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药品天地专业药学实验技术色谱技术色谱论文

1-硝基蒽醌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来源:中国色谱网
摘要:摘要:用V(N,N-二甲基甲酰胺)∶V(1,4-二氧六环)∶V(二甲基亚砜)=5∶2∶1混合溶剂溶解试样,利用WatersNova-pakC18色谱柱,以1,4-二氧六环/甲醇/水=15/45/40(体积比)混合溶液为流动相,对1-硝基蒽醌样品进行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与分析研究。在所确定的色谱分离体系中,样品中各组分全部出峰且基本上达到了基......

点击显示 收起

摘 要:用 V(N,N-二甲基甲酰胺)∶V(1,4-二氧六环)∶V(二甲基亚砜)=5∶2∶1 混合溶剂溶解试样,利用 Waters Nova-pak C18 色谱柱,以1,4-二氧六环/甲醇/水=15/45/40(体积比)混合溶液为流动相,对 1-硝基蒽醌样品进行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与分析研究。 在所确定的色谱分离体系中,样品中各组分全部出峰且基本上达到了基线分离,对定量方法进行了讨论,加标回收率除 1,7-二硝基蒽醌外其它组分均在95%以上,相对标准偏差 RSD≤0.68%(n=5),方法已用于实际样品的测定。 1-硝基蒽醌(简写为1-NO2AQ)是生产咔叽-2G(军装绿)染料的重要中间体,也是生产1-氨基蒽醌(1-NH2AQ)的原料,它是蒽醌(AQ)在H2SO4介质中用HNO3硝化的产物。蒽醌的硝化过程及其产物非常复杂,理论上有12种异构体[1],但在我国目前工艺条件下,主要有:1-NO2AQ 和 1,6-二硝基蒽醌[1,6-(NO2)2AQ]、1,7-二硝基蒽醌[1,7-(NO2)2AQ]、1,5-二硝基蒽醌[1,5-(NO2)2AQ]、1,8-二硝基蒽醌[1,8-(NO2)2AQ]、2-硝基蒽醌[2-NO2AQ]等六种及残余的蒽醌(AQ),其中1,5-(NO2)2AQ、1,8-(NO2)2AQ是生产SBG-L和2BLN(警蓝)染料的中间体。寻求一个准确、快速的定量测定方法,及时提供测定数据,对蒽醌硝化或进一步还原生产 1-NH2AQ的工艺控制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采用HPLC法,探索出了一种新的色谱分离体系。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美国 Waters 515 型高效液相色谱仪;Waters 486 UV/VIS 检测器;20μL 平头微量注射器;超声波发生器;隔膜真空泵。   甲醇(HPLC级)、1、4-二氧六环(HPLC级)(DOP)、二甲基亚砜(DMSO)、N,N-二甲基甲酰胺(DMF),AR级,(上海试剂一厂);水为亚沸蒸馏水。 1.2 色谱分离条件   色谱柱:Waters Nova-pak C18 不锈钢柱 150×3.9 mm;流动相: DOP/CH3OH/H2O = 15/45/40(体积比,以下同);流速:1.0 mL.min-1;柱温: 25℃;检测波长:254 nm;进样量:10 μL。 1.3 实验方法   取少量 1-NO2AQ 样品(约15 mg)于 25 mL 容量瓶中,加入 15 mL DMF/DOP/DMSO=5/2/1(体积比,以下同)混合溶剂,于超声波发生器上溶解完全,用 0.45 μm 尼龙膜过滤器过滤,待仪器基线平稳后,用微量注射器进样 10μL,控制流量1.0mL.min-1,温度 25℃,用预先超声脱气的 DOP/CH3OH/H2O =15/45/40 溶液为流动相,于 254 nm 处测吸光值,用面积归一法求1-NO2AQ 及其异构体的含量。 2 结果与讨论 2.1 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 2.1.1 溶剂的选择 硝基蒽醌样品很难溶解于甲醇、己烷、乙酸、乙腈、氯仿、水、1,4-二氧六环等单一的常用溶剂中。DMF很容易溶解样品,但在实际应用中发现,大量地使用单一的DMF作溶剂对柱效、柱寿命影响很大,在实际工作中,这种选择是不可取的。通过对硝基蒽醌各异构体的分子结构及其极性、溶解度参数等性质进行考察,利用相似相溶原理选择了DMF/DOP/DMF(5/2/1)混合溶剂,在超声波作用下很容易使样品溶解完全。其中,溶剂组分之一1、4-二氧六环具有与AQ 和1,8-(NO2)2AQ相似的分子结构,调节1、4-二氧六环的含量,可使样品中 AQ 和 1,8-(NO2)2 AQ的溶解量发生变化。 2.1.2 分离柱的选择 利用试验方法所选用的流动相,分别对 Lichrosorb RP-18、Nova-pak C18、Necleosil 100-3、Spherisorb C18、Symmetry C18 等色谱柱及不同尺寸的上述柱进行了试验,选择 Nova-pak C18 反相色谱柱进行 1-NO2 AQ 样品的分离,样品中各组分出峰完全且峰形对称,图1为1-NO2 AQ 粗品的色谱图。 