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健康生活两性手册体贴男人

中医开补药解男人四大健康问题

来源:食品科技网
摘要:赶紧修正生活小细节,中医助你悄然改变。中医之道:在网上,有网友晒出了自制戒烟“药”,每天早上把白萝卜洗净切丝,放少许白糖、白醋,再放些陈皮,搅拌后食用,因为听说白萝卜里面有一种元素可降低人对烟的依赖性,会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吸烟的欲望。湖北省中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蒋丹说,许多流传下来的偏方对戒烟确实有......

点击显示 收起

  抽烟提神、喝酒应酬、压力过大、失眠焦虑……这些几乎已成为现代男人的生活缩影,如此状态,雄风何在?赶紧修正生活小细节,中医助你悄然改变。

  吸烟上瘾的男性,总以为吸烟才能提神,但提了神却中了“毒”。其实谁都清楚吸烟有害,尤其是大量吸烟的人。许多男人烟瘾一上来,即使面前立着“禁止吸烟,违者罚款”的牌子,也不能遏制真正的“烟瘾”。

  中医之道:在网上,有网友晒出了自制戒烟“药”,每天早上把白萝卜洗净切丝,放少许白糖、白醋,再放些陈皮,搅拌后食用,因为听说白萝卜里面有一种元素可降低人对烟的依赖性,会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吸烟的欲望。还可以用鱼腥草250克,水煎,或者用人参冲水,当茶饮。人参对于烟瘾大的人很重要,尤其可以力补由于吸烟导致的肺湿,清热又解毒。湖北省中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蒋丹说,许多流传下来的偏方对戒烟确实有一定效果,有些人也因此戒掉了烟瘾,但有些偏方毕竟没有经过医学论证,烟民们也不必盲目信赖。他建议多吃各种谷物和面粉制作的食品,多吃蔬菜和水果,适量食用各种豆类以及低脂或脱脂食品,少吃甜食和含高胆固醇以及高脂肪的食品,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多喝水和果汁,有助于体内尼古丁的排泄。


  解酒瘾——

  酒对于男人来说,像是一种符号,而恰恰是这种比烟瘾还难对付的酒瘾,成了现代男性的健康杀手。长期过量饮酒,对人的胃肠、心脏、肝脏、肾脏等都会有不良的影响,容易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生,特别是肝脏,在酒精的长期重压下不健康是肯定的。

  中医之道:姜黄,能促进胆汁排泄、保护肝脏。在饮酒之前服用少量姜黄,不仅可以防止肝内脂肪生成,而且其中加入的卵磷脂,还可帮助向肝外运输脂肪,天然成分对胃肠黏膜损伤具有保护和修复作用,防止酒后胃溃疡,特有的丙氨酸可以减轻酒精后头痛。如果是经常喝酒或出现脂肪肝迹象的人,也可以尝试用五味子、柴胡等中药材制作药膳,或服用护肝片等对肝脏有保护作用的中药制剂。除了中药,为防止酒精危害,饮酒时还可以吃些甜食、碱性食品、绿叶蔬菜和水果,可以中和酸,从而减轻肝脏的负担。多吃河鱼、鸡肉、豆腐、发酵豆制品等以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因为酒精在肝脏内分解时需要各种维生素,减少酒精对人体的危害,以免“酒伤人命”。


  缓压力——

  男人就是顶梁柱,要顶住家庭,要顶住事业,为了争取到男人该有的地位和尊严,加班熬夜,拼命升职赚钱。上床半个小时了还是睡不着,很多男性在工作压力的紧紧逼迫下,失眠变得很常见。

  中医之道:对付失眠,中医也有妙招。找到安眠穴,根据自己的需要施加不同的力量,以揉压手法为主。安眠穴在耳垂后方,翳风穴和风池穴之间,每隔两指宽有左右两个安眠穴,指压时可将身体侧躺,手肘弯曲,用手掌撑着头部用拇指按压,一次大约5-7秒。还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就是睡觉前喝半杯淡盐水,这个办法对大多数的失眠者都挺有效。另外,治疗或改善失眠症状的食物也有很多,但要根据体质情况进行选择,常用的食疗方有:桂圆肉30克,西洋参6克,白糖少许,加水煲,适用于心悸、气短、健忘者的失眠症;核桃仁6个,五味子3克,蜂蜜适量,捣成糊状服食,适用于肾虚耳鸣、盗汗、腰膝酸软者的失眠;大红枣20枚,葱白七根,加水煎服,可治虚劳不眠,或用大红枣30克,淮小麦30克,炙甘草10克,水煎,饮汤吃枣,可治由情志抑郁或思虑过度,心脾受损引起的心烦不寐。

  防ED——

  对于男性来讲,有一种疾病让他们“谈而生畏”,那就是ED(勃起功能障碍)。于是,很多男人会问,有没有补肾好办法啊?各种西药虽然效果明显,但却不是长久之计,当然更不是预防之策,食补壮阳也许是不错的选择。

  中医之道:吃什么补什么,中药养生食疗,可有效地改善性功能障碍的症状。适量吃动物肾脏,能补肾气助肾气,特别是羊肾,性温和,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就达到效果。另外,特别推荐坚果、松子、南瓜子、桃仁都是非常好的激发性欲的食品。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学术委员会男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中医院男性专科主任医师邢鲁斌教授说,“补肾,是中华民族一个数千年的男人情结,这个误区,当今尤甚。”一些男性患者在遇到性功能障碍时,总认为是“肾虚”而服用保健壮阳物品。实际上,中医的肾,不是单指肾脏这个器官,而是指肾气,是指与性功能相关的整体气血运行状态,所以不必因偶然的一两次不雄壮,就认定肾虚而盲目乱补。要知道,产生性功能障碍的原因很多,要辩证施治,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病”去“症”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