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祖先为了生存需要,不得不在自然界到处觅食,久而久之,也就发现了某些动、植物不但可以充饥,而且具有某种药用价值。在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人们还不需要也没有能力把食物与药物分开。这种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情况,中国的传统医学才说“药食同源”。现代考古学家已发现不少原始时代的药性食物。现代民族学也发现一些处于原始时代的民族会烹制药用食品。这些都证明
药膳确实可以说起源于人类的原始时代。当然,这种原始的药膳雏形,还不能说是真正的药膳。那时人们还不是自觉地利用食物的药性。真正的药膳只能出现于人类已经有了丰富的药物知识和积累了丰富的烹饪经验之后的文明时代。那么真正意义的药膳在我国究竟起源于何时,又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呢? 在我国自文字出现以后,甲骨文与金文中就已经有了药字与膳字。而将药字与膳字联起来使用,形成药膳这个词,则最早见于《后汉书.列女传》。其中有:“母亲调药膳思情笃密”这样的字句。以后,在《宋史.张观传》还有“蚤起奉药膳”的记载。这些记载证明,至少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已出现药膳其名,而在药膳一词出现之前,在我国的古代典籍中,又早已出现了有关制作和应用药膳的记载。《周礼》中说,西周时有一种官叫“食医”。食医主要掌理调配周天子的“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的滋味、温凉和分量。从食医所从事的工作来看,他们已与现代营养医生类似。同时,书中还涉及了其它一些有关食疗的内容。《周礼.天官》中说的疾医主张已经是很成熟的食疗原则。这些记载说明,在我国早在先秦时代,甚至可能在西时代就有了相当丰富的药膳知识,并出现了从事药膳制作和应用的专职人员。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中载有:“凡欲诊病,必问饮食居处”,“治病必求其本”,“药以祛之、食以随之”。并说:“人以五谷为本”,“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蔬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气”。与《黄帝内径》成书时间相近的《山海经》中也提到一些食物的药用价值:“榱木之实,食之使人多力;枥木之实,食之不老;猩猩食之善走。
作者:
佚名 2004-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