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行业资讯专题医患关系与医疗纠纷看板

评论称:医患关系考验合格医生标准 德PK才?

来源:health.sohu.com
摘要:本文转自:《医师报》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江苏省宜兴市第二人民医院陈卫春近些年,在做医生的过程中笔者始终思考着这样一些问题,怎样做好医生。合格医生的标准是什么。好医生的标准是什么。行业准入考试作为医生合法行医的最低门槛,在实践中越来越受到挑战。...

点击显示 收起

  本文转自:《医师报》

  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

  江苏省宜兴市第二人民医院 陈卫春

  近些年,在做医生的过程中笔者始终思考着这样一些问题,怎样做好医生?合格医生的标准是什么?好医生的标准是什么?

  行业准入考试作为医生合法行医的最低门槛,在实践中越来越受到挑战。近些年,国内不尽如人意的医疗环境和令人匪夷所思的医患关系,让人们开始反思我们的医学教育和行业准入标准是否达标,很多人开始思考和探索我们应该怎样做好医生,以及怎样做才能成为受人民群众欢迎和满意的医生。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所有答案都离不开“德”与“才”。

  我国著名医学家、现代外科之父裘法祖教授曾说:“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他把“德”与“佛”划等号,把“才”与“仙”相比拟。无才无德是谓愚人,有德无才是谓君子,有才无德是谓小人,德才兼备方为“圣人”。

  医学是因人而生的,是为了呵护人的健康、解除人的痛苦而产生的一门学问。就本质而言,医学是饱含人文精神的科学,抽去医学的人文性,就等于抛弃了医学的本质属性。

  美国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镌刻着西方一位医生特鲁多的铭言:Sometimes cure;Usually help;Always comfort(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铭言是对医学所起作用的真实写照,从另外一个角度诠释了医学,揭示了医学的真谛,表达着医学对生命的敬畏。

  世界各国,从古至今,都把“德”与“才”作为对合格医生的基本要求,但每个国家,不同时代又有着其地方特色及时代烙印。现阶段我国对“好医生”的标准可以概括为:“厚德博学”,“才近仙,心近佛”,能做到 “政府满意、病人满意、医院满意、同行满意、自己满意”。基础理论扎实,医学知识广博,专业技能精深。有爱心、责任心、细心、恒心。

  医生道德败坏论可休矣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杨进刚

  医生态度不好尽管也可引起医患冲突,但因对患者没有造成伤害,大都没有严重的后果;而只要造成患者伤害后果大都十分严重。因此,强调医疗质量,强调医疗安全,才是减少医患冲突的有效渠道。

  仅仅强调有医德就能改善医患关系的观点笔者不敢苟同,诚然,关怀患者能够减少医疗差错,详细的问诊和体检有助于发现病情变化,但如果医生的水平不够,花再多的时间嘘寒问暖,也只是浪费时间。更何况优质的医疗资源紧缺,哪有充分的时间沟通?越是小医院,越是不知名的医生,可能越有时间,也就越有可能对患者关怀备至。但为什么大家还去大医院,宁肯受气排队?

  时代呼唤“德艺双馨”的医生没有错误,但突破点不应是“德”,而应是“艺”,每个人宁肯遇到一个态度非常差但能治好病的医生,也不愿碰到一个态度很好但根本就治不好病的医生。

  谈到“艺”,就不能不谈到医学的另一个深刻变化。以往的医学可以称之为“医学技艺”,医生单打独斗,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承医学,每位患者获得的医疗服务是定制的,核心是对患者的承诺,也就是所谓的“医德”。但当代医学是一个在变化中不断进步的科学,医生的经验不是个人经验,而是人类的整体“经验”,是不断改变和进步的现代医学知识,是人类整体经验和千千万万人的医学实践的汇总。

  因为患者的个体差异,医疗服务具有不确定性,由医务人员靠专业知识来掌控。如果医务人员必须靠医疗服务来获取收入,将收入与医疗服务挂钩,本身就是一种诱导逐利的行为。医务人员的培养有很长的周期,医务人员必须有稳定的职位和待遇,形成长期的激励,才能有稳定的医患关系。

  我们没有理由认为中国的医生道德沦丧;也没有理由认为中国的患者是一群“刁民”;更没有理由相信,一群道德最沦丧的医生和最蛮不讲理的患者,恰好在这块土地上相遇。现阶段,应当强调医疗质量,重视医疗安全,加强医生培训,医德不应该是中国医改面临的问题,只有机制理顺,医患关系才能好转。

