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行业资讯新闻专题人造生命

“人造生命”:福音还是怪物?

来源:外滩画报
摘要:5月底,美国著名分子生物学家和遗传学家文特尔和其团队成功合成了世界上第一例人造生命,文特尔为这个“人造生命”起名为“辛西娅”,它也是世界上第一种以计算机为“父母”,并可自我复制的生物。史密斯和他的同事们还是把玛丽。5月20日,科学的历史又翻过新的一页,一种人造的新物种诞生了。在这个合成基因组的驱动下,......

点击显示 收起

  5  月底,美国著名分子生物学家和遗传学家文特尔和其团队成功合成了世界上第一例人造生命,文特尔为这个“人造生命”起名为“辛西娅”,它也是世界上第一种以计算机为“父母”,并可自我复制的生物。  

  “阴森古堡、雷电交加、驼背助手??这些传说中的场景都没有出现。不过,克雷格.文特尔(Craig  Venter)、汉密尔顿.史密斯和他的同事们还是把玛丽.雪莱(Mary  Shelley)在《科学怪人》中幻想的事情实现了。5  月20  日,科学的历史又翻过新的一页,一种人造的新物种诞生了。”英国《经济学人》的一篇名为“基因创世纪”(Genesis  Redux)的文章开头这样写道。



  5  月底,美国著名分子生物学家和遗传学家文特尔和其团队在《科学》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论文。他们首先合成了“蕈状支原体”的基因组,随后将其移植到另外一类细菌“山羊支原体”中,以取代它原有的DNA。在这个合成基因组的驱动下,新细胞开始分裂,并制造出一种全新的蛋白质(注:生命就是通过DNA  创造的蛋白质。改变了DNA,就会产生新的蛋白质,从而产生新种类的生命),因此成为世界首个培育出的由人工合成基因组控制的细胞,从而向人造生命形式迈出关键一步。



  文特尔为这个“人造生命”起了个动听的名字“辛西娅”(Synthia)  ,  “‘辛西娅’是第一个人工合成的细胞,也是第一种以计算机为“父母”,可以自我复制的生物。”文特尔表示。



  “人造生命”在其研究领域赢得“跨时代杰作”的评价,但另一方面,也引来了不少伦理方面的担忧——“人类怎能扮演造物主的角色?”《经济学人》将此成果与上世纪原子弹的诞生相提并论,也隐约透出其对人类和自然造成伤害的担忧。



  文特尔说,考虑到人造生命研究可能引发的忧虑,研究团队一直在与宾夕法尼亚大学生物伦理中心合作,并向白宫报告过此事。“我们做第一个实验前就要求做伦理评估。”他接受路透社电话采访时说。文特尔让公众不必太担心它的生化危害,“研究人员在培育过程中把细胞设计成离开实验室环境就无法存活的生命形式。”  



  非生命物质也能转化成生命  



  今年63  岁的文特尔被戏称为“基因研究急先锋”、“人造生命狂人”。1991年,文特尔宣布开发出新的DNA  测序技术;2000  年,文特尔以及他创立的塞莱拉(Celera)基因技术公司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组织相继宣布完成人类基因组草图;2001  年,文特尔公布了绘制人类蛋白质组图谱的计划;2007  年9  月初,文特尔首次对外公布承载自己遗传秘密、最完整的个人基因组图谱。同年,文特尔入选《时代》杂志“全球最有影响力的100  人”。



  因此眼下这个世界首个“人造生命”诞生的消息并非毫无先兆——他从15年前起就萌发了人工创造生命的野心。这么多年来,同行都在等他“拿点新东西出来”。毕竟,合成DNA  已是很普通的技术了,“很多研究机构、生物公司甚至一些生物专业的学生都会。”



  这个看似从天而降的成就,实际上经历了很多次尝试。《经济学人》写道,  “它再次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生命的本质在于信息。在此之前,生命的信息只能从一个生命体传递到下一个生命体,但此后不再是唯一的途径,非生命的物质也可以转化成生命。”这意味着人类对生命体的控制能力将大大提高。在此之前,基因重组只是实习生和操作员的单调“技术活”,从此以后,它将成为名副其实的“艺术杰作”。  



  用生物取代机械的新工业革命  



  科学家们看似在疯狂地干预生命,其实有很现实的目的。在许多生物学家看来,文特尔的“人工合成基因组”只是个验证项目,用于培育它的实验室技术将会很快被应用于其他更具商业和环保潜力的细菌种类。5  月28  日美国国会能源和商务委员会收到的听证会内容简介文件写道:“人造生物学应用前景广阔,涉及健康、能源及环境。”



  事实上,多家公司已经试图在合成生物学这个新领域发掘商业产品。文特尔的美国加州生物技术研究集团与埃克森美孚集团就签订了一份价值6  亿美元的合约,以帮助其制造一种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化成燃料的藻类。



  文特尔在接受ABC(澳大利亚广播电台)格拉汉姆.菲利普博士的采访时介绍道,他们通过一套能探测到地壳深处的新的生命形态的程序,在地下一英里处发现了几千种通过煤炭存活,然后将煤炭转化成天然气的单细胞生物。“我们试着操纵这些小生物,看看能不能利用它们把煤转化成甲烷天然气,而不是把煤挖出来直接燃烧。”



  然而就算这样,二氧化碳总排量仍然在增加。所以文特尔的团队又设想了一个新方案:让二氧化碳成为新型燃料的原材料——把芦荟的基因稍作改动,让它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变成碳氢化合物。



  “就像一个个微型化工厂一样,这个工程只要有阳光和二氧化碳就能持续运转。”文特尔说。然而对一个普通生物学家来说,他的研究目的可能仅仅是一烧杯的产量,但真正要让其投入环保产业,一烧杯的产量是远远不够的。“对我们来说,如果不能扩大到十亿加仑的年产量,这个工作就毫无价值。”



  “人造生命”的诞生让科学家们看到了生物学的未来,它将在所有领域都成为一种强大的生产力。文特尔把他们的创意项目比作软件工程——DNA  就是软件代码。“当你改动了细胞内的软件代码,细胞变成了另一种生物。”



  “这会是一个新的工业革命,用生物取代机械。”文特尔说。现在,人类所有的药品、化纤和塑料都是用石油造的,若将来能全部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细胞工厂就能生产人类想要的任何东西。
作者: 2010-6-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