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健康生活养生保健保健常识

处暑将至昼夜温差变大 适宜“咽津”养生

来源:食品科技网
摘要:处暑8月23日农历七月廿三日今年8月23日是处暑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0°。处暑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介于立秋和白露的一个节气。历书记载:“斗指戊为处暑,暑将退,伏而潜处,故名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治未病中心专家、主任医师艾静介绍说,处暑气候变数较大,应注意预防感冒等呼吸系统疾......

点击显示 收起

  处暑 8月23日 农历七月廿三日

  今年8月23日是处暑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0°。处暑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介于立秋和白露的一个节气。历书记载:“斗指戊为处暑,暑将退,伏而潜处,故名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治未病中心专家、主任医师艾静介绍说,处暑气候变数较大,应注意预防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

  【令】处暑热不来

  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说的是,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黍、稷、稻、粱等农作物已经成熟。

  处暑又称暑退,气温一般是15℃~17℃,是最适于人体的气温,“处暑热不来”就是这个道理。陆游有两句诗:“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就是形容处暑的舒适。

  虽然天气开始逐渐转凉,但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秋凉,晴天下午的炎热亦不亚于暑夏之季。上海人说“秋老虎”,多是指处暑这样的气候。处暑节气之际,中午热,早晚凉,昼夜温差较大,雨前气温偏热,雨后气温偏凉。


  【俗】中元放河灯

  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最有名的莫数庆“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

  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中元夜还有放河灯的习俗,将荷花灯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以此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决定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


  【行 】出游迎秋时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秋天,秋高气爽,适合户外运动。可根据个人的体质,做一些登山、慢跑、郊游等户外运动。但要多注意滋脾补筋。因为秋天金容易克本,而肝是主筋的。所以,在运动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剧烈,做好准备活动,避免伤筋。


 【疗】逢多事之秋

  处暑气温下降明显,昼夜温差加大,人们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发呼吸道、肠胃炎、感冒等疾病,故有“多事之秋”之说。干燥的气候为一些细菌、病菌的繁殖于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应做好呼吸道疾病的预防工作,少到人多地地方凑热闹,必要时戴上口罩。

  如果秋季肃杀犯肺引起咳嗽,可以运用食疗缓解咳嗽。如干银耳50克,温水浸泡后洗净,熬至烂熟,调入一个鸡蛋,加糖服用,宜于干咳无痰。再如鸭梨粥,鸭梨三只水煮半小时,去渣后加入大米50克煮粥食用,有清心、降火的功效,特别适合肺热咳嗽。


  【招】处暑坐功

  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灵丹妙药虽好,但也不如自己的津液(唾液)有益于身心。因此,他一直主张咽津养生。他平时“叩齿鼓漱”,然后再把这些津液咽下去,久而久之,有利于健康。李时珍也说过“唾精,乃人之精气所化”。他在《本草纲目》中指出,“人若能每天不吐唾液,则精气长留,眼明耳灵。”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养生铭》中说“晨兴漱玉津”可祛病益寿。经此养生,孙思邈活了100多岁。

  明代养生专著《遵生八笺》记载有处暑七月中坐功:每日丑寅(1点到5点)时正坐,转头左右举引,就反两手捶背各五七度,叩齿,吐纳咽液。

  治病:风湿留停,肩背痛,胸痛,脊膂痛,胁肋髀膝经络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少气,咳嗽,喘渴上气,胸背脊膂积滞之疾。


作者: 2011-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