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健康生活育儿宝典亲子杂志育儿锦囊

“混沌”是怎样死去的

来源:baby.sina.com.cn
摘要:”混沌是什么。混沌就是我们苦心孕育的孩子。混沌是什么。混沌就是孩子身上与生俱来的纯洁天性。...

点击显示 收起

  新浪网友:zhangyingli711

  《庄子.应帝王》中有这样一段话: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混沌是什么?混沌就是我们苦心孕育的孩子;混沌是什么?混沌就是孩子身上与生俱来的纯洁天性。为什么混沌会死掉?因为“儵”和“忽”太想把自己认为必要的“七窍”送给他了,想让他和别人一样用七窍“视听食息”,结果违背了混沌自己的生存条件,爱之所以害之了。

  混沌死去了,那我们的孩子呢?

  同事的孩子学琴的不少,可坚持下来的只有一个。最近,一个无奈地同意孩子放弃学琴的朋友说:“孩子因为生病落了琴课,老师也不考虑这个原因,总是训她,弄得孩子再也不敢去了。”至于坚持下来的那一个,我们都认为是她意志力和好胜心强,结果有天她对我那个同事的孩子说:“你多好呀,不用学琴了!”而后不胜羡慕地说:“你妈妈怎么那么好呀?”听听,“好”本来是道德评判的词语,现在却成为基于“不必学琴”这种做法上的合理结论了。

  常常能够看到谁谁家的孩子才1岁就认识了多少字,会说多少外语单词之类的报道,还有些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把自己这方面的经验总结出来,大力推广,市面上记录成功教育实例的书有很多使得洛阳纸贵。可是,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为什么看到这种经验我没有如获至宝的感觉?

  我想问一句:学琴、学英语、学认字……有多少孩子是自愿的?家长要孩子学这些的动机究竟是什么?

  对于孩子的人生,每个家长都有最美好的设想,但我以为,最终极的愿望,应该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内心丰富、保留最纯美天性的人。

  回过头来反思我们的婴幼儿教育中的不合理成分。要么是完全的放任,要么是爸爸妈妈太高的心带来的一系列违背孩子天性的做法,后者的数量和程度都远远超过了前者。《哈佛女孩刘亦婷》、《卡尔.威特的教育》被太多的家长奉为圭皋,对于“通才”与“成功”的渴望使得有些父母的心态已经失衡了。

  拿我举的学琴的例子来说,我原本以为那个坚持下来的孩子是自己喜欢,起码也是继承了她母亲的好胜心,万没想到她也是厌倦的,之所以继续坚持,也许只是因为她的“听话”。

  想起某位儿童心理专家对“刘亦婷”这一个例的评价。他说这其实是最不具有推广性的教育经验,放在别的孩子身上成功的可能性很小。最让我受触动的是这个说法——他认为这之所以是个成功的个例,是因为刘亦婷的父母很幸运,他们有这么听话的一个女儿!

  我们完全可以假想一下,在最初的最初,刘对每一次家长的安排都是那样喜欢吗?就算现在她成功了,她能够以感激的心将可能存在的不快一笑带过,可是那些几经努力也无法取得成功的孩子呢?他们还会笑吗?会带着感激的心回忆父母先前的“不近人情“吗?

  我听到过许多琴童砸琴、孩子撕书的故事,听到过小小的孩童对父母极其无情的评价:“自己笨得像猪,还要我学这么多东西!”因为强制性的学习,那些孩子对父母已经有了敌意,对他们所学的东西又有多少热爱和兴趣可言呢?

  听话的孩子可能取得成功,可是他们一定会失去很多美好的东西,有些人丢掉的甚至是天性中的纯良,变得漠然、冷血,还记得留学美国的博士卢刚的杀人血案吗?

  过于狂热地追求孩子的成功,会扼杀孩子自主选择的意识,会造就孩子的偏狭视野和心理,会泯灭他在成长的行走中看风景的兴致,甚至会使“善”的种子被功利的狂风吹走……

  这些,都是孩子们的“混沌”啊,如果失却了这些,那就是先贤所云“失其本心”了。

  况且,如果一定要到“英才成功记录”这样的书里寻找借鉴,你将借鉴它什么呢?我想有很多家长会情不自禁地学习具体的提升智商的做法,可是这样做是以忽略个体间差异为前提的。在我看来,如果说在对刘的教育历程中有什么特别值得学习的东西的话,那就是她的继父对她做的那些人生指引,那无关乎智商,而是情商的培养与提高。如果没有继父指引,也许,刘亦婷会爆发,会出走。

  而很多父母,确实是太重视智力开发而忽视情商的培养了。

  走笔至此,想到了一个朋友的话,她说很多父母从这样的书里得到的与其说是具体有效的方法,不如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激励:只要我肯在孩子身上下工夫,将来他(她)也会有这样的成功……在这样的精神梦呓中,他们祭起了“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的大旗,让孩子“苦”学知识、“苦”练琴艺……于是,原本有趣的知识变成了孩子心中的洪水猛兽,原本撼人心魄的音乐成了孩子心中的仇人……

  原本父母是为了爱,为了孩子的未来才这样做的,可是如此安排的结果是什么?是孩子“苦”于艺的心灵沉重而不是“游”于艺的思想轻灵。

  那天在书店买下一本教育方面的书,之所以买完全是被书名吸引——《孩子是我们的客人》。

  看到这样一个书名,我竟然觉得很震撼!我觉得它提出了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没有仔细考虑过的一系列问题——父母和孩子究竟该是怎样的关系?父母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到底该起怎样的作用?

  孩子是我们的客人,所以他和我们是平等的,我们不能够把己所不欲强加于他,甚至己之所欲也不能强加。在面临人生转折时,他应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面对他实在没有半点兴趣的事情,他有说“不”的权利。

  孩子是我们的客人,不是我们的奴仆,我们没有为他们设计人生的权利。我们不仅不能够命令他做这做那,反而应该略微仰视,像我们平常待客人一样,与他商讨,而不是代他决定。

  孩子是我们的客人,所以我们要谦和地与他交谈,可以中肯地指出他某个偏执甚至是错误的想法可能带来的不好后果,可以天马行空地和他一起畅想他的未来,适时地加以善意的指引和点拨……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们这些做父母的人可以“有心”,却不能够“刻意”,否则“混沌”会死去,孩子的心会离我们越来越远。

  鲁迅先生在《我们怎样做父亲》中这样谈到“觉醒”的父母的职责——“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身为父母,最大的成功不是培养了怎样的天才,而是能否把孩子的心引导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让他们感知学习的快乐,思考的快乐,生活的快乐……

  如果“儵”与“忽”没有为“混沌”凿七窍,那么“混沌”依旧会活得很快乐。这看起来不是件难事,可是“混沌”确乎是死了。

  所以鲁迅先生还说:“这是一件极伟大的要紧的事,也是一件极困苦艰难的事。”

  所以我们更要试着从困苦艰难中突围,从而让孩子的身心,孩子的“混沌”从望子成龙的狂热欲望中突围,让孩子的心面朝大海,看春暖花开!

  更多精彩文章,欢迎访问新浪亲子中心原创杂志

  声明:本文章版权归新浪网与文章作者共同拥有。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作者: 自动采集 2005-8-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