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行业资讯医疗动态

双心诊治 双重关爱 北京双心门诊揭牌仪式

来源:搜狐健康
摘要:随后又在此基础上加入第6环即:在以上整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中应该对人们的精神心理状态进行关注,在努力延长人类寿命和提高人们健康水平的同时,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在10年开放技术之后,现代医疗技术足以将人们从生死一线挽回的今天,胡大一教授本着进取和对生命负责的精神再次掀起健康革命,呼吁“关爱生命,以人为本”......

点击显示 收起

  2007年4月25日,由我国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主持的煤炭总医院与北京市垂杨柳医院 “双心门诊”揭牌仪式在京举行。举办此次揭牌仪式的初衷,旨在唤起广大医疗工作者和人民群众对健康的正确认识,希望可以将个人健康管理的观念植入人心。

  会上,我国著名的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呼吁构筑心血管疾病的全面防线,组建心血管疾病防治的广泛联盟,并提出了医学迎奥运的五环 “大健康”模式和 “双心医学”的理念,即: 1、防发病(一级预防),防患于未然;2、防事件,保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预防血栓形成,预防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脑卒中等可能致残致死的严重事件;3、防后果,发生ACS等严重事件后,及早识别,及早干预,挽救心肌,挽救生命;4、防复发(二级预防),亡羊补牢,为时未晚;5、防治心力衰竭。随后又在此基础上加入第6环即:在以上整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中应该对人们的精神心理状态进行关注,在努力延长人类寿命和提高人们健康水平的同时,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在10年开放技术之后,现代医疗技术足以将人们从生死一线挽回的今天,胡大一教授本着进取和对生命负责的精神再次掀起健康革命,呼吁“关爱生命,以人为本”,改变目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行医观念,将患者的机体看作是一部完整运转的机器,而身心的各个组成部分是这部机器正常运行的必要零件;同样,人们的一生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人们所需要的医疗服务是“一生所需、连续不断、全面综合的医疗服务”,让健康和幸福贯穿于生活的始终。

  背景资料:20世纪80年代随着生命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转化,并为新兴的社会-心理-生物综合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odel)所取代 。健康的定义也不再仅仅是不生病,而是人类个体在躯体(physics)、精神(mental)和社会功能(social function)三个层面上均维持良好的状态。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 QOL)作为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一个严峻的事实是:随着欧美发达国家对疾病预防医学及行为医学发展的逐步重视,心血管疾病高发人群已经悄然由欧美等发达国家转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的日益高度城市化、生活方式与节奏的迅速改变,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正逐年攀升。调查显示:北京市40岁左右的男性最近十年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上升了近50%。

  然而,与发病率趋势、心血管医学和临床实践的发展所不相适应的是,心血管预防医学的发展还处于一种滞后状态,心血管病人的心理、情绪问题更成为“被现代医学遗忘的角落”。

  近年来,胡大一教授和他的医疗团队尝试了双心门诊、双心查房和双心会诊的日常医疗模式。现在这些工作仍在继续,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很多没处去的患者有了看病的地方。” 

治病 • 救人

--双心门诊发起人胡大一的一封信

  40年前,当我刚刚走进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的校门,成为一名医学生时,我以为将来作外科医生就是学习开刀,作内科医生就要学会用药。到了上一世纪80年代,我从美国学到一些介入技术回国后,觉得这些技术很神奇,如经导管射频消融,无需开胸手术,便可根治心律失常,告别药物。

  随着作医生的时间推移,在大量的医疗实践中,我逐渐接触到过去不曾意识的问题:来心血管内科就医的大量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心理问题-焦虑、惊恐、抑郁。

  1987年,我完成了2年在美国作访问学者的经历回国后,收到一封陕西教师的来信,讲述他20年的疾病。20年前他36岁,曾是沙家店一所中学的校长。1967年他因坚持学生应上课学文化,和工军宣队的一些领导发生口角,心情郁闷,不想上班,去校医室、开假条,做份心电图,发现有室性早搏,但毫无自觉症状。医务室根据当时权威的心电图书,发出报告:不正常心电图,室性早搏。患者问医生,早博有什么危险?医生答,可能猝死。患者问,室性早搏的原因是什么?医生答,可能是心肌炎。患者被转到西安的大医院检查,没有查找到心肌炎的任何证据,医生给患者的诊断为“心肌炎后遗症”。患者想打听什么是“心肌炎后遗症”。医生答,“心肌炎后遗症”是心肌炎恢复后,心肌上留下块疤痕。从此患者再没上过班,上过讲台,到处寻医问药,反复住院、打静脉点滴,5年后卧床不起。直到1987年7月,患者的儿子买包爆米花,在包装爆米花的一片健康报上发现了我写的一篇科普文章《室性早博不等同心脏病》。我在文章中强调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预后良性,不能仅据此诊断心肌炎,“心肌炎后遗症”更是既无明确定义,也无诊断标准的“莫须有”帽子。患者的儿子看过报纸飞跑回家,把报纸文章递给父亲说,你看北京大夫讲的情况是不是你?患者后来在给我的信上说,他看到我文章前已卧床15年,觉得活着没任何意义,自杀缺乏勇气。读过我的文章感到自己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即将被吞没时,突然眼前出现了一条木板,但仍不确信这是否为救命稻草可使他化险为夷。因此写信问我他的室性早搏是否为良性。我看了信中寄来的多年检查资料,除心电图上显示室性早搏外,一切正常。我回信告诉他,他没有器质性心脏病,20年的时间就是预后良性的最好证据,给他做了详细的解释,鼓励他解除顾虑,逐渐恢复日常活动。2个月后,他回信讲,接信后顾虑全消,精神振奋,逐渐恢复行走,病情大有好转。半年后来信,讲他已完全恢复体力,可给家里挑水了。此后的10多年我接诊了遍及全国各地的室性早搏患者数百名,尤其是一些儿童患者,几乎都无自觉的症状,体检意外发现室性早博,被戴上心肌炎或后遗症的帽子,住院、免体和休学。早博出现在孩子身上,急在家长心上,独生子女一人有早博,二代长辈心不安宁。浪费大量医疗卫生资源,病是越看越痛苦。

