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行业资讯临床快报肿瘤相关

南医大发现两个胃癌易感基因位点

来源:扬子晚报
摘要:为什么在同一个地方生活的人、年龄相近、习惯相似,有的生活如常、有的却得了胃癌。近日,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沈洪兵领衔的研究团队,成功筛查出2个新的胃体癌易感基因位点。这是世界上首次专门针对中国人群胃癌易感基因位点的研究,该成果已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遗传)杂志上发表。该研究从基因层面证明了“胃癌......

点击显示 收起

  为什么在同一个地方生活的人、年龄相近、习惯相似,有的生活如常、有的却得了胃癌?近日,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沈洪兵领衔的研究团队,成功筛查出2个新的胃体癌易感基因位点。这是世界上首次专门针对中国人群胃癌易感基因位点的研究,该成果已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遗传)杂志上发表。该研究从基因层面证明了“胃癌会遗传”的可能性。   



  神奇的基因



  据了解,人类基因组99.9%都是一样的,在DNA序列构成上仅有极小(0.1%)的差异,正是这0.1%的差异决定着每个人的身高、体重、长相、肤色等生理特征,也决定着是否易患癌症、对何种药物敏感等性征。



  新发现  是否易患胃癌,因各人基因而异  



  所谓“基因位点”,是基因在人染色体上的特定位置。南医大此次发现的2个“基因位点”都与中国人群胃体癌发病显著相关。其中一个增加了患胃体癌41%的风险。



  研究人员介绍说:“有人容易得胃癌,有人则不太容易。易得胃癌的那部分人,即为胃癌易感人群。”以幽门螺杆菌感染为例,它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全世界近一半的人口感染有幽门螺杆菌,不过,最终发展成胃癌的只有大约1%。“对胃癌等疾病易感是由基因决定的,我们研究的问题就是,什么样的基因影响着胃癌的发生?”  



  这种差异的专业说法叫“单核苷酸多态”(SNP),它影响着人们是否会患某种疾病及发病时间的早晚。从理论上讲,只要在致癌环境中暴露的时间足够长,每个人都有最终患上癌症的可能,但易感人群对致癌的环境因素更敏感,使他们在短时间内患癌症的可能性更高。



  南医大联合全国六家大学和科研机构,对全国各地的4000余名胃体癌患者和近6000名健康人的基因组开展分析比较。“样本数量满足统计学的要求,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可以认定与胃体癌的发生相关。”沈洪兵说。



  新结论  变异有好有坏,且具有遗传性



  南医大此次新发现的两个基因位点,有一个是“好的”,降低了24%的患胃癌风险。“基因的差异是突变造成的。”研究人员解释说,有人产生了有利的突变,有人产生了不利突变。正是这些突变,使不同人发生胃癌的几率不同。有的增加了风险,有的则抑制胃癌的发生,起到保护和预防的作用。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每100个胃体癌患者中,仅有9人具有这种有利突变,“也可以理解为,这100人中有91人具有相对不利的基因突变。”研究者表示,遗传因素是胃癌发生的原因之一,胃癌人群大多携带某种不利的变异基因。“而且胃癌的遗传性比较明显,所以如果有家族史的话,得胃癌的可能性会大一些。”



  老说法  易感≠致病  还是要注意饮食



  “癌变有20多种因素,仅仅归结于基因或遗传,是片面的。与饮食、生活方式甚至心理等各种因素密切相关。”不利的基因突变并不意味着以后必然会得胃癌。



  “更何况,虽基因无法改变,但我们可通过改变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降低危险。”爱吃腌渍食品等含大量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食物,多食经过煎、炸的鱼、肉类食品;低硒、高盐饮食,这些都增加得胃癌风险。调查显示,吸烟男性死于胃癌的人数是不吸烟的2倍;啤酒和威士忌酒中可能含有亚硝胺而导致胃癌发生。



  这些不良生活习惯带来的患癌风险要远远高于单个易感基因的风险度。



  延伸阅读



  取点毛发  就能知道是否属胃癌高危人群



  “这些基因位点的发现提供了一种前景,即胃癌易感风险度的全面评估变成一种可能。”专家介绍,技术成熟后,我们只需取血液、毛发、口腔黏膜等进行基因型检测,受测者就可以了解自己是否容易患上胃癌(易感风险)。“可以根据发现的位点专门定制某种检测用的基因芯片,看看自己是否有这些易感基因型。”



  中国江苏网11月10日讯(通讯员  蔡心轶    戴俊程  记者  罗鹏)同在一个地方生活、年龄相同、生活习惯相似,为什么一个患胃癌,一个则生活如常,是什么因素让这部分人患上胃癌?又是什么让另一部分人能远离胃癌?是不是每个人对癌症的患病能力存在差异?



  日前,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沈洪兵领衔的研究团队,在比较了10176例胃体癌患者和健康人的基因型后,成功筛查出2个新的胃体癌易感基因位点。这也是世界上首次专门针对中国人群胃体癌易感基因位点的研究,该成果已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遗传)杂志上发表。



  是否易患胃癌,因各人基因而异



  所谓基因位点,就是基因在人染色体上的特定位置。此次发现的2个染色体区域内的基因都与中国人群胃体癌发病显著相关。其中之一增加了41%的患胃体癌风险度。



  研究人员介绍说:“有人容易得胃癌,有人则不太容易。易得胃癌的那部分人,即为胃癌易感人群。”以幽门螺杆菌感染为例,它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全世界近一半的人口感染有幽门螺杆菌,不过,最终发展成胃癌的只有大约1%。“对胃癌等疾病易感是由基因决定的,我们研究的问题就是,什么样的基因影响着胃癌的发生?”



