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健康生活养生保健药膳食疗饮食与健康

保健品吃错变毒品 测试你是否需要保健品

来源:食品科技网
摘要:现在很多人都在一日三餐外给自己增加一些“保健品”,其实很多人对于服用保健品仍有误区,更有甚者以为保健品可以“治病”。今天来看看保健品应该怎么吃。非法添加西药成分的“保健品”大多具有以下特点:保健品吃错变毒品一是宣称能在短期内治愈或极大改善某些疾病,药效显著。三是大多数药品或保健品披着合法外衣。...

点击显示 收起

  核心提示:近日,一条关于保健胶囊致病的微博受到广泛关注。现在很多人都在一日三餐外给自己增加一些“保健品”,其实很多人对于服用保健品仍有误区,更有甚者以为保健品可以“治病”。但是错误的购买和服用都会对健康造成危害。今天来看看保健品应该怎么吃。  非法添加西药成分的“保健品”大多具有以下特点:

    保健品吃错变毒品

  一是宣称能在短期内治愈或极大改善某些疾病,药效显著。

  二是多数通过网络广告、邮寄广告或健康知识讲座等方式推销。

  三是大多数药品或保健品披着合法外衣。有的产品在申请批号时是纯中药成分,但在生产时却添加了西药成分。

  四是添加手段非常隐蔽。不法分子了解到常规药检只检查药品的内容物,就将西药成分添加到胶囊壳等药品外部载体中。对于这种情况,建议消费者通过国家药监局网站查询真伪。

  最近几天,一条名为《结肠转黑:芦荟胶囊、排毒养颜胶囊服用者的标志》的微博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微博认证“科普网站科学公园站长”@吴兴川在微博上发了一张正常结肠和一张发黑结肠的对比图片,并称第二张图“在每一家现代化医院胃镜室数据库里都很常见”,是“吃一年芦荟胶囊”后的结果。

  医生对服用所谓排毒保健品导致“结肠变黑病”的案例的确是屡见不鲜了。专家指出,此类排毒保健品,基本都含有蒽醌类泻药,长期滥用蒽醌类泻剂,就是导致结肠黑变病的最主要原因。

  虽然保健品都有“保健”功效,但是吃什么、怎么吃都有讲究,一旦吃错,也会对健康造成危害。购买保健品,除了听商家的广告噱头,还要用自己的双眼和智慧进行选择。

  营养补充要均衡你是否需要保健品?

  对于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选择一些缓解亚健康症状的保健品,可以调节人体的有关机能,降低这些慢性病的发生风险。

  是否缺乏营养素,需要服用哪些保健品,最好先进行营养自我评价。即通过BMI指数【BMI=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来进行评价,如果BMI指数大于28,属于肥胖人群,小于18.5,属于消瘦人群,都需要进行营养调节,补充必要的营养素。

  根据自己存在的身体不适,如失眠、乏力、视力下降、吸烟、精力不济等症状,选择具有相应调节功效的保健品,同时要把每日所补充的营养素与自己的饮食相结合,进行适当增减,以达到膳食平衡的目的。
  不同人群选择不同保健品

  女性

  女性人群针对自己存在的亚健康问题,保持更好的状态,如复合维生素、膳食纤维素、钙、植物雌激素等保健品都是不错的选择。贴心提示针对女性身体特点挑选有针对性调节功效的保健品,如补血、补气、安眠、静心等。

  男性

  男性进补时可以选择那些具有抗疲劳、增强免疫力、缓解精神压力等功效的保健品。贴心提示嗜好烟酒的男性,可在指导下补充必要的营养素。

  儿童

  儿童因为生长发育十分迅速,可以补充健脑的营养素,如DHA、锌、卵磷脂等,以达到营养大脑和增强抵抗力的目的。贴心提示在为孩子挑选保健品时,一定要查看该产品的适应人群是否为儿童,所有标注不适应人群为儿童的产品,都不能给孩子吃。

  老年人

  老年人对于钙、维生素等营养补充剂,老年人可按剂量补充。为了延缓衰老,老年人还可以选择具有抗衰老功效的保健品及调理胃肠功能的益生菌类保健品等。贴心提示需要长期服药的老年人,最好将自己的身体状况和用药情况告诉营养师,以获得更具体的营养素补充建议。

  维生素派

  适用人群:繁忙的上班族,经常吃快餐食物的人。

  专家提醒:据全国大规模的营养调查,我国居民缺乏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前三名为:钙、维生素B2、维生素A。女人适当地吃一些保健品补充这些维生素是有益的,但切记不要过量。

  美容

  适用人群:众多爱美女性。

  专家提醒:女性在经历流产、妊娠、哺乳后,加上月经慢性失血,很容易发生轻微的贫血症,失去青春期皮肤光滑红润的美感。女人除了吃保健品以外,可以适当补充一些阿胶、红枣,平时多吃海带、紫菜、黑木耳以及肉类等含铁质较为丰富的食物:如果有头昏乏力的表现,可以上医院查一下血象,在医师指导下适当补充铁剂。

  安神补脑派

  适用人群:白领阶层,因为各种压力,患上慢性疲劳综合征,出现神经衰弱、失眠、头昏耳鸣,记忆力减退的人。

  专家提醒:人们有一个误区,认为中成药取自天然,非常安全,殊不知,中成药过量也会有不良反应甚至有毒性反应发生,所以在使用前最好能够咨询专业医生。另外,女人压力太大,以致出现精神心理问题的话,最好咨询心理医生,寻求心理治疗。


  调理生理派

  适用人群:容易出现闭经、月经过少、月经延迟等问题的女性。

  专家提醒:避孕药的主要成分是孕激素和雌激素,如果两者的比例合理,有助于保持女性内分泌激素水平的平衡,则会起到相当理想的效果,也可以减少妇科肿瘤如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如果避孕药成分的比例不适合个人体质,则不能起到相应的效果,甚至会造成月经紊乱。购买避孕药,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找理想的一种。

  总之,吃什么保健品好也是因人而异的,最好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选择。另外,现代年轻白领多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容易出现精神心理问题,如神经衰弱、失眠、抑郁等。此时,最需要的不是保健品,而是心理治疗,尽快咨询心理医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如何能买到可靠的保健品?

