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显示 收起
2月28日,英国政府下属的药物安全管理机构(MHRA)对69种感冒药进行了评估,发现多种常用的非处方类儿童感冒药和咳嗽药不仅没效果,而且还可能带来各种副作用,甚至会造成致命危险。3月22日,CCTV《每周质量报告》就此进行了报道,并发表了国内抗感冒药的现状报告。报告称,经过调查发现,国内市场上销售的绝大多数感冒药,含有多种会对儿童产生严重副作用的成分,严重时有可能造成儿童的死亡,建议2岁以下儿童尽量不要使用感冒药,6岁以下儿童应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对此,很多家长对感冒药表现出了担心,对国内市场上的感冒药产生“信任危机”。针对这一情况,店员有必要教会顾客正确认识小儿感冒及用药。
感冒药真的毫无作用?
90%的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本来治病应以控制或清除病原体为根本,然而,至今还没有能够迅速杀灭这些病毒的特效药物。当前国内外各种抗感冒药主要是解除或减轻症状的“治标”药物。显然,不能说对症治疗的药物就是毫无效果的。治疗溃疡的制酸剂,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平喘剂都是“治标”药物,与感冒药的作用是相同的。临床实践证明,不论是中药还是西药,对感冒的治疗都具有一定效果。因此,不能因国外的有关报道而对目前国内销售的抗感冒药全盘否定。
据了解,早在2007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就曾公布,在2004年和2005年,至少有1500名2岁以下儿童服用感冒药后,出现惊厥及心血管、呼吸、神经系统的副作用。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也发布过类似的警示。不过,至今美国人每年还是要吃掉价值20亿美元的感冒药。
目前,市面上的感冒药有100多种,但是组方相同或大致相同者甚多,
主要成分大致有对乙酰氨基酚、氢溴酸右美沙芬、盐酸伪麻黄碱、马来酸氯苯那敏、苯海拉明、咖啡因人工牛黄、盐酸金刚烷胺。笔者曾对市面上常见的25种感冒药的主要成分做过调查,发现不少感冒药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和马来酸氯苯那敏——含对乙酰氨基酚(23/25)占96%;含马来酸氯苯那敏(20/25)占80%;含盐酸伪麻黄碱(8/25)占32%;含氢溴酸右美沙芬(5/25)占20%;含咖啡因(15/25)占60%;含人工牛黄(10/25)占40%;含苯海拉明(2/25)占8%;含盐酸金刚烷胺(6/25)占24%。因此,药店店员在销售感冒药时,应提醒顾客注意药物成分,避免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感冒药,以免加重毒副作用。
小儿感冒能“硬扛”?
近日,有专家指出,绝大多数病毒性感冒其实可以自动痊愈,在这种情况下只需要加强护理,补充营养,多休息,再有针对性地进行退烧等治疗,并不需要用药。小孩一旦患上感冒,家长应带孩子前往儿科就诊,并根据医生的建议用药治疗,切不可随意用药。笔者认为,伤风感冒对成年人来讲只是“小菜一碟”,随便对付一下,“扛几天”就扛过去了。可是小儿患了感冒不应该“硬扛”,原因有二:一是许多小儿传染病都是以感冒症状为“序曲”的,如果孩子出现感冒症状时,忽略了它是严重疾病的“开场白”,那么,就会被“感冒”的假象所忽悠,进而延误了诊疗时机;二是小儿感冒容易发生几种严重的并发症,如病毒性心肌炎、肺炎、急性喉炎或诱发急性肾炎等。因此,孩子得了感冒不能“硬扛”,应及时去看医生。
小儿感冒首选中药
与西药比起来,传统中药毒副作用小,因此,小儿患感冒时应该在儿科医生的指导下,慎重选择中药进行治疗。