图1 1-NO2AQ 粗品的色谱分离曲线及其测定结果 Fig.1 Chromatographic separation curves and determination results of impure 1-NO2AQ sampleconditions are the same ones in 1.2条件同1.2 2.1.3 流动相的选择 流动相的选择是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中的难点所在,通过大量试验表明,选用 DOP/CH3OH/H2O (15/45/40)混合溶液作流动相,样品中各组分可在 20 min 内全部出峰,各组分基本上达到了基线分离,且峰形对称。流动相溶液中,甲醇的比例降低,样品的分离度逐渐得到改善,当甲醇降至 45% 时,各组分基本得到基线分离,再降低甲醇的含量,分离度变化不大。流动相组成中 1,4-二氧六环的量增加或减少,色谱图中AQ 与1,8-(NO2)2 AQ的峰面积明显随之变大或变小,这也证实了 2.1.1 的结论。当1,4-二氧六环达 15%(体积分数)时,同一样品中的AQ 与1,8-(NO2)2 AQ的峰面积达到最大值且稳定。 表1 分析结果 Tab.1 Determination results of samples 序号 保留时间 (min) 组分名 峰面积 含量 (%) 1 3.8831 1.8-(NO2)2AQ 4.04+05 2.4383 2 4.8011 1.5-(NO2)2AQ 4.69+05 2.8566 3 8.0588 未知峰1 1.18+04 0.07184 4 7.0216 1-NO2AQ 1.26+07 75.9117 5 7.6766 1,7-(NO2)2AQ 6.75+05 4.0981 6 8.0550 1,6-(NO2)2AQ 7.92+05 4.8026 7 10.1532 未知峰2 2.54+04 0.1548 8 12.7782 AQ 5.93+05 3.6046 9 14.4799 未知峰3 4.88+04 0.2954 10 14.9717 未知峰4 7.45+04 0.4511 11 15.8938 2-NO2AQ 8.82+05 5.3321 2.1.4 温度对分离的影响 采用 1.3 试验方法,当t≤10℃时, 1,6-(NO2)2AQ、1,7-(NO2)2AQ及1-NO2 AQ的分离度很差,1,7-(NO2)2AQ 和 1-NO2AQ 的峰几乎完全重叠,分离时间也需50~60 min。当 10℃≤t≤16℃时,1,7-(NO2)2AQ 与 1-NO2AQ 分离,但 1,6-(NO2)2AQ 和 1,7-(NO2)2AQ 的分离度依旧很低。当t≤20℃时,各组分的分离度及峰形完全改善,且可在 25 min 内完成分离,试验中确定 t=25℃。 2.1.5 定量分析方法 硝基蒽醌样品中 1-NO2AQ 的含量一般在 75% 以上,1,6-(NO2)2AQ、1,7-(NO2)2AQ 、1,5-(NO2)2AQ、1,8-(NO2)2AQ、2-NO2 AQ 及残余的 AQ 总共不足 25 %,其它异构体含量极少。在所选择的色谱分离体系中,样品中各组分均能通过色谱柱且在 254 nm 处有响应。同时,样品中各组分在色谱分离过程中均不起化学反应,故可采用面积归一法进行定量。 为对比分析,我们将 1-NO2AQ 粗品用 DMF 及 DMF/DOP=5/1(体积比)进行了重结晶,再将重结晶样品进行层析分离,分别制得了一定量的1-NO2AQ、AQ、1,5-(NO2)2AQ、1,7-(NO2)2AQ 和 1,6-(NO2)2AQ 纯品,利用纯品进行了对照实验。 2.1.6 加标回收试验 定量称取用层析法制得的各异构体及蒽醌的纯品,分别用 DMF/DOP/DMSO 混合溶剂溶解,定容于 25 mL 容量瓶中,分别取一定量的纯品溶液加入到图1样液中,按试验方法分别测定所加组分的总量,测定回收率,结果见表2。 表2 加标回收结果(n=5) Tab.2 Determination results of additional standard samples 组分 原含量 (μg) 加入量 (μg) 测定值 (μg) 回收率 (%) 相对标准偏差(%) RSD 1-NO2AQ 4.55 3.00 7.53 99.33 0.24 AQ 1.46 1.00 2.41 95.00 0.60 1,8-(NO2)2AQ 1.72 1.00 2.68 96.00 0.43 1,5-(NO2)2AQ 2.46 2.00 4.51 102.50 0.64 1,7-(NO2)2AQ 2.88 2.00 4.65 88.55 0.59 1,6-(NO2)2AQ 2.16 2.00 4.24 104.00 0.68 2.1.7 重现性测定 对不同硝基蒽醌样品按照实验方法操作,对样品中几个典型组分分别进行了五次平行测定和比较,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 (RSD%)均小于 0.68%。Q 检验法表明,各重复测定结果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1)。 作者简介:陈景文(1968-),男,工程师 陈景文(盐城工学院化工系,盐城 224003) 参考文献 [1]王结成,马月华.分析化学,1981,9(6):721
作者: 陈景文 2007-5-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