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健康生活关爱老人

古人养性的五条原则

来源:养生保健指南
摘要:1.仁礼古人养性十分注意仁与礼。古人认为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草食胜空腹,茅堂过露居,知足者常乐,即使食草食,住茅堂,也能满足人的起码需求。4.忍让古人认为,修身养性要注意忍让。5.宽容古人云,宽容使人寿。...

点击显示 收起

  1.仁礼
  古人养性十分注意仁与礼。《孟子·离娄下》日:“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说明为人要重视仁、礼的修养,一言一行都要注意礼仪,相互之间要注意仁爱。只有这样,才能利于健康长寿。所以孔子反复强调“十二者寿”。《养心录集要》也讲:“身心严肃便是持敬,动作合宜便是集义”;“意诚则定,心正则静,身修则安”。
  2.性善
  我国古代养生学者很注重“性善”,认为“性善”不仅可以免除灾祸,而且可以祛病延年。如《千金要方》日:“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习无不利也。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寿世保元·延年良箴》亦谓:积善有功,常存善德,可以延年。
  3.知足
  “知足”是修身养身的重要内容。《道德经》云:“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庄子》日:“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遵生八笺·延年却病笺》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些论述告诉我们,只有“知足”,才能“常乐”,而终其天年;反之则病祸易至,而夭其寿。  古人认为“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草食胜空腹,茅堂过露居”,知足者常乐,即使食草食,住茅堂,也能满足人的起码需求。  “有人斯有禄”是说大自然有了人,就会有其禄用。如同蚕饿了,桑树就抽出叶子喂养;蜂饥了,树就开出花来供食,因此贫穷者不必去悲嗟哀叹,费心思虑。因为往往是想要得到,却反而失去,想要往东,却反而往西了。“未来杳无定,何必预劳思。”这种思想如果从顺从自然万物客观规律来谈养生康体是正确的,但如果用“何必预劳思”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否定人去自觉认识养生长寿之道,陷入“宿命论”的怪圈,则是一种错误观点。
  4.忍让
  古人认为,修身养性要注意“忍让”。我国古代十分注意忍让,把忍让看作美德。《彭祖摄生养性论》日:“神强者长生,气强者易灭。柔弱畏威,神强也;鼓怒骋志,气强也。”《养老奉亲书》亦云:“百战百胜不如一忍,万言万当不如一默。”《寿世保元·延年良箴》谓:“谦和辞让,敬人持己,可以延年。”常言道:“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这些都说明注意忍让,敬人持己,可免除忧患,不使神形受伤,从而可获延年益寿。    
  5.宽容古人云,宽容使人寿。养生之道在于胸怀坦荡,与人为善,通情达理,不计恩怨。生活中多一分宽容,就多一分友谊,少一分烦恼。宽容会使你心更静,体更健。宽容的心境如大海,能纳百川,容千帆。遇有烦心事,有一颗大心,盛得下喜怒,吃得下,睡得香。宽容别人,也能得到别人的宽容。漫漫人生路,悠悠岁月情,学会宽容,人与人之间才有真情。做到宽容,才能情长路更长,身心更健康。  上述“养性”的几个方面,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和认识上的片面性,但其积极的一面可供修身养性,摄生延年者借鉴。
作者: 2010-4-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