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求医问药专家门诊名家医案

赵永昌治疗下肢丹毒经验

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摘要:其学术思想以阴阳和藏象学说为本,重视阴阳消长平衡,强调自然大环境、人体小系统与特定局部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临证遣方用药和外治法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尤其对下肢丹毒的辨治颇具特点。1病因病机中医学对丹毒早有认识。后世将发于头部丹毒称为抱头火丹,发于下肢足部者称为流火,而《外科大成》将下肢丹毒称为腿游风。...

点击显示 收起

    赵永昌为京华段氏外科重要传人,为本院中医外科创始人之一。其学术思想以阴阳和藏象学说为本,重视阴阳消长平衡,强调自然大环境、人体小系统与特定局部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临证遣方用药和外治法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尤其对下肢丹毒的辨治颇具特点。兹介绍如下。
1病因病机
    中医学对丹毒早有认识。《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少阳司天,客胜则丹胗外发,及为丹燥疮疡。”后世将发于头部丹毒称为“抱头火丹”,发于下肢足部者称为“流火”,而《外科大成》将下肢丹毒称为“腿游风”。下肢丹毒是丹毒最为常见的一种,突出表现为游走性。赵老认为,丹毒不仅由热毒邪气瘀滞于经络皮肤之间,并有湿热阻滞,壅聚经络,尤其还因气血不畅,营气郁滞,邪毒入血而成重症,见高热、皮肤坏死等。而下肢丹毒主要是湿热毒邪相合,湿性重浊下行蕴结肌肤,加之血被热劫,气血瘀滞不通,故局部壅肿疼痛;若反复发作不愈,致余邪留恋血分不去,久则热盛肉腐,故渐变紫黑,甚则破溃;病至晚期,瘀血不去,血化为水,不归水道,泛溢肌肤,可见局部水肿。
    丹毒发病急骤,以局部红、肿、热、痛为其特征。因营气郁滞,邪毒入血,可出现局部或全身体温升高,故可伴有高热及恶寒、头痛、口渴,重者出现烦躁难寐、昏迷等症状;患处皮肤呈片状、色红如丹、中间较淡,手指按压可使红色消退,边缘清楚而稍突起。急性期红疹中间可发生水疱,局部水肿很快向四周蔓延;恢复期红疹中央由鲜红转为暗红甚至变为暗黄,经数天后脱屑而愈。若失治误治,或患血丝虫病等致久而不愈,慢性发展可呈象皮腿改变。急性发作时,患处剧痛难忍,按之疼痛更甚,可伴有局部引流部位淋巴结肿大、疼痛。
2分期论治
    赵老在祖国医学基础上,结合疾病的临床特点,根据病史长短分为急性期及缓解期进行辨证论治,同时亦不拘于形式。一般发病在3~7 d之内以红、肿、痛为主要表现者归属急性期,其中包括用现代医学治疗后,症状无缓解仍具有典型症状者。病程超过7 d以上者多属缓解期,缓解期间急性发病者早期按急性期患者处理,病情稳定并缓解后归属缓解期论治。
2.1急性期
    本期证属湿热下注,兼血分有风热之毒。多因体弱卫气不固,风、湿、热邪外袭,体表气机不畅;加之风邪走窜,风、湿、热邪内窜入血,蕴结肌表不解,发为丹毒。此时湿热若为主患,易下注而发于下肢。因有湿邪参与而缠绵难愈或反复发作。湿与热合,互相搏结,如油入面,清热则易寒凉助湿,利湿则易燥助火势;一旦血分热毒留恋不去,极易发展为慢性期。此时的关键在于鉴别湿重于热,或热重于湿,或湿热并重,或湿热化燥,同时考虑血分毒热之邪,宜凉血活血,兼疏散风热。主方选二妙丸,可加龙胆泻肝丸清下焦湿热。用药上,赵老最强调大黄与牛膝的合用。大黄有良好的清热解毒、活血散瘀作用;牛膝一方面可引无法清解之郁热向下,从小便和大便而出,使邪有出路,另一方面,对于下肢丹毒,可引药向下,使其直达病所。同时须加清热凉血之品,如牡丹皮、赤芍清除血分毒热;以及发散风热之品,如薄荷、菊花、葛根疏散风热。
