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药品天地专业药学实验技术色谱技术色谱分析实例

单扫描示波极谱法测定药物中的苯妥英钠

来源:www.sepu.net
摘要:摘要:建立了测定笨妥英钠的新方法。该还原波二阶导数峰电流与苯妥英钠浓度呈线性,线性范围为2.5~50μg/mL,检出限为2.0ptg/mL。该方法用于片剂中笨妥英钠含量的测定,结果满意。苯妥英钠是一种常用的抗癫痫药物,对癫痫大发作和局限性发作有较好疗效,同时也可用于治疗快速定型性心率失常、三叉神经痛和坐骨神......

点击显示 收起

 
    摘 要:建立了测定笨妥英钠的新方法。在0.016 mol/L B-R (PH 7.0)缓冲溶液中,本妥英钠产生一还原波,峰电位为-1.18 V。该还原波二阶导数峰电流与苯妥英钠浓度呈线性,线性范围为2.5~50 μg/mL,检出限为2.0 ptg/mL。该方法用于片剂中笨妥英钠含量的测定,结果满意。
    苯妥英钠是一种常用的抗癫痫药物,对癫痫大发作和局限性发作有较好疗效,同时也可用于治疗快速定型性心率失常、三叉神经痛和坐骨神经痛。对本妥英钠的分析检测,已报道的方法主要有液相色谱法、光度法、毛细管电泳法免疫法等,而电化学方法迄今未见报道。本文在0.016 mol/L B-R(pH 7.0)缓冲体系中,建立了测定苯妥英钠的新方法。本法与液相色谱等方法比较,具有仪器简单、操作快速及灵敏度较高等特点。用于片剂中苯妥英钠含量的测定,结果满意。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JP3-1型示波极谱仪(山东电讯七厂),三电极系统:滴汞工作电极,饱和甘汞参比电极,铂丝辅助电极。电位扫描速率250 mV/s,滴下时间5 S。CHI660型电化学工作站(美国,CH 仪器公司)由CHI660软件控制在Windows环境下工作。三电极系统为303A型静汞电极(美国,EG&G PARC公司),饱和甘汞参比电极和铂丝对电极。1.0 mg/mL苯妥英钠(PHT,江苏盐城制药厂)标准溶液:准确称取0.2500 g PHT,用0.01 9/6 NaOH溶液溶解后,定容至250 mL容量瓶中;苯妥英钠片(西北第二制药厂)。其它试剂均为分析纯,实验用水为二次蒸馏水。
    1.2 实验方法
    25 mL容量瓶中分别加入适量的PHT标准溶液、0.04 mol/L B-R(pH 7.O)缓冲液10.0 mL,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转移部分溶液于极谱池中,以-0.70 V 为起始电位,测量-1.18 V 处还原波的二阶导数峰电流。
    1.3 样品分析
    取50片苯妥英钠片,研磨后溶于0.01 9/6 NaOH 溶液。向25 mL容量瓶中加入适量的试样溶液,其余步骤同上。由校准曲线计算片剂中PHT 的含量。
    2 结果与讨论
    2.1 支持电解质的选择
    本文试验了多种缓冲底液,结果显示,在碱性的NH3-NH4C1(pH 9.26)介质中,在-0.70~ -1.70 V范围内无任何与PHT相关的峰出现;在酸性的HAc-NaAc(pH 4.7)介质中,PHT于一1.2O V处出现一还原波,但在该酸性介质中,苯妥英钠由于结合溶液中游离CO2而析出不溶性本妥英,致使溶液混浊 ;在中性的B-R (pH 7.O)缓冲介质中,PHT 于-1.18 V处出现一还原波,其二阶导数峰峰形尖锐、稳定(图l曲线b)。因此,选用B-R缓冲溶液为支持介质。
    2.2 pH值对峰电流及电位的影响
    实验表明,当介质pH在6.09~ 6.59时,PHT还原波的二阶导数峰电流i 随pH 值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当介质pH在6.59~ 7.54时,峰电流i 达到最大且保持稳定;当介质pH>7.54后,峰电流随pH 值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图2曲线a)。同时二阶导数峰电位E。在6.59    2.3 线性、重现性及样品测定
    在0.016 mol/L B-R (pH 7.0)支持电解质中,PHT还原波的二阶导数峰电流 与苯妥英钠浓度在2.5~5Oμg/mL范围内呈线性,线性表达式为:i p(μAs-2)=1.O8+ 0.46 CPHT(r=O.9983,n=10)。平行测定l5次,峰电流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5%。测定了苯妥英钠片中PHT 含量。5次平行测定的PHT含量分别为标示量的97.2 、99.1 、102.5 9/6、101.8 及98.4% ,相对标准偏差为2.3 。
    2.4 电极过程研究
    2.3.1 循环伏安图:循环伏安实验表明,阴极扫时出现一还原峰,峰电位-1.18 V,阳极扫时出现一氧化峰,峰电位-1.O2 V,两峰峰电位差AE-160 mV,峰电流之比    2.3.2 电极反应机理:根据文献报道,苯妥英钠分子的咪唑环具有类似苯环的惰性,其C=N在汞电极上不易还原,而共轭C=O 的电活性则较强 。

参考文献
[1] Ubbink J B,Lagendijk J,Vermaak W H.J.Chromatogr.[J],1993,620(2):254.
[2] 邱丰和,刘力,罗毅等.色谱[J],1995,13(3):218.
[3] 杨德忠.罗 勤,李焕宇.第二军医大学学报[J],1994,15(4):378.
[4] Rao G R.Murty S S N.India Drugs[J],1981,19(1):22.
[5] Belikov V G,Kompantseva E V,Suprnov V V.Farm.Zh.[J],1977,6:51.
[6] 黄慧玲,只达石,周小东.分析测试学报[J],1999,18(1):49.
[7] Colbert D L,Smith D S,Landon J et a1.Clin.Chem.[J],1984,30:1765.
[8] 苏薇,林其燧,宋耀虹.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J],2000,22(1):93.
[9] 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372
[1O] Laviron E.J.Eelectroana1.Chem.EJ],1974,52:355.
[l1] 陈敏为,甘礼骓.有机杂环化合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137.
[12] Li Qilong,Liu Xinyu.Ana1.Chim.Acta[J],1992,258:171.

 

作者: 2007-5-2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