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求医问药专家门诊名家医案

定眩汤的临床应用心得

来源:网络
摘要:眩晕是以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不清,自觉旋转,站立不稳为主症的一种脑系疾病。经过20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验证,笔者自拟定眩汤(丸)治疗眩晕证疗效显著,现将临证心得体会介绍如下:一、方药组成党参、白术、竹茹、法半夏、枳实、陈皮、川牛膝各12g,生白芍15克,甘草10g,茯苓、生薏仁、生牡蛎、泽泻各30g,山萸肉18g,......

点击显示 收起

  眩晕是以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不清,自觉旋转,站立不稳为主症的一种脑系疾病。经过20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验证,笔者自拟定眩汤(丸)治疗眩晕证疗效显著,现将临证心得体会介绍如下:

  一、方药组成


  党参、白术、竹茹、法半夏、枳实、陈皮、川牛膝各12g,生白芍15克,甘草10g,茯苓、生薏仁、生牡蛎、泽泻各30g,山萸肉18g,生姜1片,大枣3枚。上药共为细面,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丸重9g,日服3次,每次1丸,温开水送服。作汤剂时,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1次。


  定眩汤以四君子汤合温胆汤组成,并加薏仁、泽泻益气健脾、祛痰利湿,生白芍、生牡蛎、山萸肉、牛膝平肝养阴补肾。全方具有益气健脾祛痰补肾利湿之功效。本方根据金元名家朱丹溪“无痰不作眩”立论制方,其方药组成基本上以温胆汤为基础,清热祛痰,其中重用茯苓、泽泻、薏仁、生牡蛎,加强祛痰利湿的作用,尤其重用葶苈子(最大剂量可达20~30g),对于改善内耳迷路水肿收效甚速,但当中病即止,免伤肺气。

  二、临证加减


  若痰多色白,加胆南星、白附子;若痰多黏稠呈微黄色,加全栝楼、知母、川贝母;若舌质少津,原方去党参、白术、薏仁,加玄参、生地;若因情绪激动时,头晕明显加重者,原方去党参、白术,加羚羊角粉、夏枯草、生石决明;若感受暑邪,原方去党参、白术、牛膝,加佩兰、荷叶、桔梗、白蔻仁等。平时痰湿较盛者,采用定眩丸的同时,配用香砂六君子丸,既能增强疗效,又能巩固疗效,相得益彰。方中一味生牡蛎,不但具有平肝潜阳,镇惊益阴作用,且能清热祛痰利湿。

  三、典型病例


  1.痰湿中阻型


  张某,女,34岁,教师。于1996年9月6日就诊。头晕目眩半年之久。3天前突然出现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自觉如坐舟车,伴恶心呕吐,四肢酸软等,某医院诊为梅尼埃氏综合征,给予镇静剂冬眠灵、安定等治疗效果不显。舌淡红苔滑腻,脉弦细而滑。辨证为眩晕属痰湿中阻型。脾主湿,脾动则为痰;肾主水,水泛亦为痰,痰浊上蒙清窍而发病。治拟健脾补肾,化痰利湿。方用定眩汤去牡蛎加葶苈子25g,大枣7枚,生姜2片。服用3剂,诸症显著减轻,继进4剂,眩晕已止,后以定眩丸善后而痊愈。


  2.痰火上扰型


  刘某,女,28岁,工人。于1998年5月14日就诊。头晕目眩反复发作3年之久。每因情绪波动,或劳累过度而诱发,平时性情急躁,发作时头晕头痛,甚至视物旋转,兼胸胁满闷,伴恶心呕吐,动则加重,心烦不寐,脉弦细而滑,舌红苔白腻。几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显。辨证为眩晕之痰火上扰型。肝气郁结,郁久化火,火烁津液而为痰,肝火上升,挟痰上犯巅顶,清窍受蒙而致。治拟清肝祛痰补肾,佐以潜镇之品。方用定眩汤去党参、白术,加桑叶、菊花、夏枯草、珍珠母治之。共服14剂,头晕头痛除,情绪稳定,后以定眩丸调理善后,以资巩固。


  笔者在治疗眩晕中发现某些眩晕患者并非头晕目眩,而是头目不清,用牡蛎后症状明显改善。可见选取一味药而具两用者,多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