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显示 收起
近期,台湾地区部分食品违法添加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酿成新一轮食品安全风波。6月初,卫生部将此类物质共17种列入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黑名单。6月10日,省疾控中心食品与营养所所长赵金山告诉记者,我省已经将塑化剂列入今年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
赵金山所长所说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2009年6月1日实施的《食品安全法》确立的一项重要制度,去年起首次实行。省卫生厅会同有关部门认真执行国家风险监测计划和我省监测方案,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对食品可能存在的64项化学污染物指标和8种食源性致病菌进行系统、动态监测,并确定山东省立医院等10家省、市、县医疗机构为食源性疾病监测试点医院,开展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全年共监测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餐饮等环节食品259类、3820份,获得有效数据27175个,选择8个市作为监测点,兼顾了东中西部,覆盖了全省53%以上人口,具有较强代表性。监测表明我省食品安全形势比较平稳,虽有波动,趋势向好。
赵金山着重向记者介绍了监测中在某些环节和食品品种当中发现的问题:从化学污染物有害因素监测结果看,个别蔬菜存在农药残留,存在禁用农药违规使用或不规范使用现象;发现少数肉类或水产品中存在重金属污染、粮食中天然毒素有检出但不超标,粮食制品中有非法添加等现象。值得注意的是,个别食品在生产加工中,食品添加剂过量使用或超范围使用问题比较普遍,特别是含铝添加剂滥用现象较严重。从食源性致病菌监测情况来看,零售和餐饮环节中,散装即食食品存在食源性致病菌污染较重,特别是来自农贸市场、街头食品摊点、小吃店的散装食品,具有较高风险隐患,还有生食或半生食动物性产品,食源性致病菌阳性率比较高。
针对发现的问题和新的要求,今年我省监测方案有所调整:主要增加了化学污染物专项监测,比如对海产品中紫菜和近海鱼类、肉制品中猪肝鸡肝,以及乳制品的化学元素监测,尤其是重金属铬等的监测。加大对消费量大的葡萄酒、啤酒、果汁中的违规添加剂监测,方便面中丙烯酰胺的监测,饮料等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监测等。在食源性致病菌方面,增加对蛋制品、糕点中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的监测等。
《食品安全法》实施后,省卫生厅卫生监督所食品安全综合管理办公室承担了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备案初审工作,“没有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食品企业如果要生产就必须制定企业标准;企业标准严于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也需要到卫生行政部门备案。”该办公室主任董淑琴说,省卫生厅为此制定了《山东省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备案实施细则》及工作流程,建立备案专家会审制度。此外,省卫生厅还成立了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审评委员会,对我省现有的287个食品地方标准进行调查摸底、清理整合。
根据《食品安全法》的规定,省卫生厅积极履行综合协调职责,健全完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政府责任目标考核范围,定期考核通报。去年以来,先后组织了三次全省性的食品安全工作督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整改。按照国家和省有关部署,会同各有关部门,扎实开展了食品安全整顿、问题乳粉清查、“地沟油”整治、“瘦肉精”整治、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专项治理活动,先后督办了问题乳粉、毒韭菜、食用油、瘦肉精等多起食品安全突发事件。
为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省卫生厅牵头起草了《关于加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已于今年3月由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明确了对我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食品摊贩、学生“小饭桌”、“前店后坊(厂)”等的监督管理职责。《山东省食品安全条例(讨论稿)》初稿也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