  1、认清“蓝帽子”标志

  购买保健品前,首先要认准食品外包装上专门印有的“保健食品标识”(蓝色草帽形状,俗称蓝帽子),其下方印有“保健食品批准文号”,标识方式为国食健字或卫食健字(××××年)第××号。2003年以前通过审批的批号是“卫食健字”,2003年以后通过审批的批号是国食健字,进口产品是国食健(进)字或卫食健(进)字。

  2、注意鉴别包装标签说明。

  仔细参看产品包装上的说明书,确定产品的保健功能。绝大多数保健食品中都只有1至2种保健功能,有多种保健功能的产品很少,所以对声称包治百病、功能很多的保健品要小心选购。

  我国政府部门审批的保健食品一共有27种保健功能:免疫调节、调节血脂、调节血糖、延缓衰老、改善记忆、改善视力、促进排铅、清咽润喉、调节血压、改善睡眠、促进泌乳、抗突变、抗疲劳、耐缺氧、抗辐射、减肥、促进生长发育、改善骨质疏松、改善营养性贫血、对化学性肝损伤有辅助保护作用、美容(祛痤疮、祛黄褐斑、改善皮肤水分和油分)、改善胃肠道功能(调节肠道菌群、促进消化、润肠通便、对胃黏膜有辅助保护作用)。

  除此以外,企业所宣称的其他任何功能都不是经过政府部门审批的。

  另外,在商品标签或包装上,应完全根据保健品批准证书的内容,标明主要原料、保健功能、适宜人群和不适宜人群、厂名厂址、使用方法、规格、储藏方法、保质期和注意事项等。

  3、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量体裁衣”

  保健食品批准证书上注明了一些不适宜人群或禁忌。消费者在选用这类保健食品时要注意是否适合自己或要送礼的对象。特别是年老体弱的老人、常年患有慢性病的病人、儿童及孕妇,更要谨慎选择,必要时可征求医生的意见。

  保健品如何服用?小心吃错变“毒品”

  包治百病最唬人

  当你遇到“××口服液”、“××精”等声称能够治疗心血管疾病、肝胆疾病、胃肠道疾病的保健品时,千万别认为吃保健食品相当于吃药,这绝对是在骗你。

  保健食品与药品是有本质区别的。其最大的区别在于保健食品不能以治疗为目的,而且保健食品不能有任何毒性,可以长期使用。药品应当有明确的治疗目的,并有确定的适应症和功能主治,可以有不良反应。

  从本质上来说,保健品只是一种食品,虽然具有一定“功效”,但不等于“疗效”,不能治病,只能起到一定的保健功能。同时,按照相关规定,一种保健品不能申报两种以上的功能,目的就是杜绝一些产品宣称能全方面保健或者包治百病的宣传误导。

  与药同服最危险

  如果服用保健品时,还在吃一些药物的话,就该注意了。因为它们很可能与药物相“冲突”,不仅影响药效,还可能造成危险。

  比如银杏和某些止痛药合用可能引起脑出血,和利尿剂合用会使血压上升;吃洋地黄等强心药时,同时用含钙和维生素D的保健品,容易诱发洋地黄中毒;

  吃含钙、镁等抗溃疡药的人,过量补充含维生素D的保健品后,会引起高钙血症或高镁血症;

  患有过敏性疾病如鼻炎、湿疹等的患者,要注意控制蛋白质的摄入;

  保肝类保健食品,如菇类等会启动身体解药基因,让药物失效,因此最好与西药间隔3—4小时后再用。此外,建议心、肝、肾有问题的人服用保健品前最好先和医生讨论。

  服用时间有讲究

  维生素类保健品,建议同饭一起服用或饭后服用,其含有的有效成分有利于提高饮食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假如想一次摄取全部的量,不要在早餐后服用,而应该在选择食物最多的中或晚餐后服用更佳。

  而水溶性维生素,特别是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很快会经尿液排出,要注意分时段多次服用。鱼油最好同饭一起服用或饭后服用,以减小对胃肠的刺激。蜂胶在饥饿状态下容易吸收,最宜饭前服用。

  草本类产品空腹食用效果比较好,但胃功能不好者可以适当调整。褪黑素需要晚上睡觉前一个小时吃,这样才能促进睡眠。胶原蛋白也最好晚上服用,这样有利于配合身体自身的胶原蛋白合成。

  此外,除营养补充剂类的产品外,保健食品不要食用时间过长,而且要注意观察服用效果,症状改善即可停止服用。

  西药成分最隐蔽

  人们在购买保健品的时候大多只关注功效,很少关注其成分。据了解,在消费者大量投拆保健品的案例中,属于中药范畴的保健品占有最大比重。

  而其中,一些标榜纯中药却非法添加西药成分的情况最为常见。患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中西混合药物很容易导致药物不良反应。


作者: 2012-8-3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