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药品天地药界风云动态

2004年医药类上市公司利润同比减少近五成

来源:health.qianlong.com
摘要:截至2005年4月30日,沪深股市116家医药类上市公司如期完成披露2004年度业绩报告。116家医药类上市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99亿元,同比增长13。医药类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缘何如此惨淡。两大因素挤压毛利2004年医药产品毛利遭受药品降价和成本上涨的两面推挤。...

点击显示 收起

  截至2005年4月30日,沪深股市116家医药类上市公司如期完成披露2004年度业绩报告。116家医药类上市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99亿元,同比增长13.23%;实现主营业务利润352.01亿元,同比小幅增长4.30%;实现净利润仅为26.36亿元,同比大幅减少49.49%;平均每股收益0.089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仅为3.18%。

  这样的经营业绩着实令投资者大跌眼镜。医药类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缘何如此惨淡?

两大因素挤压毛利

  2004年医药产品毛利遭受药品降价和成本上涨的两面推挤。从价格方面来看,<医药产品过去一年一直遭受来自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打压。

  来自政策的压力包括:一、2004年5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再次决定大幅降低部分抗感染类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此次降价包括阿莫西林等共24个品种、400多个剂型,平均降价幅度为30%,最高降价幅度达到56%,降价金额约35亿元。二、从2004年7月1日起,未列入非处方药品目录的各种抗生素,在全国范围内所有零售药店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才能销售。三、新的出口退税政策自2004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西药原料药退税率从15%~17%降到13%,紫杉醇原料药的退税率从原来的17%降为0。

  来自市场的打压则表现在:我国低端原料药的产能不断扩大,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导致原料药的实际产量也不断提高,产品价格整体走势呈逐年下滑态势,青霉素、维生素、皮质激素等原料药价格持续低迷。多数低端原料药的毛利率只有10%~25%,销售利润率很薄。由于运转费用相对固定,低毛利率产品的价格不利变化造成毛利率明显缩小,产品利润的变化对价格的变动十分敏感。

  从成本方面来看,过去一年医药企业的经营成本持续走高。成本上升主要来自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原材料价格上涨。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由于粮食和石油两大类产品价格的明显上扬,导致以粮食、淀粉和酒精、丙酮等为主要原料的医药企业成本明显上升,另外一部分中药材的价格也有所上升。二是煤电油运比较紧张,导致生产过程中供汽、供水和能源成本的上升。三是原材料的运输费用出现上升。上述三个因素相对比较普遍,个别企业可能还会出现人工费用上涨、GMP改造和GSP认证所导致的折旧和费用增加等。

  过去一年绝大多数医药上市公司都受到了上述不利因素的影响。比较典型的有医药原料药上市公司华北制药、鲁抗医药、新华制药、浙江医药、新和成、普洛药业等等。其中,鲁抗医药最具代表性,其年度报告显示:一、由于产品销售价格下降使公司全年实际降价损失达1.2亿元;二、由于外购原材料煤炭、丙酮、冰醋酸、丁醇、三甲基氯硅烷、豆油、粮食等价格大幅上升,外购原材料价格比年初预期相差6340万元;三、由于部分车间停限产、改生产其他品种造成部分设备闲置等,不能有效发挥存量资产的作用,使成本负担加重2596万元。由于成本上升和产品跌价导致了上述三方面的巨大损失,公司全年亏损9235万元。

  此外,由于上市公司并没有分类披露成本上升和价格下跌的相关数据,我们只能通过主营业务利润率的变化来分析产品成本上升和价格下跌的综合影响程度。2004年,116家医药上市公司平均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11994万元,同比增长了13.23%;同时平均主营业务利润率为27.10%,同比下降了7.89%,导致平均主营业务利润仅为30346万元,同比仅小幅增长4.30%,可以说医药上市公司整体增收不增利的现象非常明显。116家医药上市公司的损失总计达到30.19亿元,损失总额是2003年医药类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额的57.87%,超过2004年医药类上市公司实现的26.36亿元净利润总和。

  但令人欣慰的是,2004年,中药行业毛利空间受到负面影响相对较小。这一方面得益于政策的相对扶持,另一方面中药产品的供求关系相对稳定。当然中药上市公司还是受到了中药材价格上升和GMP认证等因素的困扰,整体主营业务利润率下降了3.49%。受影响较大的化学药、生物药和医药商业,平均主营业务利润率的降幅分别达到10.79%、11.66%和10.35%,兼有化学药、中药、生物药甚至医药商业等业务的医药综合类毛利率降幅居中,降幅为6.59%。医疗器械类上市公司数量少、规模小,代表性不强。表1中显示9家医药中小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率保持稳定,由于这9家上市公司都是民营企业,我们认为民营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较强。

