纵与检测技术,共同发现了一个凝血调节的重要反馈机制。
作为重要的生理过程,凝血在体内必须达到复杂的平衡。凝血过少会引起流血致死,而凝血活动过多则导致血栓形成。凝血能力与血液中一种称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蛋白的长短有关。越长的vWF蛋白则具更强的凝血能力。中科院与哈佛的研究成果表明vWF中有一个称为A2的蛋白结构域提供了控制vWF的长度从而调控凝血平衡的功能。
通过一套称为“光镊”的装置,研究人员可操纵单个蛋白质分子并观测其细微的结构变化。研究发现,A2结构对拉力非常敏感,在一定的拉力下A2会失去其三维折叠结构并被完全展开。展开后的A2则被血液中一种称为ADAMTS13的蛋白酶剪切导致vWF长度的减少。人体通过A2这一精确的“力传感器”可调节血液中vWF的长短,从而维持其最佳长度对创伤做出合适的反应。
该研究成果不但加深了对人体凝血机制的理解,还为深入了解出血性疾病和血栓形成,以及对与凝血有关各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帮助。
(生物通 小茜)
作者:
2009-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