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霍县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北部,总人口40240人,是以藏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县。长期以来,炉霍县食品药品监管局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工作制度,创新工作方法,为
食品安全工作注入活力,促进了食品安全工作向纵深发展。
一是完善体制,实现无缝隙监管。炉霍县结合地广人稀、居住分散的地域特点,在每个乡镇配备了2名食品监督信息员,每个行政村配备了1名食品监督信息员,在各乡镇设立12315投诉站,目前该县基本实现了“乡乡(镇)有网、村村有人,乡(镇)不漏村、村不漏户”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
二是加强宣传,合理引导消费。该县充分利用电视、图片等媒介,采取现场咨询、发放传单、实物展出等形式,以食品安全宣传周为载体,向城乡居民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基本常识,增强了城乡居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营造了全社会关注、支持食品安全的浓厚氛围。
三是强化监管,规范市场秩序。首先,建立市场经营者的食品安全承诺制度,积极开展“食品安全示范店”创建活动,严格餐饮业、食堂卫生许可的审查条件,建立了食品及食品原料
采购索票、验收等制度。其次,加大整顿和规范肉品市场秩序的力度,实行生猪、牦牛定点屠宰,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肉制品市场专项检查,全面遏制生猪私宰和注水肉、病害肉、劣质肉上市;严格执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对牛羊肉加工企业加工的牛羊肉进行质检。第三,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重点对该县青稞酒厂、青稞加工等小作坊进行调查摸底,逐一调查登记备案,摸清这些食品加工企业的基本情况,初步建立该县食品生产企业的数据库,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奠定了基础,切实保证该县食品生产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四是突出重点,加强群体性聚餐
管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风俗浓厚,不论婚丧嫁娶、盖房乔迁等红白喜事,或寺庙活动,都要摆宴请客,赴宴者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由于这些宴请大多是在农家院落内或寺庙附近搭棚起灶,食品来源杂,储藏条件差,是食品安全监管的薄弱环节。为此,该县加强对群体性聚餐的监管,制定下发了《炉霍县群体性聚餐监管工作实施意见》,建立了群体性聚餐申报制、菜谱审查制等。近几年来,该县未发生一起农村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
五是把关民生,加强民俗节日食品安全管理。“望果节”是炉霍藏族群众聚会重要的传统节日,“耍坝子”历来是藏族群众的风俗习惯,一般均在每年夏至之后、秋收之前,由各村寨自行择吉日在郊外举行。但在这些民族节日中,由于人员聚集多、卫生条件差,食品安全隐患大。为此,该县政府出台了《炉霍县望果节暨乡村耍坝子节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建立信息互通制度和食品安全事件报告制度,确保投诉“绿色通道”24小时畅通,切实加强民俗节期间食品安全管理工作。
六是注重引导,科学预防“砖茶型氟中毒”。砖茶又称大茶、边销茶、边茶,属于黑茶中的紧压茶,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炉霍县也一直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通道,以茶易物的交换形式自古有之,砖茶在老百姓生活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炉霍县各族群众由于长期大量饮用含氟较高的砖茶,造成砖茶型氟中毒流行较为广泛。为加强砖茶管理,该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深入乡村对人民群众饮用砖茶的习俗和经济状况进行调查,给农牧民群众宣传喝淡茶不喝浓茶,杜绝添加碱或“白土”的不良熬茶习惯,将过去砖茶反复熬煮的习惯改为一次熬煮或一次冲泡;同时规范砖茶进货渠道,加强砖茶市场管理,并逐步实行砖茶专营专卖制度,销区实行定点批发。
七是严格执法,实行整治经常化。整治工作由县政府下发年度整治方案,并做到与日常监管相结合。一方面,根据食品安全工作时令特点和人民群众生活需要,开展米、面、食用油等重点食品品种的专项整治;另一方面,根据市场状况随时开展食品市场、学校食堂及其周边饮食摊点专项整治和高危隐患食品市场整治。
(王建明)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