年末计提惊爆巨亏

  近几年,医药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逐年下降,应收账款、呆坏账和存货等的绝对数额不断攀升,相当一部分公司的应收账款、呆坏账和存货占总资产的比重不断增加。虽然2003年已经有一部分医药公司扛不过去,报告巨额亏损,但是由于2004年医药行业更加低迷,更多上市公司选择了将历史问题集中处置。2003年亏损公司8家,最大亏损额不超过2亿元,8家公司合计亏损6.24亿元。2004年亏损公司达到14家,亏损公司增加了6家,亏损额最大的达到7.21亿元,单家公司的亏损额就超过了2003年8家亏损公司的亏损总额,14家亏损公司的亏损总额达到24.80亿元,是2003年8家亏损公司亏损总额的4倍。2004年14家亏损公司的亏损数额基本相当于同年所有医药上市公司实现的净利润总额。

  年末计提减值准备等导致管理费用等增长较快。医药类上市公司的营业、管理和财务等费用增幅都超过10%,明显超过主营业务利润4.30%的增幅。全部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营业费用增幅为10.24%,与前三季度的10.75%增幅基本持平。但由于不少公司集中在年末处理坏账和计提减值准备,导致2004年度医药上市公司平均管理费用从前三季度的8.25%猛增到18.44%,平均财务费用增幅达到15.47%。

  值得注意的是,9家中小企业板块的医药上市公司总体费用控制良好,最终平均营业利润达到4,554万元,同比增长6.72%,看来民营企业的费用控制能力较强。年末处理不良资产和计提减值准备导致2004年第四季度医药上市公司整体出现亏损。2004年出现亏损的公司,多数都是年末处理不良资产和计提减值准备所致,非行业持续低迷所致。医药类上市公司全年平均营业利润为4327万元,比前三季度的4733万元少406万元,同比增幅由第三季度的-1.96%大幅滑落到-30.36%。

  如表4所示,子行业中只有化学药板块中全年平均营业利润大于前三季度,主要因为化学药亏损公司数目所占比例较低,亏损数额对化学药板块的冲击较小。虽然医药商业上市公司没有出现亏损,由于占比重较大的上海医药年末大量计提减值准备和处理不良资产,导致医药商业板块整体在第四季度也出现少量亏损,全年平均营业利润同比下降12.64%。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板块上市公司数目少且规模较小,少数这类上市公司的年末计提减值准备直接颠覆了整个板块的盈利情况,平均营业利润分别同比大幅下降了61.89%和34.74%。医药综合板块中亏损公司最多,达到5家,使得该板块的平均营业利润大幅下降38.46%。中药板块虽然亏损公司只有两家,但由于这两家公司的亏损数额巨大,合计达9.66亿元,直接导致整个中药板块同比大幅下降32.95%。

  其中,9家中小企业板块医药上市公司多半成立时间较短,历史遗留问题较少,不需要处置不良资产和大量计提减值准备,使得中小企业板块医药上市公司在一片亏损的“愁云惨淡”中得以脱颖而出。

“副业”滑坡雪上加霜

  整个医药行业似乎祸不单行。医药行业主营业务低迷,“副业”效益也不尽人意:投资收益出现大幅下滑,补贴收入明显减少,最终导致整个医药板块的利润总额同比大幅下降35.93%,比平均营业利润的下降幅度还要大5.57个百分点。从子行业来看,主要由于中药板块中三九医药的投资亏损较大,直接拖累了整个板块的投资收益,导致中药板块的平均利润总额下降幅度高达48.15%,是整个医药板块利润总额降幅进一步增大的主要原因。

  由于亏损公司的所得税最小值为零,所得税的下降幅度不会与利润总额的降幅一样,因此各板块净利润的下降幅度通常要大于利润总额的下降幅度。从表5可见,116家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净利润2272万元,同比下降49.49%,比平均利润35.93%的降幅还要大13.56个百分点。其中医药综合板块和中药板块中亏损公司的合计亏损总额较大,而板块平均所得税下降幅度较小,导致这两个板块的净利润下降幅度高达72.54%和67.08%。生物制药板块的主营业务本身亏损已经相当严重,导致净利润严重滑坡,下降幅度也高达68.36%。平均净利润下降幅度比较小的是化学制药和医药商业,下降幅度分别为18.87%和21.13%。净利润出现上升的惟有中小企业板块医药上市公司,净利润同比上升11.17%。 (来源:医药经济报)

作者: 王光清 2005-6-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