  人类基因组99.9%都是一样的,在DNA序列构成上仅有极小(0.1%)的差异,正是这0.1%的差异决定着每个人的身高、体重、长相、肤色等生理特征,也决定着是否易患癌症、对何种药物敏感等性征。



  这种差异用专业术语表达叫作“单核苷酸多态”(SNP),它影响着人们是否会患某种疾病及发病时间的早晚。从理论上讲,只要在致癌环境中暴露的时间足够长,每个人都有最终患上癌症的可能,但易感人群对致癌的环境因素更敏感,使他们在短时间内患癌症的可能性更高。



  南医大联合全国六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对全国各地的4000余名胃体癌患者和近6000名健康人的基因组开展分析比较。“样本数量满足统计学的要求,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可以认定与胃体癌的发生相关。”沈教授说。



  变异有好有坏,且具有遗传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新发现的两个区域的基因中,有一个反而是降低了24%的患胃癌风险。



  “基因的差异是突变造成的。”研究人员解释说,有人产生了有利的突变,有人产生了不利突变。正是这些突变影响着人体内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作用,使不同人发生胃癌的几率不同。有的增加了风险,使人易患癌症,而有的则抑制胃癌的发生,起到保护和预防的作用。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每100个胃体癌患者中,仅有9人具有这种有利突变,“也可以理解为,这100人中有91人具有相对不利的基因突变。”



  “有的不利突变在自然选择中被淘汰了,有的则被一代代遗传,具有相对稳定性,且形成了一定的群体。”研究者表示,遗传因素是胃癌发生的原因之一,胃癌人群大多携带某种不利的变异基因。“而且胃癌的遗传性比较明显,所以如果有家族史的话,得胃癌的可能性会大一些。”



  但是,不同易感基因的风险度并不能单纯叠加,风险和抑制作用也不能简单互抵。“因为目前发现的位点数量还远远不够,另外,易感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并不是简单的加减关系。”



  资料显示,人类目前所有了解的易感基因加在一起,才能解释常见疾病遗传度中的10%左右。因此,用此进行疾病诊断和预测为时尚早。现阶段,它们对于病因学的意义更大。



  “不过这些位点的发现确实提供了一种前景,即胃癌易感风险度的全面评估是可能的。”届时只需取血液、毛发、口腔黏膜等进行基因型检测,受测者就可以了解自己是否容易患上胃癌(易感风险)。“可以根据发现的位点可以专门定制某种检测用的基因芯片,看看自己是否有这些易感基因型。”



  易感基因≠致病基因,患病风险≠患病可能



  “癌变有20多种因素,仅仅归结于基因或遗传,是片面的。医学认为不单单是什么基因导致什么病,而且与饮食、生活方式甚至心理等各种因素密切相关。”研究人员说,虽然本次受试的胃体癌患者中有57%具有不利的基因突变,但在由健康人组成的对照组中,有48%的人也有同样的突变,却无一人患胃癌。而胃体癌患者中,具有有利突变的9%的人却都患有癌症。



  因此,不利的基因突变并不意味着以后必然会患相关疾病,不携带也不是说万事大吉。而是指具有此类不利突变的人患病可能性略高于他人。所以,易感基因绝非“致病基因”。



  “41%的患癌风险值也不等于41%的患癌可能性。”研究人员说,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具有此种易感基因的人患胃体癌的可能性要比一般人高1.41倍,但是不能错误理解为此人今后会有41%的可能会得胃体癌。“更何况,虽然基因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提高健康意识、改变生活方式等措施来降低危险性。”



  已有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使患胃癌的危险增加了2.7-12倍,如果没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至少有35%-89%的胃癌不会发生。资料显示,虽然仅有1%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最后会发展成胃癌,但58.99%的中国胃癌患者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和一般胃炎并无差别,这就提醒有胃病家族史、又反复出现胃痛症状的人,应提高警惕。



  胃癌患者往往有着不健康的饮食方式,比如爱吃盐渍食品(包括盐渍臭萝卜、肉类腌制品、咸鱼、腌制蔬菜、腌制海产品)等含大量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食物,多食经过煎、炸的鱼、肉类食品;饮用水污染;低硒、高盐饮食,这些都增加了胃癌的风险。



  “吸烟作为独立危险因素,对任何人都有显著增加胃癌发生危险性的作用。”研究者说,有资料表明经常饮酒与吸烟习惯也有协同作用,从而影响个体的抗癌能力。调查显示,吸烟的男性死于胃癌的人数是不吸烟的2倍;啤酒和威士忌酒中可能含有亚硝胺而导致胃癌发生。这些不良生活习惯带来的患癌风险要远远高于单个易感基因的风险度。



  沈教授也特别强调,后天的影响所占的发病权重比例更大。况且现在的研究结果和生物芯片检测还不能覆盖人体存在的所有风险位点。胃癌等疾病的发生是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因此,基因改变作为最早期的变化,与疾病的关系并不能一一对应,也就是说,基因检测的结果,仅能作为一种发病风险的参考值。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