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显示 收起
湖北省恩施自治州的行政区域曾为巴蜀管辖之地,故恩施州所产药材常冠“川”字而享誉国内外,自古就有“川广药材最有名”的说法,可见恩施地道药材的质量早已得到社会的公认。恩施自治州的行政区域管辖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变化,民国成立后,恩施州被划定为湖北省的行政管辖区域,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淡忘了恩施药材具有的“川药”地道性的历史,导致对恩施州出产的药材该属何类地道药材而彷徨。为对恩施地道药材的地道产区及地道性进行客观的评价,1998年“恩施地道药材品种调查及其开发前景的研究”在州科委立项研究,《中国中药杂志》2000年第4期刊发了《恩施地道药材开发前景》一文,引起很多读者和企业关注,本文因此主要论述恩施地道药材与川药的历史渊源。
一、川药产区的历史背景
恩施自治州是古代巴人的发源地,土家族祖先廪君后人以恩施为根据地,将势力向川东发展,在现在的重庆地带建立了巴国,而巴国主要是长江流域的川东与现今的鄂西地带、而后又归蜀国地盘,为此,恩施州出产的地道药材历来都冠“川”字外销出口,以示“地道”,直至恩施划归湖北省管辖后,因交通闭塞,其药材的出口,仍须由四川省万县和巫山的安平镇集散,冠“川”字药号,由两地的水路外销出口,而且通过查阅大量史料和医药文献,发现许多有名的川药如川断续、川独活等药材的地道主产区就是现在的恩施自治州,如川断续,明代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载,续断出《神农本草》……道地者蜀川者佳;又《湖北中药资源》载,湖北断续为川断续,主要分布的最佳适生地带为鄂西南山区的鹤峰、巴东、五峰……等地;又冯耀南在《中药材商品规格质量鉴别》一书中明确指出:川断续主产湖北巴东、鹤峰、五峰、四川涪陵、湖南石门,以湖北产量大、质量优,尤以鹤峰质量最优。诸如此类的文献很多,足以说明恩施州的地道药材冠用“川”字和川药产区的历史背景,综合对地理生态环境调研,我们认为恩施自治州应是地道药材川药的主产区之一,因此,应建立有别于南药产区的湖北“恩施地道药材”产区。
二、恩施自治州的地理生态环境
地理区位 恩施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跨东经108。23、~110。38、,北纬29。07、~31。24‘,西与重庆市的黔江,南与湖南湘西,北与宜昌市的五峰、秭归、长阳和神农架林区接壤,地处四川盆地与江汉平原隆起部和由云贵高原东延的武陵山脉、秦岭南麓,北缘大巴山脉。由于恩施自治州与云贵川高原处于同类的地理环境中,所以生长的地道中药材种类也十分相似。
气候特点 气候随着地道药材产区地域分布的垂直高度(最低海拔66.8M,最高海拔为3005M)变化表现出明显差异,以热量为主导因素,辅之以降水分布的特点分属于温和湿润、温凉潮湿、寒冷过湿三个类型。
温和湿润型:海拔800~1200米的二高山,年有明显四季之分,但冬长夏短,春迟秋早,年均气温12~14℃,无霜期230~260天,1月平均气温0.8~2.8℃,7月平均气温22.5~24.8℃,≥10℃积温3600--4340℃,年降水量1200—1400mm之间,相对湿度82—85%,属于温和湿润的中山气候,适宜于玄参等药材生长。
温凉潮湿型: 海拔1200--1500米的高山,全年无霜期<230天,年均气温<12℃,1月平均气温1—0.8℃,7月平均气温20.4—22.5℃,年降雨量1500—1600mm或以上,雾多湿重、相对湿度85%,干燥度<0.5,属于温凉潮湿的高山气候,适宜于黄连、厚朴、续断、湖北贝母等药材生长。
寒冷过湿型: 海拔1500米以上的大高山,年降雨量1800mm左右,相对湿度85%或以上,年均气温<10℃,1月平均气温<1.5℃,7月平均气温<20℃,≥10℃积温2200--3000℃,全年无霜期203—214天,为寒冷过湿的高山气候,适宜于党参、当归、黄柏、续断、独活、缬草、贯叶连翘等药材生长。
土宜性 恩施州地道药材基地大多为传统的药材生产地,土壤一般深厚、肥沃、湿润、爽水,土壤类型主要有碳酸盐山地黄棕壤、泥质页岩山地黄棕壤、石英质岩山地黄棕壤、碳酸盐岩山地棕壤、石英质岩山地棕壤等五大土属,包括黄筋土、砾质黄筋土、大泥土、灰泡土、砾质灰泡土、黄棕扁砂土、黄棕扁砂泥土、硅黄筋土、砾质硅黄筋土、硅大泥土、硅灰泡土、棕黄土、砾质棕黄土地、冷灰泡土、砾质冷灰泡土、硅冷灰泡土、砾质硅冷灰泡土等土种,沟槽、山原、缓坡地段的土壤土体一般在1米以上,耕层厚度15—20cm,粒状结构疏松或松泡,土壤反应酸性为微酸性,PH值5.3—6.4。无论是二高山、高山和大高山,地道药材栽培均要求土壤深厚、疏松、潮湿、富含腐殖质和有机质,速效养分较丰富。
