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求医问药专家门诊名家医案

魏品康治疗习惯性便秘经验总结

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摘要:认为便秘的病机属热闭津亏。至清代沈金鳌著《杂病源流犀烛》专设大便秘结源流,系统阐释便秘的病机有胃虚、热秘、冷秘、风秘、血热、血分枯燥、津液亡失之分。本院魏品康教授从医40余年,对治疗习惯性便秘有独特见解,认为患者此病经年,多数迭经清热利下之品乏效,故临证当重视健脾治本,辅以通腑治标,兼施润法增液行舟......

点击显示 收起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大便难。”《素问·厥论篇》云:“太阴之厥,则腹胀后不利。”其中“大便难”、“后不利”,即指大便不通或不畅。《素问·举痛论篇》还提出:“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认为便秘的病机属热闭津亏。至清代沈金鳌著《杂病源流犀烛》专设“大便秘结源流”,系统阐释便秘的病机有胃虚、热秘、冷秘、风秘、血热、血分枯燥、津液亡失之分。本院魏品康教授从医40余年,对治疗习惯性便秘有独特见解,认为患者此病经年,多数迭经清热利下之品乏效,故临证当重视健脾治本,辅以通腑治标,兼施润法增液行舟,临床疗效显著。笔者有幸师从于侧,受益匪浅。现将魏师相关经验总结如下。 1健脾治本纲目清     便秘的发生主要与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其病位虽在大肠.但与肝、脾、肾、肺、胃等脏腑密切相关,尤以脾胃为甚。脾胃位于中焦,气血生化之源,为大肠正常的生理活动提供充足的精微和津血供应,并使粪便得到滋润,易于排出。其次,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升,胃主降,脾升胃降功能失常,脾气不升则生胀满,浊阴不降则大便秘结。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云:“阳明胃气以息息下行为顺。为其息息下行也,实时时借其下行之力……传送所余渣滓,达于大肠,出为大便。”故调理脾胃使升降自如,腐熟运化有力,则后天之本固,病无可生。因此,魏师临床治疗便秘从调理脾胃入手,临证喜用小建中汤加减,振脾阳理脾气。腹胀、暖气明显者加佛手、香橼皮。 2通腑理气分虚实     《素问·五脏别论篇》云:“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大肠为六腑之一,主要生理功能为传化糟粕。饮食入胃,经过脾胃腐熟、运化,小肠分清别浊,清者吸收入体,浊者下传大肠,大肠满而不通,发为便秘。魏师认为,习惯性便秘患者多因病程较长,大肠气血津液多有异常,或耗津或伤阴,糟粕不下,故临证切忌贪一时之快,一味运用峻下通腑之法,而使津愈伤、阴愈亏,加重排便困难的症状。正如张子和《儒门事亲》云:“用药之时,更详轻重,假如闭久,慎勿陡攻。”魏师主张审时度势,分清虚实,如年老久秘者,体衰气虚,无力排便,多为虚证;如青壮年久秘者,多为饮食不节,燥结于内,多为实证。故治疗当虚则理其气,实则缓泻之。临证药用炒莱菔子、炒枳壳、炒枳实理气以通腑;魏师舍生大黄、芒硝、芦荟等峻猛攻下之品不用,而取制大黄,取其缓下积滞、不伤正气之功。 3润肠养血效倍增     魏师治疗习惯性便秘患者时,除了牢牢紧扣健脾通腑之法外,还喜配伍润肠养血之品,以达事半功倍之效。长期便秘者以肠燥津枯多见,更有甚者,长期服用清热通下之物,燥结虽清,但往往损伤津血。朱丹溪认为,便秘“宜以药滑之”。魏师认为,津血同源,津亏则肠道干涩,无水舟停,血虚则大肠不荣,大便干结、便下困难,故治疗当润肠与养血兼治,寓补于通,通补结合,用药宜甘平、甘凉,质地濡润,补而不燥。魏师临证喜用油当归、生何首乌以补血、养血、润燥;另配以质润多脂类药,如桃仁、杏仁、决明子、火麻仁、柏子仁、瓜蒌仁等以增润肠之效。 4饮食适宜重调护     魏师认为,现代人们生活紧张、节奏加快、食物过于精细、缺乏残渣,都是造成习惯性便秘日益增多的原因。魏师主张治疗此类患者对需要药食同养。《内经》有“虚则补之,药以祛之,食以随之”的说法。魏师常嘱患者多食水果、高纤维蔬菜、勤饮水,并养成定时排便习惯,配合中药同服,可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5典型病例     患者,男,68岁,2010年6月5日初诊。患者长期大便秘结,不能自行排便,无规律地服用各类泻下药,服药后出现明显腹泻,停药则大便干结,导致恶性循环,至今已逾10年。近期需肛塞开塞露方有少量大便,有便后不尽感,混合痔时时发作,疼痛伴有便血。查肠镜示:结肠黑变病。患者长期受便秘之苦,纳差,腹胀明显,夜寐尚可,舌尖红,苔腻,脉弦滑。治拟健脾通腑、理气除胀。处方:桂枝l5 g,白芍18 g,细辛3 g,蒲公英30 g,白花蛇舌草30 g,佛手9g,香橼皮l5 g,木香9 g,槟榔15 g,青皮l5 g,炒枳实、炒枳壳各15 g,制大黄l5 g,炙甘草6 g。14剂,每日l剂,水煎服,日2次。     二诊:患者诉服药后腹胀明显好转,已有便意,但排便仍困难、质于硬、燥如羊屎,夜寐可,舌红,苔薄,脉弦滑。治以健脾通腑、润肠养血。拟方:桂枝15 g,白芍18 g,细辛3 g,蒲公英30 g,白花蛇舌草30 g,佛手9 g,香橼皮l5 g,当归15 g,何首乌30 g,杏仁、桃仁各10 g,炒枳实、炒枳壳各15 g,制大黄l5 g,炙草6 g。继服14剂,并嘱患者戒酒及健康饮食。     三诊:患者已能顺利白行排便,质较前变软,成形,日行1次,腹胀时有,无腹痛,纳谷渐馨。后调理3个月,巩固疗效,随访至今,患者每日可自行排便、质软,l0年顽疾一朝尽除。     按:该患者年近古稀,受便秘之苦己逾10年,其脾胃功能逐渐衰退,脾失健运,纳谷不馨,中焦不健,升降失司,故糟粕无力下行,肠道塞滞,则中焦愈胀满不适;加之患者长期服用泻下药物,致肠内津液极度亏损,燥屎结于肠内,数日不下,故而腹胀难忍。脾胃失健本先损,肠燥津枯液再伤,故大便长期燥结难下。对此,魏师治疗以健脾为本,理气消胀先行,再施养血润肠,通腑贯穿全程,以此为法,使大便通利,又无损伤脾胃之弊。初诊时,魏师方取小建中汤加减,健脾气、益脾阳,配木香、槟榔、青皮破气行气,以消患者腹胀之苦;二诊仍以健脾为要,配桃仁、杏仁等油脂类药以润肠通便,当归、何首乌以养血润燥;全程运用制大黄缓缓泻之,已达通腑而不伤气、泄浊而不损液之效。本案治疗以健脾为本,兼顾通腑及润肠,上下兼治,药证相符,故获电效。
作者: 叶敏 刘煊 2012-3-1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