  “解释”需要“对症下药”

  北京 严平

  关于医患矛盾、医患纠纷似乎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此过程中,“误解”已经成为造成当前现状的直接原因之一。作为医务工作者,能够尽量做好的就是“解释”,相信绝大多数患者也是能够理解的。但解释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因地制宜,对症下药。

  面对病情突然恶化的患者家属,很难通过三言两语的解释让他们接受当前的状况,这是人的本能,换做是谁都不可能淡定。如一位心肌梗死患者,可能一两个小时前还很正常,但如果病情突然恶化甚至死亡,此时患者家属就会质疑医生是不是开错药了,是不是抢救不及时等。对待患者家属这种正常的情绪波动,笔者认为应该在发现情况的第一时间告知患者,包括可能出现的预后,同时进行紧急抢救。如此既可使患者家属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又可使其从正在实施的抢救治疗措施中看到希望。

  医患之间如若发生异议,要解释,但不要争吵,否则会容易使双方激动,将矛盾扩大化,甚至产生误会。如在矛盾尖锐阶段,应该尽量采取回避的方法。让高年资医生或科室领导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解释与安抚,这会使他们感到医院重视他们的情况。等到双方情绪平静下来,再进行细致地商榷,毕竟患者来到医院的目的是想解决问题,有路可走,矛盾自然可缓解。

  目前,我国医生在执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工作相对到位,但在医学人文、交流沟通等方面的培训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强。在实际工作中,笔者认为医生需要做到:善于倾听,不必要的言辞(如怎么不早来啊?)尽量减少;换位思考,从患者的角度看待问题,再从医生的角度解决问题。

  编者按:随着专科划分得越来越细,医师也必须接受更多更细的专业教育。日前在强生医疗品牌日上,与会专家再次强调专业教育的重要性。

  更新思路和理念,让技术进一步飞跃

  解放军总医院 杜晓辉

  医学的发展就是把我们觉得不可思议的东西变为现实。当前我国在引进很多高新器械设备的同时,也在自行研究、发展和改进现有设备,但我们仍然处于跟随和追赶阶段。这样的历史肯定会改变,并且时间不会太长。但是,对于患者而言,我们现在缺乏的是硬件,还是对于医师的专业培训呢?

  应该说是后者。随着沟通平台的增多,国外新技术、新设备得以很快被引进,但我们的理念却跟不上。以微创外科为例,笔者上大学时医学课本上还没有“微创”这个词,现在外科权威书籍有了,还有专门的微创技术的课本,但每隔五六年才更新一次,完全跟不上最新硬件设备的发展速度。外科医生手术技术、特别是对复杂手术的熟练程度成为更多病患接受治疗的最大瓶颈。

  思路和理念的更新,才能使技术进一步飞跃。现在我们缺乏的恰恰是专业教育和基础培训。要使患者最大化地受益,并且减少医疗纠纷、缓解医患矛盾,就要提高医师的医疗技术,对医师进行最新知识和理念的专业教育和培训。但遗憾的是,在国内各个层面进行的培训都是非常匮乏的,不惜代价开展这些培训的组织者并不多,因为这种培训的效果并不是立竿见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又是中国医师必须付出和坚持的。

  专业教育不能“三天撒网两天晒鱼”

  上海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 丁卫星

  众所周知,一名医师所要接受的教育分为在校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而继续医学教育的时间是——终身,也就是别人说的医师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职业。对于不同专科的医师而言,应有差异化的的继续医学教育,也就是专业教育。这也是为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

  以微创外科为例,微创外科是外科手术发展的必然方向,微创手术在我国是一个较新的技术,许多医院都在研究,但却并不是所有医院都能开展,其设备属于高精尖设备(如机器人手术),操作设备的医师也必须经过专业教育。

  目前微创外科还未建立准入制度,但哪家医院可以开展什么手术,医师必须具备什么资质,这是已经规定了的。因此,随着高精尖设备的发明、更新和改进,致力于向微创外科发展的医院及医师必须经过学习、学习、再学习。而学习的途径有很多种,除了自己在家查文献,还可以接受学、协会的继续医学教育,或者一些设备厂商提供的专业教育。

  这种专业教育,是从不知道到知道的过程,而且是漫长的过程。首先是理念的更新,然后通过自己不断地实践、学习和交流,一步一步走来,才能真正掌握一门技术,不是三天撒网两天晒鱼就能学会的。医疗行为,是在人身上发生的行为,必须慎之又慎。

作者: 2012-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