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直保持着以两位数速度增长的抗精神病药物,最近在国际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上出现了增速放缓的趋势。
有专家预计,今后几年这个市场在全球的平均增长速度大概保持在10%左右,与2003年高峰时期的增长速度20%相比,下降了近一半。甚至有专家更为悲观地预测,这一市场的增长速度下降得更快,只能保持在2%~5%的平均年增长率。
在全球抗精神病药物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增长速度放缓的情况下,国内市场的情况也让不少行业人士打上了一个问号。
全球增长放缓
对于美国市场的这种情况,波士顿Leerink Swann公司的分析师布鲁斯•;克莱纳认为,主要是由于这一市场经过礼来等知名企业的多年开发,已经相当成熟,而且各个企业在推出新产品上也不遗余力,因此虽然在全球市场份额达到120亿美元的背景之下,这个市场依然能保持10%的年增长率,但显然增长的动力正在逐渐削弱。
而且,在美国,因抗精神病药物所带来的副作用而引起的诉讼也不断出现。据传礼来制药公司已经为此预留了11亿美元,以应对诉讼。药物
不良反应已经成为抗精神病制药企业一个很大的问题。
据了解,礼来公司的再普乐(奥氮平)及其他抗精神病药物,在美国已经被指责会引发
糖尿病而受到了众多投诉。2005年,礼来公司为与再普乐有关的8000宗投诉案件中,就付出了6.9亿美元的代价。而阿斯利康公司目前也正面临着大约60起与思瑞康有关的诉讼案件。而且行业人士预计,诉讼案件的数量还会继续增加。
面对这些在市场上推出多年的畅销品种接连不断地引起投诉,加上对未来几年抗精神病用药市场需求增长放缓甚至更加悲观的估计,有分析师认为,抗精神病药物行业要维持增长的态势,需要新产品入市为其注入新活力。据悉,美国的惠氏公司将于明年推出新的抗精神病药物bifeprunox,届时或许会对这一市场产生一些刺激。
国际市场的悲观不会带到国内
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市场相比,国内的抗精神病市场目前的发育并不充分。因此,抗精神病药物市场在美国出现增长速度减慢的情况,我国市场上至少最近几年都不会出现。
作为发展中国家,由于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在承受了越来越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同时,精神疾病也逐渐增多。有人做过统计,认为精神障碍在我国的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已经跃居首位,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和恶性
肿瘤等疾病。
然而,与上述情况成对比的是,抗精神病药物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市场被作为与抗肿瘤等三大主流药物,但在国内的整个医药市场中却仅仅排到第七大类。而且在其中的抗抑郁药物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超过总市场份额的45%,抗精神分裂症药物市场占有率约为30%,正在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长。事实上,前者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只能算是神经系统用药,后者才属于抗精神病类药物。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经济条件和观念认识等的影响,对于精神疾病的治疗和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一直没有受到重视。据了解,在近3000万的精神疾病患者中,得到有效治疗的不足5%,与发达国家35%的就诊率相差甚远。
因此,对于上述9.8%这一增长速度,据国内较早涉足抗精神病用药市场的湖南洞庭药业的副总经理陈昌元估计,远不止于这个数字。据了解,洞庭药业所拥有的10多种抗精神病药物去年的销售额增长也有10%,加上国内目前这一领域市场发展并不充分的前提,因此他估计,在今后几年内我国抗精神病市场的增长速度保持在两位数的水平应该是有很大可能的。
专利到期有助国内药企扭转竞争劣势
尽管如此,目前国内抗精神病药物市场超过90%的份额却依然为外企所占据。
国内企业目前除湖南的洞庭药业外,尚没有较大规模生产抗精神疾病药品的企业。如果将广义上的抗抑郁药等神经系统疾病用药都算在内的话,国内目前涉足这一领域的,除了洞庭药业之外,还有位于江苏徐州的恩华药业、四川成都的大西南药业、山东莒南制药厂和北京益民药业等位为数不多的几家企业,产品基本上也都是以仿制药为主。
而据了解,随着近年内抗精神病用药领域几大产品专利的纷纷到期,也为国内企业提供了机遇。
目前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占据主要地位的是礼来的再普乐和强生的维思通,在抗精神分裂症用药市场上占有65%的份额。前者因其价格昂贵而使销售额居于首位,该药2004年在全球销售43亿美元;后者则因为价格相对便宜,而在医院的处方量上较前者领先。但是去年以来这两个产品受到了辉瑞公司的齐拉西酮等非典型抗精神病用药的挑战。主要原因是齐拉西酮在使用后没有出现像抗精神病用药常见的体重增加等副作用。
另外,阿斯利康的思瑞康在1997年上市并于2001年底登陆我国后,市场表现也不错。该药已经被列入《中国精神疾病治疗指南》,在我国市场上一直被作为精神分裂症的一线治疗用药。
另外,法国的著名制药企业赛诺菲-安万特也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据了解,该公司目前已经发现了一个已被证明在活性和治疗方面与氟派啶醇非常相似的NK3受体拮抗剂,而且该拮抗剂同时被证明具有出色的耐受性,这一实验已经进入
临床阶段,赛诺菲公司正在对其做进一步的研究。
(转载自《医药经济报》)
作者:
2006-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