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行业资讯医疗动态

我国角膜移植发源地眼库“零库存”

来源:新华社
摘要:2004年年末,已故的黑龙江省阿城市电视台记者闫阿红成为黑龙江省第一位也是唯一的角膜捐赠者,她的两枚角膜使得两位患者重见光明。在冰城哈尔滨,60位残疾人集体在角膜捐赠协议书上签字,承诺离世后无偿捐献角膜。然而,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附属眼科医院副院长、黑龙江省眼库主任刘平却感言,眼库库存眼角......

点击显示 收起


  2004年年末,已故的黑龙江省阿城市电视台记者闫阿红成为黑龙江省第一位也是唯一的角膜捐赠者,她的两枚角膜使得两位患者重见光明;在冰城哈尔滨,60位残疾人集体在角膜捐赠协议书上签字,承诺离世后无偿捐献角膜。然而,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附属眼科医院副院长、黑龙江省眼库主任刘平却感言,眼库库存眼角膜为零的事实却更让人忧虑。

  ——一例捐赠:眼库成立5年的“硕果”

  刘平介绍说,闫阿红捐献的眼角膜是黑龙江省眼库成立5年来收到的第一例也是唯一的捐赠。

  黑龙江省眼库成立当天,就有574人签订了无偿捐献眼球协议书。之后,眼库的医生和医学界的同人都在奔走呼吁人们在自己死后捐出自己的眼角膜,给那些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实施手术带来光明。随后几年,签订捐赠眼角膜志愿书的人逐年递增,如今已经有100余人了。然而,这5年来,令刘平尴尬的是,至今眼库仅收到这一例社会捐出的角膜。

  他说,现在给患者移植的眼角膜,都是通过其他艰难的途径得来的,非常稀少,对患者来讲,连供不应求都谈不上,简直是杯水车薪。5年来,眼库没有一片眼角膜库存。

  为了让广大残疾人尤其是因角膜病而致盲的残疾人朋友能够尽早获得光明,也为了配合国务院、卫生部开展的“视觉第一中国行动”,1999年,黑龙江省成立了眼库(即储存眼球为角膜移植服务的机构),并设立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号召人们发扬奉献精神,在死后捐出自己的眼角膜,以挽救那些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 

  刘平介绍,哈尔滨医科大学是我国开展角膜移植的故乡和发源地。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石增荣教授就在哈医大一院开展角膜移植手术并获得成功。80年代,哈医大一院在角膜移植材料保存、手术技巧、合并症处理等方面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从医学上看,现在角膜移植手术已不算高难度手术。经过多年发展与探索,角膜移植技术目前比较成熟,手术成功率很高。这类手术成功的前提在于角膜材料的供给。然而,目前许多人不得不继续在黑暗中等待,主要原因是角膜移植材料紧缺,眼库提供不了,只能从其他途径组织角膜材料。 

  事实上,我国目前已经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青岛等十几个城市的医疗机构设立了眼库,并有能力在中长期保存眼角膜,相应眼角膜移植手术水平也在提高。但这些部门遇到的一个普遍性难题就是由于角膜移植材料紧缺而满足不了患者的需求。

  ——眼角膜:盲患苦盼寻不得 

  医学界将由各种原因,包括病菌、外伤、先天异常和营养不良等。造成的角膜混浊称为角膜白斑,而复明的唯一手段就是角膜移植手术。角膜病是世界范围内严重的致盲眼病之一。

  据统计,在我国等待角膜移植的病人有200万,全国各大医院全部每年可以完成的角膜移植手术只有2000-2500例,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角膜来源问题。而在西方国家情况就大不一样,美国每年的角膜捐献达到10万多只,而美国本国的需要量只有4万多只。

  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医疗卫生条件越好、越有能力及早就医,由眼病致盲的患者反而少;而越是经济欠发达,人们的卫生习惯不好、营养水平差,加上医疗条件跟不上、有病得不到及早治疗,由眼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反而多,有医学专家称我国的眼角膜疾病是个暂时难以逾越的棘手问题。

  与黑龙江省眼库成立5年来库内无一片眼角膜库存的尴尬局面相对应的是,这个省目前因角膜病致盲的有上万人之多,因眼角膜非常稀少,他们只能在黑暗中生活。每年到哈医大眼科医院预约角膜移植手术的患者一般要等上两个月到半年不等,甚至更长时间。由于角膜材料供不应求,有些患者要等几年。哈市某中学学生陆某在一次和同学的玩耍中,不慎造成严重外伤导致左眼失明,孩子丧失了活下去的勇气。他的父母跪在地上求医生,要医好孩子的眼睛,但是因为没有眼角膜,医生也回天无术。

  据刘平介绍,眼角膜捐献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有报道显示,目前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中有60%以上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光明,然而由于死后愿意捐出角膜的人很少,我国的角膜移植手术量甚至远远低于印度、斯里兰卡等发展中国家。

  ——“保全尸”:认可角膜捐献的观念桎梏

  一边是角膜病致盲的患者焦急的等待,一边是眼库“零库存”的尴尬现状。5年来,与眼库签订捐献眼角膜志愿书的上千志愿者,如今已经大部分失去了联系。刘平分析说,出现这种局面的一部分原因主要在于现在角膜捐赠的志愿者大部分是高校学生和青年人,他们在签订志愿书的时候需要注明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资料。随着时间的改变,这些资料变化很大而志愿者也不通知眼库,所以无法联系上。

  眼库为每一个志愿者发了一个卡片,一旦发生意外或有“情况”,别人通过卡片就能知道这个人是捐献眼角膜的志愿者。可是谁能将这种卡片带在身上呢?眼库还出现过这种情况,由于志愿书没有法律效力,捐献与否不完全取决于志愿者本人,他们去世后家属是否同意执行其实是最主要的难题。

  刘平说,人们对角膜捐赠的认识跟其社会背景和文化程度有关,中国人受传统观念束缚,如受“全尸”观念影响,大多不愿在身后捐献角膜。即使有部分人思想开通,家属也会因种种原因加以阻挠。另一方面,角膜捐赠未形成风气也跟我国尚未建立起器官捐赠和移植的全国性法律法规有关,由于缺少捐赠法,捐赠无法律基础和保障,也影响到角膜捐赠的社会认可度。

  刘平说,现在世界上一些国家已经将捐献眼角膜立法,美国要求所有驾驶者申请执照的时候填写发生意外后是否允许将角膜捐赠,连斯里兰卡这样宗教氛围浓厚的国家也有志愿捐献角膜的相关规定。我国深圳市日前也为捐献器官立法,而我国大部分地区目前在这方面还是空白。

  医学专家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党政机关干部、学医从医人士应带头签订捐献角膜志愿书,以带动全社会改变观念。因为社会的每个人既是医学发展的支持者,更是医疗服务的直接受益者。

(新华社提供,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作者: 自动采集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