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最能感受到医药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答曰“两会”。
每每“两会”,医药总是必谈的话题,而一旦涉及于此,药价又总是会成为问题的核心。在这样一个以
原料药为主体的板块里谈
药品价格问题,似乎多多少少有些不妥当。然而回头看看,仅就去年而言,国内原料药市场上的每次异常波动几乎都与
制剂价格政策变动有关。
在刚刚结束的今次“两会”上,再次有代表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提出药价虚高之甚:成本几块钱的药片怎么到最后卖给老百姓就变成了几十块钱呢?这样的证明方法现在已经不足为奇了,甚至还曾听到过有人质疑,红霉素原料药和其制成胶囊后的价格最高相差1000倍,这还了得?于是马上就有人及时地回应说,问题肯定出在药品最高限价上,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进一步降低药品最高限价。
这是一个看起来既简单又正确的逻辑,如果不是因为身处制药行业之内,恐怕你也会跟着拍手称快,可是现实上也许整个行业都得为如是逻辑付出沉重的代价。
我们也许可以“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同样“摆事实,讲道理”地举个例子:目前,一张光盘的造价不过区区几毛钱而已,可是为什么微软的正版Windows XP操作系统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卖到上千元?价差何止千倍。微软在中国的销售额应该不比某些大环内酯类的小品种低,使用范围之广更是远远超过后者,那么为什么就没有人对此提出质疑呢?这应该是因为人们知道那张环形的塑料板背后蕴含着的是大规模的资本投入,以及无数研发人员的辛勤劳动。
之所以要举这样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判断一个产品的价格是否合理,不能仅看看即时制造成本并略作比较之后就匆匆下结论。
虽然与微软相反,中国的绝大多数制药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技术含量甚低,且研发上的投入亦多属无足轻重,但国内药品销售费用之高却是其他行业所少有的,这是一个无论如何都不能忽略的因素。人们也许会说,销售费用居高不下,原因就是销售过程腐败盛行。可是再追究下去,真正的根源就出来的,那就是药品的直接消费者——医疗机构(对于药品生产企业而言,患者只是间接消费者)在整个价值链中具有绝对的强势地位。由于国内制药企业生产的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这又进一步加重了医疗机构的权力:因为可供选择的
采购对象多如牛毛,所以他们讨价还价的能力无疑会异常强大。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虚高的药价基本集中在整条价值链的末端,而在这个背景下,绝大多数的限价、降价手段最终却都只能由生产企业来承担。纵然“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可是,假如整个池塘已经积满了深不见底的污泥,那么靠几股小溪的点滴清水来将其荡涤干净似乎是不现实的。
种种降价措施已经大大压低了国内
医药企业原本就不高的利润,上游生产企业也就更加没有办法加大研发投资,那么产品同质化问题就会继续恶化,与价值链下游讨价还价的能力随之会进一步降低……这算不算是一个恶性循环呢?
(作者邮箱:niwenhao@126.com)
原料药版
医药经济报2005年 第30期
作者:
倪文昊专栏 2005-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