2.2缓解期
    本期证属脾虚湿盛,兼脾阳不足。下肢丹毒发病以湿热为主要病邪,但气血不畅、经络不通也是导致邪气在肌表蕴结不去的重要原因。初期治疗若过用苦寒之剂,伤及脾胃中焦,既不利于局部气血经络疏通,也会阻遏脾胃之健运,聚湿生痰。故治宜健脾渗湿为主,兼以清热化湿(痰)。方以四妙丸为基础辨证加减。若虚证为主,辅以参苓白术丸;久病缠绵,损伤脾肾阳气,内有寒凝之象,见下肢溃烂,深可至骨,创面苍白,加桂枝以温通经脉,用量为9 g以下,意在走经络而使丹毒局部气血得以畅通,多则入心肾温阳,对局部经络不佳。
3典型病例
    案例1:患者,男,65岁,2000年8月上旬初诊。5 d前,患者因小腿内侧被蚊虫叮咬而搔抓,当日微红,次日发现局部红肿扩大,在当地社区医院诊断为“丹毒”,用抗生素(头孢类)治疗后,非但红肿不减,反而起大疱,局部发生脱皮、发黑。刻诊:患肢小腿胫前中上1/3处至踝部皮肤红肿,有大水疱,疼痛难忍。体温38℃。血常规示:白细胞11.2×109/L,中性75%,精神萎靡,痛苦面容,小便色黄如浓茶,大便干燥难解,舌边尖红,苔中黄腻,脉滑数。诊断:坏疽性丹毒(大疱型丹毒)。辨为湿毒蕴结之证(湿重于热型)。治以清热利湿、活血解毒。处方:大黄6 g,川牛膝30 g,苍术10 g,薏苡仁10 g,金银花30 g,蒲公英20 g,黄柏lO g,黄芩lO g,丹参lO g,牡丹皮10 g。3剂,每日1剂,水煎服。外用四黄膏涂抹于周边红肿皮肤处,厚度约为1mm,每日2次。3 d后复诊,患处水疱已逐渐干瘪,黑色处已结痂。守方去黄芩、黄柏,加当归10 g、赤芍10 g、茯苓10 g。四黄膏按上法续用。经过1周治疗,局部红肿消退,脱皮处干燥结痂,基本痊愈。
    案例2:患者,女,70岁,2001年6月中旬初诊。2年前,患者右小腿突然灼热、红肿、疼痛.全身恶寒发热,曾在某院急诊外科就诊,考虑为“急性丹毒”,经静脉点滴青霉素后,发热渐退,红肿热痛渐消,其后反复发病,并于3个月前局部破溃,在外院多次换药及口服中药治疗,效果不佳。就诊时发病已3周,急性期已过,右小腿漫肿不退,皮色黯紫,皮肤纹理变粗,触之无灼热、略有疼痛感,内踝区可见3 cmX 2 cm大小局部溃疡、边界不清,肉芽色淡,有少量黄色渗出液,无异味。查白细胞8.7×10。/LI中性73%,小便频数,大便稀、不爽,眠差多梦易醒,舌质黯淡,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根部腻微黄,脉沉细。辨证为脾胃虚弱,湿热邪毒留恋。遂予以健脾渗湿为主,兼以清热化湿。方以参苓白术丸加减:薏苡仁20 g,砂仁6 g,桔梗10 g,白扁豆10 g,白茯苓15 g,党参10 g,白术15 g,山药lO g,桂枝2 g,桂枝2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局部溃疡予大黄研末后涂抹,待局部肉芽新鲜后,予生肌玉红膏外用。l周后复诊,局部溃疡面肉芽新鲜,小腿水肿明显消退,局部皮肤遗有色素沉着。予口服成药参苓白术丸10 g,3次/d。随访近1年,局部无复发,溃疡痊愈。    
    按:下肢丹毒急性期治疗需及时、有效控制症状,防止转化为慢性丹毒。如案例1在整个诊治过程中,赵老强调急性期重在清利湿热、凉血疏风,需要辨明是湿重还是热重,或二者并行,注意疏风、凉血。案例2为慢性期患者,故治疗重在健脾渗湿,兼顾脾肾之阳气,温通经脉,注意桂枝宜小剂量使用。

 

作者: 李军 2013-1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