环境质量的检测及分析 为进一步确立恩施药材产区的环境质量,恩施州科委根据国家中药材GAP要求,组织环境检测部门对全州板党、紫油厚朴、黄连、贝母、独活、续断、玄参、缬草、贯叶连翘、黄柏、大黄、三叶木通、竹节参等药材主产区空气、土壤、灌溉和加工用水质进行质量检测。
环境空气质量:全州地道药材产区多分布在植被覆盖率高的高山或深山,人烟稀少,大气无污染。据采样分析,空气中均未检出SO2、NO2。日均值变幅为0.009—0.52mg/m3、平均值为0.024mg/m3,TPS变幅为0.0006—0.001mg/m3,平均值为<0.001mg/m3。氟化物均未检测出。四项质量指标均符合GB3095-1996《环境质量标准》一级标准,环境空气质量优良。
土壤环境质量:土壤环境中重金属污染与成土母质、灌溉水及地下水、大气沉降物、农用物质(肥料、垃圾堆肥、农药、污泥)等直接相关。据在地道药材产区采集土样进行重金属Pb、Cd、As、Cr(VI)、Hg的检测,统计结果(n=40)各项参数指标均远低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的限值,充分说明基地土壤符合GAP要求。土壤中农药残留物六六六、DDT检测结果均<0.001mg/kg,远低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一级标准中≤0.5mg/kg的限值,说明土壤具备建立绿色、有机地道药材GAP基地的基础条件。
灌溉加工用水环境质量:各地道药材产区的灌溉和加工、用水水源水质各项参数化验结果统计显示,各项质量指标均符合GB3838--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水源优质。
以上表明,恩施自治州地道药材产区的气候、土壤的环境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和要求,生态环境适宜地道药材的生长。
三、恩施地道药材品种
“恩施地道药材”地域概念确立的依据,是鉴于“恩施”在历史上为鄂西的文化和经济中心,可涵盖历史川药产区鄂西南山区的宜昌五峰、长阳、兴山和秭归等县。对川药产区历史背景的确立,则可体现恩施地道药材的地道性和质量、地位,本文研究的品种主要是以生长在恩施州境内的地道药材为主要品种。
“恩施地道药材”品种确立的依据,是根据地方志及历代本草对恩施药材的记述,结合中医临床应用常冠用的地域名或特征名,如板党、板贝、紫油厚朴等,以及市场销售情况,采用排除法,调查本区域的骨干药材品种与其资源优势及质量的社会公认性,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从而确立恩施地道药材品种。通过研究,依据市场情况,将地道药材品种分为主干品种和一般品种。
恩施地道药材主干品种:
五鹤续断、紫油厚朴、板党、鸡爪黄连、湖北贝母(板贝)、巴东独活、建始大黄(药用大黄)、川黄柏、建始玄参、来凤金线白花蛇10种。
恩施地道药材一般品种:
窑归、明天麻、巴东木瓜、巴东藁本、磨荆芥、凤枳壳、川木通、三叶木通、川冬麦、川杜仲、川丹皮、川桐皮、川升麻等13种。
经过调查研究和文献查阅“恩施地道药材”的地域概念 ,明确了恩施州具有川药产区的历史背景,为提高恩施地道药材的地道性和质量地位提供了依据,并为国家建立川药系统的湖北“恩施地道药材产区”提供了史料依据。首次确立了恩施地道药材23种,结合现今的市场动态又分别确立了其中的主干品种10种和一般品种13种,正确处理优先与同步发展和对野生资源保护的关系,克服发展中的盲目性。
综上所述,恩施道地药材可以成为加速恩施州民族经济、民族文化、民族医药发展的主要产业,按照国家《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的要求,立足以企业培植药业大户为主体与农户实行定单药业的运作模式,确保中药材GAP研究及示范基地建设的实施,结合各县市的实际,抓好一县一品的品牌建设,并有效的发挥恩施地道药材生长在富硒地带的特殊优势,研制同药异效的富硒中药材特色产品,力争在近年内完成的中药材SOP的制定和申报国家中药材GAP认证工作,并在州委、州政府药业产业化政策的调控和指导下,结合当今市场需求的实际,适度发展,形成规模,争创药材种植年效益1—2亿元以上,同时加大科技经费的投入,加速产品开发、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和制药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经过数年的努力,向国家申报在川东与鄂西南的结合处建立川药系统的湖北“恩施中药材市场”将是水到渠成之事。(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 湖北中医学院 原载《恩施通讯》200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