中医依据病因把感冒分为风寒型、风热型和暑热型三种,在用药上也有区别。风寒型感冒表现为身热头痛无汗、四肢疼痛、鼻塞声重、流清涕、咳嗽、痰白清稀,口不渴、舌苔白,治疗应选择辛温解表类药,宣肺散寒。中成药可选择小儿感冒冲剂、小柴胡片、风寒感冒颗粒、小青龙合剂、香苏散等。风热型感冒表现为发热重、轻微发冷、头胀疼、鼻流粘涕或黄涕、咽喉肿疼、咳嗽、痰黄稠、口渴、舌苔黄或薄白,宜宣肺清热、辛凉解表,可选用银翘解毒丸、桑菊感冒片、感冒清热冲剂口服。暑热型感冒宜清热祛暑、清气分热,可选用藿香正气冲剂或口服液。
食疗对小儿感冒也有一定疗效:风寒感冒——①生姜红糖茶:生姜3片捣烂,红糖适量,开水(或用滚粥)冲泡,趁热服用,出汗为佳。②姜苏饮:生姜3片,紫苏叶6克,用水半碗煮沸,加适量红糖,趁热服用。③葱乳饮:葱白5根,洗净剖开,加母乳(或牛奶)50毫升,放入杯内加盖,沸水煮熟,去葱后,倒入奶瓶喂婴儿饮服。④苏叶粥:粳米50克煮粥,临熟时加紫苏叶6克,再煮5分钟,加盐调味,趁热食粥。风热感冒——①菊花茶:菊花10克,开水冲泡,加白糖适量,代茶饮用。②桑菊豆豉茶:桑叶、菊花各6克,豆豉3克,煎水饮用。③绿豆茶:绿豆30克(捣烂),绿茶3克(布包)加水适量煎至半碗,去茶叶包后,加糖适量服用。
相关链接
小儿合理使用抗感冒药要点
1.小儿的身体发育还不完善,对感冒药中某些成分的代谢解毒功能较差,因此,服用各种OTC抗感冒药要慎之又慎;2岁以下的婴幼儿尽量不要使用非处方感冒药,6岁以下儿童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
2.提倡瞄准主要症状来遴选药物,尽量使用“单味”药而不用复方药品,能局部用药解决的就不采用全身用药。如患儿发烧较高,可选用安乃近溶液滴鼻、头部冷敷、酒精擦浴;对待咳嗽,一般不用镇咳剂,可用祛痰止咳药,如乙酰半胱氨酸(富露施)、氨溴索、甘草合剂、必漱平、鲜竹沥等。对待鼻塞,主要是对乳幼儿进行鼻部护理,妈妈要帮助乳儿擤鼻涕,在外鼻孔抹一点凡士林油能减轻鼻子堵塞,如鼻涕黏稠可用吸鼻器或棉球捻成小棒弄出鼻涕。如果鼻子堵塞造成吃奶困难,则可在吃奶前15分钟用5%的盐水滴鼻液滴鼻,过一会儿用吸鼻器将鼻腔中的盐水和黏液吸出。
3.小儿感冒,家长们最关心的是发烧,普遍认为必须快快退烧为当务之急。然而对发热的看法应一分为二。当然,发热不是好事,但也未必是坏事。发热是致病因素侵入人体后,人体采取抵抗的一种表现。通过发热调动人体的各种积极因素,以消灭“入侵之敌”。因此,小儿发烧时,家长不要急着用退热药,当体温在39℃以下,可先用物理降温,如果体温持续在39℃左右或以上就可考虑用药物降温。
4.家长在选用(选购)抗感冒药时存在三个误区:其一是对抗感冒药的组成不了解,不能根据主要症状来选购适合孩子病情的药物;其二是跟着广告走,广告主要是宣传该药的特点、功效和适应症,而对不良反应、毒副作用则是避重就轻;其三是认为多吃药好得快,盲目增加药量或品种,忽视了随着药量和品种的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也在增加。
5.对抗感冒药的“危险性”的报道不应片面理解,既要充分重视,也不能因噎废食。目前对此尚缺权威性的解说,实际上英国MHRA的报告只是提醒家长和医务人员小儿感冒用药的危险性,属于“黄牌警告”。在我国尚无小儿用感冒药而死亡的报告。因此,小儿感冒应用抗感冒药在于正确选用和服用。既要从病情出发,也必须注意安全用药。
6.由于90%的上呼吸道感染都是由病毒引起的,因此,治疗感冒不要滥用抗生素。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有一种普遍现象,即基层医生甚至城市医院的医生治疗小儿感冒多用抗生素、激素、打点滴。病孩家长笃信这些,医生也认为使用这“三大件”比较“保险”。其实,滥用“三大件”的危害甚多:感冒对抗生素不“感冒”,而且滥用会造成耐药和二重感染。用激素虽然退热效果和改善症状迅速,但也会掩盖病情,耽误治疗,同时还会降低机体免疫力。滥打点滴也有不少弊端,输液可导致“病从针入”的感染,出现输液反应,滥行输液而致死者时有发生,小儿输液更应该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