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药品天地药界风云数据与行业分析

高值耗材限价令将颁 医疗器械市场波澜再起?

来源:医药网
摘要:日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向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中国价格协会等单位发出了《关于加强医疗器械价格管理的公告(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准备从流通环节上,对一次性医疗耗材、植(介)入型医疗器械等,限定加价比率。这是短短几个月之内,医疗器械行业将面临的又一次考验。看病难一方面是因医疗资源不......

点击显示 收起

    日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向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中国价格协会等单位发出了《关于加强医疗器械价格管理的公告(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准备从流通环节上,对一次性医疗耗材、植(介)入型医疗器械等,限定加价比率。这是短短几个月之内,医疗器械行业将面临的又一次考验。

 

    长久以来,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看病难一方面是因医疗资源不合理配置造成的,另一方面和药品价格、医疗设备检查费用也有着密切联系。

 

    与前些年相比,经过十几次药品降价,群众反应强烈的药价高问题有所缓解,而大型设备检查费仍居高不下。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器械检查费用紧随药费之后,成为病人的第二大负担。为此,国家发改委、卫生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制定和调整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的指导意见》,以图扭转医疗器械检查费居高不下的状况。现在,国家发改委又将整治目标锁定在医疗器械的价格上。

 

    价格混乱引人注目

 

    此前,针对医疗器械市场的混乱状况,国家也曾采取过一些措施。2003年,发改委明确提出限价要求,一些地方也制定了相应政策,例如,上海当年就在全国率先推出“一次性医疗器械价格管理办法”。但这些举措收效都不明显。2004年,全国八省市开始试行医疗器械集中招标采购。经过集中采购,耗材价格确有下降:心脏介入类耗材降价约37.60%,人工关节降价24.26%,心脏起搏器降价比例为15.21%。但此类产品价值与价格背离的情况依然未根本改变。

 

    不久前,国家审计署对卫生部和北京市所属10家大型医院的药品和高值医用消耗材料的价格进行了审计。审计发现,医疗器材进行转手加价以进口器材最为严重。在抽查的6类35种进口高值器材中,卖给医院的价格平均为报关价的3.34倍。

 

    有植入物材料经销商道出了个中秘密:“生产商一般会以公开报价的35%~40%的价格卖给经销商,经销商通常以总价的50%往上加价,而医院则会在进货价格的基础上,加价5%后卖给患者。”以一个国产植入器械为例,其市场公开价为9000人民币。也就是说,在这个环节中,生产商以3600元出手,经销商再以8100元卖给医院,医院则加5%后,卖到患都手中就成了9450元。在流通过程中,这种医疗器械“增值”了5850元。更有甚者,有业内资深人士介绍说,一种骨科植入耗材的出厂价仅为3000人民币,但到了医院的价格就成了16000元,翻了5倍多。类似这些问题在业内绝非个别现象。

 

    医疗器械,特别是人体植入物价格虚高、有利可图,现已成为公开的秘密,吸引了大量中间商介入。不过,目前有关部门,还未出台切实有效的控制措施。在刚刚闭幕的“两会”上,众多代表、委员都对“看病贵、看病难”表示了极大关心,《征求意见稿》在这个时候出台,可谓抓住了“大好时机”。

 

    各有利益各说其理

 

    《征求意见稿》全文不过1000字,提出了六大措施,包括建立医疗器械价格监测体系;定期发布医疗器械市场价格信息;对部分医疗器械流通环节综合差价率进行适当控制;降低医疗机构销售医疗器械实际加价率;对医疗器械出厂价格或口岸价格进行必要的控制;加强价格监督检查。

 

    《征求意见稿》中对一次性低值医用耗材价格的规定拟定为:从出厂到最终销售给患者的总加价率不得超过40%。植(介)入型医疗器械,单位含税出厂(口岸)价格在5000元人民币以下的,其出厂到最终销售给患者的总加价率不得超过25%;单位含税出厂(口岸)价格5000元以上的,从出厂(口岸)到最终销售给患者的总加价率不得超过20%。

 

    对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征求意见稿》规定,单独向患者收费的医用耗材,单位实际进价在500元以下的,医院加价率最高不得超过10%;单位实际进价在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加价率最高不得超过5%;单位实际进价在5000元及以上的,加价额最高不得超过250元。

 

    另外,有关部门还将加强对医疗器械实际出厂或口岸价格的跟踪调查,如果纳入价格监测范围的有关医疗器械在一年内实际出厂或口岸价格累计上涨超过20%,又没有正当理由的,将对其采取最高限价措施。

 

    长期以来,医疗器械不在国家定价范畴内,医疗器械价格基本是靠市场调节,由买卖双方协商定价,随意性很大。分析上述六大措施,我们不难发现,管理部门希望对医疗器械价格实施系统管理,基本思路是通过行政监督和限价来降低过高的价格。价格管理部门想征求商家和医院的意见。而实际上这两者的意见并不难想像——很可能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现象。

 

    医疗器械行业产品多达3万多种,所用材料不同,生产方式不同,价格相差很大。北京万东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营销总监刘海辰认为:“目前在行业中的确有暴利存在,但也有很多厂家在亏损。国家制定价格政策,应该综合考虑这些因素,通过大量仔细调研,使价格最终回归到产品价值上,而不是搞简单的一刀切。”

 

    也有医院人士表示:“不是我们不想降价,而是一些进口植入耗材的定价掌握在他们手里,医院真正的加价幅度并不大,此举不足以将居高不下的价格真正降下来。”

 

    监管面临实际困难

 

    另外,从现实操作的层面来看,医疗器械的价格管理也并不容易。国内医疗器械的销售渠道有两种,一种是厂家直销到医院,另一种是通过代理商进入医院。定价权基本掌握在厂家或代理商手中,而医院则按比例加价。

 

    在科技含量较高的植入或介入物医疗市场方面,国产同类器械总体水平还较低,进口产品占优势地位。如果一独家代理商“一口咬住”价格,谁也了解不到进货时的真实价格。由于国内医疗器械尚未形成真正的竞争,如果生产同类、同标准医疗器械的厂家达成默契,组成价格保密联盟;同时,患者又需要这样的产品,在这样的市场供求况状之下,价格监管将怎么进行呢?回想十多年前,当时国外的CT等高端产品为什么价格长期居高不下?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舍我其谁”的供求状态。后来因以东软为代表的国产CT崛起,最终才打破价格坚冰。总之,限价动机虽好,但最终效果还离不开市场背景。

 

    有经销商直言不讳地说,不要认为从经销商到医院间的一大块利润都归了经销商,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给了医生个人。仔细分析该经销商的说法,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假定按照国家规定的加价比例进行操作后,生产商完全可以通过各种名目的费用,将出厂价与原先价格间的差价返还给经销商,经销商则还将这部分利润返还给医生,这样的结果是植入物医疗器械的价格仍旧下降不了。

 

    这就是说,虽然《征求意见稿》的目的是为了抑制虚高价格,解决看病贵的难题,但最终是不是有实际操作性,还有待进一步证实。业内有资深人士认为,这是国家第一次直接针对医疗器械行业的价格进行的行政干预,无论市场结论是什么,离高值耗材的降价已经不远了。(作者:温雅歆 黄凯)

 

(转载自《中国医药报》)

作者: 2006-4-5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