  2000年我到北京同仁医院工作,在门诊遇到一位由丈夫推轮椅,自感痛不欲生的中年女患者,诉说她12年前因体检发现心电图上有ST段下移和T波低平,被医生诊为心肌缺血,“隐性冠心病”。长期休假治疗,直到2年后坐上轮椅,实现了“赵本山效应”,患上重度抑郁。经治疗,这位女患者3个月后下地行走,半年后登上八达岭长城,安全恢复了正常人生。

  我经常遇到平时无症状,无先兆突发心肌梗死的患者,虽经及时抢救,成功接受介入或手术治疗,效果很好,但术后症状并不减轻,甚至有患者生动的讲,术前有痛苦,术后却痛不欲生。医生又让造影,还是正常。医生关注的是躯体的疾病,忽略了这种突发重症对患者造成的巨大精神心理创伤。

  这么多令人震撼的案例使我意识到身心健康的意义,意识到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的片面、形而上学和苍白无力,我开始摸索作为一个心血管专科医生实现对患者身心全面服务的道路。经过8年的摸索,我找到了,它就是今天我倡导的“双心门诊”、“双心查房”和“双心会诊”。

  目前有精神心理的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也确有心理门诊。我也曾想把在心内科就医的有精神心理问题的患者转给这些机构,也就解决了。但事实上并不如此。

  1. 一些本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如无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中年女性,发现有心电图ST-T波改变,和(或)发生胸痛、胸闷症状,她们首先顾虑的是心脏问题,而去心内科就诊,很少可能去心理门诊或精神心理专科医院就医。即使被转到专科门诊或医院,专科的精神心理医生也难以对心电图改变或室性早搏给患者一个满意的解释和结论。一些有明确,甚至严重心脏病患者(如心肌梗死后)伴有精神心理问题,大多数不愿在心内与精神心理两科看病。

  2. 来心内科就医的患者的精神心理疾患大多为轻中度,患者数量大,现在的精神心理专科医院或心理门诊难以应对这种需求。

  3. 心内科的医护人员习惯于传统的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对来就医的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一是不关注,二是缺乏识别这些精神心理问题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一位著名报告文学作者在国内一家著名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住院诊治多日,诊断不明,直至跳楼自杀,才事后恍然大悟,患者死于重症抑郁。人们曾感叹,认为医学院校在医学生教育中应加强精神心理方面的内容。这固然不错,但无论在医学院的课程如何增加精神心理课程,如果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在日常的医疗实践中都是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大学期间学习的精神心理知识无用武之地,很快遗忘干净。

  因此,在日常的医疗实践中实实在在的改变传统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把身心健康服务融合在一起,首先在心内科的同一诊室,同一次查房或会诊,由心内科医生和精神心理医生一起面对患者,一起解决患者同时存在的躯体痛苦和精神心理创伤。同时,对专科医生进行培训,对广大医护人员进行普及教育,使他们了解和掌握识别处理常见的轻中度精神心理疾病,构建重视身心全面健康的氛围,和身心全面服务的人性化、理性化医疗模式。在心内科的日常医疗实践中解决这些患者的精神心理创伤。这就是我倡导的,我坚持在做的“双心门诊”、“双心查房”和“双心会诊”。在这种全新医疗服务模式实施和推广过程中,我们明显看到患者对医生和医院的服务满意度提高,医患关系更为和谐,很多参与“双心”服务的研究生和年轻医生感到一种心灵的震撼,感觉到或找到了选择医生职业的神圣。一旦有了这种氛围和模式,来院实习和学习的医学生、进修医生们都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对医学的理念,树立大健康的概念。

  胡大一

  2006/2/7 

(责任编辑:王乐羊) [我来说两句]
作者: 2007-4-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