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药品天地专业药学实验技术色谱技术色谱入门

现代液相色谱进展(三)

来源:药物分析网
摘要:3液相色谱的检测器液相色谱中检测器是最脆弱的部分。八十年代初便有各种各样的检测器问世,但一般集中在高等院校和仪器公司里。有关检测器应用的论文成千上万。最流行的是可变波长检测器,而固定波长检测器由于最适合用于大范围的各种芳香化合物得到广泛应用。...

点击显示 收起

3 液相色谱的检测器
    液相色谱中检测器是最脆弱的部分。八十年代初便有各种各样的检测器问世,但一般集中在高等院校和仪器公司里。有关检测器应用的论文成千上万。最流行的是可变波长检测器,而固定波长检测器由于最适合用于大范围的各种芳香化合物得到广泛应用。折光指数检测器,主要是应用空间排阻色谱在高分子工业以及食品和饮料工业中糖的检测,由于工业界很少发表所测得的结果,其论文数相对较少。发展最迅速的是开变波长光电检测器和电化学检测器。依赖使用的检测器合理检测峰型或试样纯度,用柱前和柱后衍生化技术和别的新技术(如化学放大或激光源使用)获得更多的信息。
    除了早期LC书籍中所涉及的检测器外,还有许多现在HPLC检测器方面的综述[18]。随着后来发展,毛细管液相色谱和毛细管电泳中使用敏感的吸收系数检测器,其一途径是论述了光照射晶轴得到明显的改进,另一途径论述了从吸附电解质到荧光物质增加到流动相中能量转换,用连续的次级发射改进检测限。Berthod 论述了LC中激光检测器的使用,他讨论LC检测器性能需要,相关激光性能,以及几个激光—LC相结合的例子,包括光扫描、荧光、光电离子化、热光离子化、折光率、光度和声光检测器。Dasgupta[19] 引用170篇参考文献论述柱后操作技术在离子色谱(IC)中改进选择性和敏感度,Rochlin[20] 引用36篇文献比较不同类型的检测器。
    液相色谱新的检测技术不断发展,以适应毛细管和微球柱大小的需要,Fielden论述了近几年正在迅速发展的液相色谱检测技术,并将其分成二大领域,即光谱和电化学检测器,他也考虑到扩大柱后流动试剂检测领域。据此,Freeman 等论述了在液相色谱中生物化学柱后反应检测技术,酶、蛋白质和抗体的使用从改进检测器选择性和敏感度角度讨论。Martin等人论述了当今控制环境污染分析和监测方面面临的挑战,他们检验了多种分析技术,包括一些液相色谱仪,可以保证应用于控制环境污染问题,在相关的一篇综述中,Chau评价了可以提供分析金属离子的色谱技术,液相色谱技术同特殊元素检测相结合,可以分离金属络合物结构,对于大气、水、残渣和鱼样的金属离子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在近年来兴起的DNA分析领域中,已有不少人报道评价聚合酶链反应产品的液相色谱分离和检测中定量分析准确度和精密度。Gaus描述了由PCR 允许的DNA放大技术准确定量,不需要放射性标记。在一项值得庆贺的研究中,Schmitt等论述了如何合同放大二极基因组的样品作为内标物,在PCR基础上,在各种细胞和组织中主要基因组样品和成纤维细胞增长因子b 的液相色谱分析。
    各种各样检测器的研究论文层出不穷,如紫外—可见光度检测器, 拉曼光谱检测器,荧光检测器,化学荧光检测器,质谱检测器,电化学检测器,核磁共振检测器以及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等等。总之,检测器的研究其共同的方向均朝着灵敏度高、重新性好、相应快、线性范围宽、适应范围广、对流动相流量和温度波动不敏感、死体积小等特性。
4 参考文献
[1] Taylor P J, and Sherman P L. J. Liquid Chromatogr. 1979,2:1271.
[2] Seta K, Washitake M, Anmo T, Takai N and Okuyama T, Bunseki Kagaku .1978,27(73).
[3] Kataev A D, Saburov V V, Reznikova O, Kapustin D V, Zubov V P. J.Chromatogr. A 1994,660:131-6.
[4] Jinno K, Nakamura H. Chromatographia. 1994,39:285-93.
[5] Svec F, Frechet J M, J. Chromatogr. A 1995,702:89-95.
[6] Danielson N D, Wangsa J, Shamsi S A. J. Liq. Chromatogr.1995,18:2579-92.
[7] Smigol, V, Svec F, Frechet J M. J. Anal. Chem. 1994,66:4308-15.
[8] Sander L C, Wise, S. A.LC-GC .1990,8(5):378.
[9] Dasko L. J. Chromatogr. 1991,543(2):267-75.
[10] Jpark J H, Dallas A J, Chau P, Carr P W. J. Phys. Org. Chem.1994,7(12):757-69.
[11] Cheong W J, Choi J D, Bull. Korean Chem. Soc. 1994,15(10):868-73.
[12] Park, J H, Dallas A J, Chau P, Carr, P W. J. Chromatogr. A1994,677(1):1-9.
[13] Levin M, Grizodoub A, Leontiev D, Georgievsky V. Chromatographia.1995, 40(516):321-8.
[14] Heron S, Tchapla A. Analysis .1993,21(6): 269-76.
[15] Buszewski B, Jaroniec M, Gilpin, R K. J. Chromatogr. A 1994,668(2):293-9.
[16] McCalley D V. J. Chromatogr. A 1995,708(2):185-94.
[17] Cui Y, Olesik S V. J. Chromatogr. A 1995, 691(1-2):151-62.
[18] Mckinley W A, Popovich D J, Layne T. Am. Lab. (Fairfield, CT)1980,12(8):37-38,40,42,45-47.
[19] Dasgupta P K. J. Chromatogr. Sci. 1989,27:422-48.
[20] Rocklin R D. J. Chromatogr. 1991,546:175-87.

作者: 2007-9-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